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國產汽車巨頭董事長都看不下去了

2024-01-20   功夫財經

作者:老古

1月16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大會上開啟了吐槽模式:

"這個行業怎麼這麼糟糕,幾十萬的車非要說上千萬,我希望我們的合作夥伴不要誤導消費者,領先就領先,但是要適當一點,做廣告都沒有底線了,這個行業太糟糕了"。

雖然長安與華為剛剛開啟了合作,這樣的吐槽還是有針對余承東的意涵。

不過,這一句話,的確說出了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狀。

1 余大嘴帶動的「浮誇風」

余承東吹捧自家產品的風格,在業內是廣受吐槽的。

無論是十幾年前華為手機寂寂無名時吹牛要拿全球第一,還是如今吹噓智能座艙,余承東身上有著華為人「一邊吹牛,一邊戰鬥」的典型特徵。

帶領華為入局新能源汽車行業,「大言不慚」地表示:「第一年干翻特斯拉,第二年把BBA的空間一把幹掉」。

兩年前,在一個活動上,余又揚言:「問界M7將完全超越豐田埃爾法、雷克薩斯LM等百萬豪車」,讓坐在台下的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忍不住了:「剛剛老余在上面這樣講,我也有點想扔個鞋子上來。」

去年,在問界 M9 及華為冬季全場景發布會上再度語出驚人,稱問界 M9 是「1000 萬以內最好的 SUV」。余承東還表示,這款車是用三年多時間全新打造的地面上最強悍的 SUV。

人送外號「余大嘴」的華為悍將,幾十年來吹牛的本色絲毫未減。

在華為內部,不只是余承東愛吹牛。華為曾經的「2號人物」鄭寶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被記者問道:「你對任總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鄭回答:太能吹了!

記者追問:那麼你呢?

他說,我更能吹。

華為的吹牛基因,其實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敢想,當年余承東說要打敗蘋果,戰勝三星,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不叫吹牛,他是企業家們敢想,敢於挑戰的一種態度。

大多數現在成為世界頂級企業的企業家們,當年都有這種豪言壯語。

第二種,則是針對具體的產品,余承東說問界M9是一千萬內最好的suv時,這就是一種不用上稅的吹牛手段。

最好是沒有標準的,只要某一個領域是超越的,都可以是最好的。不得不說余承東是懂營銷的,這種誇張的說法,對吸引用戶的關注是極其重要的。

在用戶看來,雖然他知道是吹牛,但問界畢竟只是零售價幾十萬的產品,而不是賣價八百萬。

購買幾百萬豪車的人,根本不會拿問界來比較,但購買幾十萬車型的消費者,聽到這話還是很上頭的。

這種營銷風格,是余承東多年來操作華為終端產品的殺手鐧。除了華為的研發以外,余承東就是用大嘴的方式、誇張的表達,每每讓華為的新產口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且成績越來越好。

余承東能長期承擔華為終端消費品的核心負責人,就是因為他有戰績,他知道消費者會吃他這一套。

而只要有了銷售業績,就有回款就有利潤、也就有了研發的經費,新的研發又能帶來新的技術,於是那些豪言壯志,好象一步一步在實現。

華為人甚至玩這套營銷打法有點樂此不彼。

當然,友商們都在學,雷軍也馬上說出,即將上市的小米汽車,五十萬以內沒有對手。這話雖然比余大嘴的千萬以上最好要收斂一點,但這個牛也不小。

問界M9的最低售價就是49萬,小米汽車能完勝他嗎?

企業家的雄心無可厚非,但在產品上如此誇張的表態,也讓一眾中國網民激動過頭了,他們認為,中國國產汽車的春天已經來了。

2 最終市場說了算

很多人普遍認為,中國新能源車發展多快,多好,你看,中國汽車出口量都超出日本 ,成為世界第一了。

但還是需要冷靜,中國新能源車是不是真的牛逼,我們先來看一個數字。

據中汽協最新數據,1至11月,新能源汽車出口109.1萬輛,同比增長83.5%,同期我國汽車出口超過500萬輛。

新能源車只占了五分之一,餘下的五分之四是什麼車?燃油車嘛。

我們再來看,整個中國各種各樣的新能源車加在一起一共產銷多少?1-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830.4萬輛,同比增長36.7%。

這個數字很牛嗎?

你看一下日本一家公司的產銷數據:豐田汽車2023上半年度全球產銷較上年同期增加12.8%,為5,058,248輛。據此推測,豐田一年的產銷量超過了一千萬輛。

也就是說,全中國所有的數百家車企加在一起的新能源汽車數量,也沒有豐田一家企業的產銷量高。

中國新能源車馬上就要登頂了嗎?還早著呢。比亞迪只不過是在新能源車領域,超過了特斯拉的總產量,成為了世界第一,但如果放在所有車企里,他還是一個小蘿蔔頭呢。

我們再來看,這些新能源車雖然總銷量和燃油車還相差很遠,但是他們的銷量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呢?

先不說持續了多年的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最高峰時,一台車能補貼十萬。

僅僅就是充電站的補貼,就依然是一個天文數字,沒有這些充電站,你新能源車敢開出去麼?

據經濟日報統計,截止到2021年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補貼高達1435億元。

這些補貼還沒有計算什麼充電樁的補貼,什麼限購城市的特殊優待等等。各種補貼加起來,超過兩千億,一點也不奇怪。

而這麼多年以來,對新能源行業的總投資(直接融資,股市增發等)高達幾千億?豐田也就一萬多億市值。

一個豐田,一年的利潤高達2206億元,相當於2022年國內各大車企的利潤總和的兩倍多。

新能源所有企業的利潤加起來可能還是個負數。

這能叫成功嗎?

有人要說了,現在還早呢,得看未來。

真正的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看未來呢?未來到底有什麼因素決定了中國的新能源車會超過傳統燃油車呢?

答案很明確:就是全球將逐步禁售燃油車嘛。

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還是中國,汽車尾氣的標準是越來越高,過幾年一提標準,一些老一點的車型不及時賣,都在一些地方上不了牌。

更重要的是,這種未來要禁售的政策,讓燃油車企業不敢投資未來,也不敢投入研發了,過不了幾年就不能賣了,我還能看長遠嗎?

是新能源車企們的努力打敗了傳統燃油車嗎?當然不是。

你取消政府投資的充電樁試試,你取消充電樁補貼試試,馬上就沒人建充電樁了,你車都開不出去,你哪來的銷量?

現在的新能源車能有的銷量,全部建立在政府補貼的基礎上,如若失去這個補貼,不管在全球哪裡,銷量都要暴跌。

相對起沒有依靠補貼、打擊競爭對手發展起來的中國網際網路平台型企業,新能源車取得的這點成績,實在是不值一提。

豐田、大眾等全球頂尖車企,依然是這個行業的老大,前幾強承便拎一個車企出來算算他一年的的利潤,都要超過不少知名新能源車的全年營業額了。

不要說中國的新能源車了,僅從市場公平競爭的角度來說,全球新能源車綁在一塊,要打敗世界巨頭們的傳統燃油車業務都不可能。

或許我們聽多了遙遙領先,就真認為在汽車這個領域要變天了。冷靜下來,我們或許會發現,這只是一個車企為了賣車,吹出來的一個肥皂泡。

3 結語

我並非要唱衰中國的新能源車的未來,相反,我認為他們有未來,畢竟全球禁燃油車的未來擺在那裡。

而在新的賽道,中國企業生產研發新能源車,比任何一國的企業更有優勢,因為有更完整的新能源材料供給配套,有龐大的研發智能汽車的工程師隊伍,還有政府巨額投入的各種新能源基礎設施。

但是,汽車產業作為最為複雜的工業消費品產業,身處其中的企業做成一個長久不衰的品牌、要做成一個向全球消費者服務的跨國企業、還是要向豐田等全球頂尖企業學習。

走得快,不算牛,走得久、走得遠才是真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