第五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昨日開班

2023-12-22   毒眸

原標題:第五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昨日開班

2023年12月17日,第五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首場「大師班」在三亞海棠灣茅台度假村珍品酒店舉辦,土耳其國寶級導演努里·比格·錫蘭圍繞藝術經驗、審美體驗等,詳實介紹了電影創作的追求理念,與現場嘉賓、觀眾們分享了關於電影與哲學的思考與寶貴的經驗。

再度來到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錫蘭表示對海南電影節充滿期待,「電影節是一個地方的靈魂,它可以改變這個地方給人的感覺。我覺得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會改變海南的文化氛圍,也會有更大的發展和空間。」

大會現場

來自中國香港的監製、編劇文雋作為本場大師班主持人與錫蘭深度對談,現場嘉賓、觀眾們積極提問,呈現了一場跨國度、跨代際之間的精彩對話。

文雋與錫蘭

凝視無聊獲得真相

努里·比格·錫蘭,土耳其導演、編劇、剪輯、攝影、製片人。迄今為止錫蘭共執導過9部長片,7次提名坎城,4次獲獎,手握一座金棕櫚、兩個評審團大獎。

「無聊能夠使人進入正確的思想狀態並且感知最殘酷的真相。」 錫蘭擅長在銀幕上表達哲學思考,將人們帶入一個充滿內省的光影世界。他在創作中有意地摒棄了複雜的情節以及戲劇化的衝突,積極奔向了一種「無聊」

1995年,努里·比格·錫蘭憑藉短片《繭》開啟導演生涯,該片也是土耳其第一部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提名榮譽的短片。在這部短片中,鏡頭替代對白進行講述,影片緘默、克制,畫面充滿詩意。在用鏡頭作畫的同時,錫蘭並不滿足於此,他的電影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關懷哲學思考

錫蘭短片《繭》

談及入行,錫蘭表示進入電影行業並不是那麼的容易。由於是從攝影開始入行,錫蘭的個人風格與主流風格大相逕庭。比較喜歡孤獨,而在拍電影時,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於他而言需要很大的勇氣。

錫蘭認為,電影跟其他藝術相比,實際上更加個性化。雖然拍電影時有一個很大的團隊,但創作者是很孤獨的,因為創作本身實則是在表達個人的思想。「目前來說,特別個性的電影、特別個人的東西不會有很多觀眾。但沒關係,導演知道這一點而且必須面對這一點。如果看我電影的觀眾太多,我反而會思考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迷戀拍攝中的「不確定性」

很多人都說努里·比格·錫蘭的電影帶有濃厚的文學性,對此他並不否認。「我喜歡看書,文學作品能夠增加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觀察到不同的角度。」至於如何去用鏡頭表達,努里·比格·錫蘭表示,他更迷戀電影拍攝中的「不確定性」,不喜歡過多的排練,以避免演員陷入機械化的固定模式。

錫蘭表示,人的思想是在變化的,拍攝過程中應該尋找即興的靈感而非原封不動地按照計劃執行。對他而言,電影更像是寄往未知的一封信。

「我會先拍我已經想好要拍的,然後再拍新產生的想法。如果我的演員們有一些即興的、新的想法,那麼我們也會去嘗試。不光是演員的想法,包括拍攝現場的一些臨時產生的情況,光線的變化等,我們都會利用起來、進行即興的嘗試。」

電影不應該被定義

何為「好電影」?錫蘭認為,電影不應該被定義。「其實電影的本質才是真實的,我們每一個人看電影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窗口,我是儘量接近這種真實。」

錫蘭表示,他喜歡追求反差感而非熟知的東西,別人不做的東西,就是錫蘭要做的領域。

錫蘭

「剛開始拍電影真的很難,因為沒有經驗擔心失敗,在資金、技術等方面都不成熟,所以每一個事情都是從害怕開始的。年輕導演在剛入行時,一定會遇到坎坷。但是沒人可以定義你要做哪種電影,電影不應該被定義,它有很多待開發的視角和領域,只要你熱愛就可以堅持。我自己也是學生,還要學習如何更深入的理解電影。」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影的習慣,適合自己的就是好電影。創作是孤獨的,有時候在片場,沒有人懂我試圖要表達和探索的是什麼。」努里·比格·錫蘭感慨,他希望通過電影能將困惑、無法用語言和別人分享的東西及孤獨感表達出來。就像是向大海里投入了一個漂流瓶,希望有人能夠讀到它。

活動尾聲,錫蘭談及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他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叫成功,參加電影節獲獎並不會改變他繼續創作的想法。「繼續拍電影我會覺得更有意義吧。如果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還是需要一點奉獻精神的,有奉獻精神就不會後悔。我們的人生並不是很長,但是大部分人不得不為生計奔波。我希望大家都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