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如何講述有溫度的絲路故事?

2022-04-27     影視前哨

原標題:《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如何講述有溫度的絲路故事?

導讀:「有人守望著,就成為了時間的刻度。」有人記錄著,悠悠絲路上的故事將不再孤獨。別具匠心地將鏡頭對準不同崗位上的文化工作者,這部紀錄片不僅讓絲路故事更加鮮活,也映照出關於初心與堅守的時代回答。

文 | 霓星

「擇一事終一生,這是我們的職責。」

伴隨著樸實而堅定的聲音,芒果TV自製紀錄片《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拉開序幕。當我們跟隨螢幕上的影像,把時光軸拉回到1927年,在中國考古的襁褓歲月里,黃文弼毅然踏上對茫茫西北的發現之旅。

「有人說,只有當你走過交河故城的斷壁殘垣,行經屢遭劫掠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站在克孜爾千佛洞空蕩到淚奔的洞穴中,才能理解黃文弼的全部意義。」這位唯一的中方考古學者以何種心情從書齋走向田野?作為「中國西北考古第一人」的他,又是怎樣開拓了新疆考古事業?解說詞一氣呵成地將黃文弼心中深厚的情懷和嵌入祖國西部的足跡全然袒露。而直到今天,中國的絲綢之路考古事業仍在繼續,一代代工作者身體力行,為絲路考古豐富著東方視角。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於4月20日起每周三10點在芒果TV獨播,該片以「田野考古、守護、傳承、研究、傳播」為主題,用娓娓道來的方式,刻畫真實且豐滿的人物形象。描摹出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堅守,詮釋出新時代年輕人的匠心。在此基礎上,真實細膩的筆觸讓絲路的璀璨光芒更加熠熠生輝,也在影像紀錄中一步步補充描繪著絲路故事的精神圖譜,帶來更多關於堅守與傳承、平凡與偉大、使命與擔當的新註解。

守:

深耕與專精的平凡之人

何為「最不凡的平凡人」?

跟隨公安民警的視角窺見百態民生,在邊防軍人的眼中感受家國情懷,追尋消防員的足跡看到用熱血托舉生命的救援……近年來,來自各行各業的榜樣力量逐漸成為影視、紀錄片內容行業的焦點,在短視頻等新媒體平台的助推下受到廣泛關注,相關內容創新的題材也開始湧現。的確,在這個和平年代有著無數「最可愛的人」,而芒果TV此次選擇另闢蹊徑,瞄準具有時代意義和歷史價值的絲路文化、考古相關新時代文化工作者,見微知著地記錄著他們的堅韌生活與絲路故事。

1979年,中日合拍紀錄片《絲綢之路》中出現伊弟利斯第一次進入羅布泊的身影。二十年後,他重返羅布沙漠中的小河墓地,發掘出距今約三千五百年的「小河公主」。如今已經年近古稀的他仍堅持奔走在沙漠一線,和年輕的文物保護志願者們一起尋找黃沙之下的新發現。《與絲路打交道的人》首集便講述了伊弟利斯將生命中的五十餘載奉獻給沙漠的故事。伊弟利斯說,用汽油桶洗乾淨裝水、吃藥膏的日子是苦的,但「只要有新的發現就一起都忘了」。

和伊弟利斯一樣堅守在絲路上的,還有2005年就在條件艱苦的金塔寺石窟擔任文物管理員的劉國虎。在祁連山盛景之中,劉國虎數年如一日地守護著金塔寺。提及他守護的「寶貝」,劉國虎神采飛揚。「有時候看著石窟牆壁的鑿印,我就感覺能聽到千百年來工匠在那裡施工的叮叮噹噹,感覺一千六百年了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劉國虎說道。「我願意一輩子守護在金塔寺石窟里。」

1999年畢業後就主動申請來到新疆的郭物、2011年起紮根在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80後」胡興軍、1990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文體中心的鐵木爾薩那……這些文化工作者讓文物「復活」,讓文化「說話」,而被故事吸引來的他們如今也都有了自己的故事。

至於節目的邏輯和框架的架構,《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按照田野考古者、守護者、傳承者、研究者、傳播者,將節目分為10集。以文物發掘、保護和研究的脈絡為線索,這檔紀錄片從別樣角度刻畫出鮮活的絲路故事,而在此之中,這些在自己領域內深耕了數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平凡身影正是推動文化傳承的力量。

破:

光影間升格紀實影像的現代式表達

從日落後天空的泛藍到浩瀚無垠的星空,從駝鈴旁點燃的篝火到路途中的靈動和生氣,以及跳動的火焰中正在書寫著什麼的男人……在第一集開篇,精彩的動畫便將古絲路的夜描摹得生動淋漓。這是1927年的一個夜晚,是中國考古尚未成熟的歲月,也是黃文弼用青春豪情探秘絲路的開始。

藉由情節生動的動畫劇情,平面的文字瞬間變成了立體的人物造型,複雜的情節也通過具象的畫面演繹出來。《與絲路打交道的人》給受眾的第一觀感,便是數位技術帶來的獨特視聽體驗。在彈幕上,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超愛這種形式」、「跨越時空的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

數字時代的文藝創作應當跟上藝術觀念和審美追求前進的步伐。這一點貫穿在《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整部紀錄片的影像創作中,也在最終成片中得以呈現。

當畫面從沙漠轉向黑色背景的室內,伊弟利斯開始了一場與自我的對話。面對著來自自己的提問,他也說出了沙漠考古五十多年來的遺憾,因為常年在外工作沒能趕上見父親的最後一面。而當畫面里的老人離開,場景中只剩下空蕩蕩的兩把座椅。觀眾們被這個鏡頭深深觸動,也有網友將這場對話解讀為伊弟利斯與父親的一次交流。

除了數位技術賦能的影像創作和精緻打磨的解說詞外,《與絲路打交道的人》中每一處背景音樂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增強了情感的渲染力,也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觀感。與此同時,1980版紀錄片《絲綢之路》和2005版紀錄片《新絲綢之路》等資料的運用,也讓紀錄片完美實現文本、畫面與聲音的多維融合,讓絲路上的歷史真正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在此意義上,《與絲路打交道的人》貢獻出對於歷史文化題材表達的新思考,在年輕化的傳播語態方面做出了有效和積極的探索。用現代式的表達解讀傳統文化故事,全新的闡釋方式無疑能夠讓紀錄片迸發出更具持續價值的生命力。

傳:

古今連結中的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

駝鈴悠悠的絲綢之路曾見證了東西文明的交融,如今「一帶一路」倡議讓綿延千年的友好交流凝聚成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力。絲路架起的是民心相通之橋,也承載著傳承千年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節目播出後的出色表現也回應了這一期待。截止發稿前,節目#四千年前的美女有多美# #看62歲長城守護者的日記淚目了# #紀錄片與絲路打交道的人#等多個話題引發全網熱議。全端熱搜超24次,最高登微博熱搜TOP1。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項目,《與絲路打交道的人》秉持精神內核,創新藝術表達,映照出一幅跨越古今的恢弘絲路圖景。從涼州樂舞到中國傳統壁畫技藝,從石窟寺考古到佛教藝術,絲綢之路沿線民族交往的景象和千年文脈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被記錄,流淌著的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也得以映照。

絲綢之路是從古至今的傳承,而這些絲路上的文化工作者們也是薪火相傳地堅守在崗位上,守護著絲路事業。

付泓紮根民間多年,將西涼樂舞技藝傳遞給當地百姓,一支來自民間的舞團就此誕生。他說「前路並不明朗,但有些事情總要有人做。」2008年,涼州攻鼓子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鮮為人知到今日氣象,西涼樂舞被搬上藝術舞台,被當地百姓熟知,都離不開像付泓這類人的堅守。而也正是在眾人的努力下,攻鼓子的臉譜、服飾、動作、陣型和鼓樂節奏等都經過了多次進化和提升。

在絲路的另一處,「90後」余騰飛研究生畢業後就來到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他和段朝瑋、丹妮婭等青年文物修復師共同致力於完成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紙質文書保護修復項目。「青春獻給文保,成果分享大眾,文物屬於國家。」他和課題組的同事們用青春的匠心打開塵封的歷史,至今已完成百餘件文書的修復。

他們是絲路上的普通人,卻有著最不凡的故事,用青春和一生踐行著對考古挖掘和文物保護事業的熱忱。《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將目光投向這些絲路上的文化工作者,展現他們平凡身影中的不凡能量,這無疑對螢幕前各行各業的人們形成一種正向激勵。

時光流轉中,絲路上的神奇故事口口相傳,傳承下來的更是故事背後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品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417c0bc5401cf827769a82a2ff3a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