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蘋果讓果農挑起鄉村振興「金扁擔」

2023-05-30     延安發布

原標題:洛川蘋果讓果農挑起鄉村振興「金扁擔」

一條條平坦的道路直通農家,一棟棟整潔的院落錯落有致,一排排蘋果樹排列整齊……初夏時節走進洛川縣,到處是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洛川縣位於革命聖地延安市南部,因洛河穿境而得名,因「洛川會議」而聞名,因洛川蘋果而馳名。1947年,200棵蘋果樹苗紮根洛川這片土地。76年後,53萬畝蘋果遍布洛川大塬。從最初的「黃土高原上的創舉」到現在成為引領中國蘋果發展的風向標,並多次以專供蘋果和「國禮」蘋果的身份出現在重大活動和國際事務之中。76年,既是天賦異稟的加持,更是鍥而不捨的努力,洛川人民用心血和汗水,鑄就了洛川蘋果「百億產值」的中國奇蹟。

「小蘋果」開啟致富大門

5月25日,在綠蔭滿地的洛川蘋果大觀園裡,果樹枝繁葉茂,拇指般大小的幼果掛滿枝頭,30餘名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疏果。

「疏果是蘋果生長過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精細化的疏果,讓優質的幼果充分吸收養分,使每個掛在樹上的蘋果都是精品,這是洛川蘋果疏果的最終目的。」為了確保蘋果品質,每年的疏果時節,洛川縣蘋果生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王曉東都會在田間地頭,給本地果農和外地的疏果務工人員詳細講解正確的疏果技術。

高中沒有畢業的馬小紅是槐柏鎮東北定村農民,曾在新疆吐魯番打工。1999年回家務農,在父親原來耕種的3畝果園的基礎上,他又栽種了10畝紅富士蘋果,踏踏實實做起了「果二代」。馬小紅對新技術、新觀念接受快,通過自學,他考取了國家「高級農藝師」證書。馬小紅不但新箍了寬敞明亮的窯洞,還在縣城買了商品房。為了提高全村蘋果管理水平,增強果農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2016年他牽頭成立了富爾佳蘋果專業合作社,全村75戶果農300人都加入了合作社。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都走上了致富路。2018年,在兼顧好合作社工作的同時,他被西安某公司聘請為蘋果生產農民技術員,還在河北、新疆、雲南、寧夏等地進行蘋果技術服務,僅個人年收入達20萬元。

「搖錢樹、致富果,又蓋房、又買車。」村民們編的這幾句順口溜,既是對果鄉人滋潤日子的描繪,也是對像馬小紅這樣的蘋果產業致富帶頭人的誇讚。

「2022年全縣蘋果總產值13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991元,其中95%收入來源於蘋果,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增幅19.7%,位居全省第一。」談起洛川蘋果,洛川縣委書記張繼東高興地說,「截至目前,洛川開設蘋果直營店143家,遍及全國各地,微商8000餘家。」

在距離洛川會議舊址不遠的堡子頭村,60歲的果農杜民子的蘋果事業也乾得風生水起。

1986年,杜民子的第一塊30畝蘋果園建成,為了有個好收成,他自己就在果園裡搭了個簡易草棚,吃住在裡面,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蘋果園。如今,他靠著蘋果園,不僅供3個孩子完成學業,在城裡置辦下房屋,又流轉了80多畝土地,創建了「新農人快樂人家」家庭農場,還在廣州、西安開了蘋果專賣店,為孩子買了房和車。所有這一切,都得益於洛川縣的「一縣一業」戰略,得益於黨的富民好政策。

事物的發展無外乎內因與外因。如果說人是內因,那麼歷屆洛川縣委、縣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始終圍著蘋果轉」的發展理念和生動實踐就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動力。

2016年5月,全國政協調研組深入延安,用了8天時間對這一現象進行專題調研。洛川也被中宣部和農業部確定為依託優勢產業開展精準扶貧的先進典型,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經濟日報》、《農民日報》、鳳凰衛視等主流媒體齊聚洛川,對洛川的成功做法進行集中報道。

2016年10月12日,在洛川縣舉辦的首屆世界蘋果大會上,國際園藝學會主席羅德里克·德魯參觀了果園、品嘗了蘋果後,豎起大拇指稱讚:「延安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把果園管得這麼好,特別震撼,堪稱楷模!」一位來自法國的教授說:「搞了幾十年的蘋果研究,在中國陝西延安,第一次看到了以前沒有看到過的蘋果。」

2019年,在中國農產品區域公共價值評選發布中,洛川蘋果以687.27億元的品牌估價高居中國水果類榜首。洛川縣先後被國家確定為優質蘋果標準化生產示範縣、全國優勢農產品(蘋果)產業化建設示範縣、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創建縣和陝西省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示範區。

洛川,用「小蘋果」這把「金鑰匙」,開啟了果農增收、產業富農、鄉村振興的大門。

科技范讓洛川蘋果持續「出圈」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從零的突破到領跑者,這座蘋果飄香的高原小城,圍繞小小蘋果不斷在科研領域尋求突破。

5月25日,走進洛川縣蘋果產業研發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彩色防雹網,在彩色防雹網的照耀下,蘋果樹像被披上了一道道彩虹。

「彩色防雹網有5種顏色,會根據氣溫、光照等起到不同的作用,目前還屬於測試階段。」洛川縣蘋果產業研發中心主任李前進說。

據李前進介紹,洛川縣蘋果產業研發中心是束懷瑞院士(洛川)工作站科研實驗基地。

「基地作為院士工作站、蘋果研究院專家的實驗示範基地,為專家研究探索適合洛川乃至渭北旱塬肥水一體化、省力化、有機栽培、數字智能等蘋果新優技術研究提供平台,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洛川模式』蘋果生產技術。」李前進說,通過在洛川境內乃至周邊縣區開展蘋果品種選優,選育適合當地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蘋果優系品種,保證基地在更新換代過程中常新。

洛川縣先後建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洛川蘋果試驗站、洛川蘋果科技創新中心和蘋果研究院,成立3個院士工作站、1個專家工作站,聘請國內56個果樹專家成立技術攻關團隊,攻克國家級種質資源圃受國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影響、種質資源引進困難、種質資源評價利用基因排序鑑定科研力量不足等亟待解決的種源「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同時,引進4000份蘋果種資資源,已經累計選育出600個新優品種,其中「秦脆」「秦蜜」兩個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推廣,矮化種植面積已達14.6萬畝。

洛川縣委書記張繼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晶多次帶領農業農村局、蘋果產業管理局等相關部門下鄉調研,與果農「拉話取經」。

洛川縣委、縣政府以「國家級洛川蘋果現代產業園區」為載體,以科技創新為力量,加快布局產業鏈創新鏈,不斷延鏈補鏈強鏈,以全要素聚集,拉動全產業鏈發展。共引進配套智能選果線36條,選果能力達到300噸/小時,建成冷氣庫68萬噸,全縣近70%的蘋果可就地儲存儲藏能力達67%,實現周年供應,年產脆片、果醋、果脯等深加工產品2000多噸,暢銷國內外。國內最先進的3萬噸智能冷氣庫落戶洛川蘋果產業園區,開創了中國智能高新科技冷庫的先河。

洛川青怡莊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紅彤彤的蘋果經過分選機,不斷流到各條生產線上,然後進入包裝箱。不遠處的螢幕上,蘋果大小、光澤、糖度等特徵被區分得清清楚楚,猶如「做CT」。

這條4.0數字化蘋果分選線,日分選加工量可達200噸。出了工廠,蘋果被送到新一代快遞分撥線上,不再經快遞轉運中心,實現從田間直達消費者「舌尖」。

配套產業上,防雹網讓產業鏈繼續「生長」——

洛川縣潤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防雹網生產車間的機器24小時飛速運轉。

「我們每天能生產260畝果園所需的防雹網,每年能滿足10萬畝果園的防雹網搭建需求。」該公司生產總監賈芙蓉說。

5月10日,洛川蘋果搭乘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上太空,為太空人送去北緯37度的香甜。這也是洛川蘋果第5次「飛」上太空。

洛川這條不斷「生長」的產業鏈,釋放出巨大的「磁石效應」,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

洛川縣委、縣政府還先後組織科研人員開展矮化密植栽培、旱作節水灌溉、土壤改良處理、化學疏花疏果、不套袋生產、精準防凍防雹等「接地氣」的科技研發,就是想針對科技到果農「最後一公里」割裂的問題,力爭用3至5年時間,統一品種,形成核心競爭力,真正把科研成果寫在了果鄉大地上。

科技的力量,必將使洛川牢牢占據中國蘋果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莽莽大塬賦予洛川蘋果榮譽與使命,悠悠洛水沁潤蘋果之鄉底色與氣質。洛川蘋果從種植、採摘、銷售、農旅融合、「走」出國門、「翱翔」太空……這個「大有前途」的產業,串起了一條「致富路」,也串起了一條「上星路」。到2025年,洛川蘋果產業綜合收入達到20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穩步邁向千億級品牌。

一曲起承轉合、華彩綻放的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樂章不斷在這片土地奏響。你瞧!洛川的黨員幹部、群眾正在奮力奔跑著……

來源:延安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3d156216846a7040128a0a537fb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