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願將洗凈貪污膽:重慶石刻中的廉政文獻

2023-10-1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文史 | 願將洗凈貪污膽:重慶石刻中的廉政文獻

文史 | 願將洗凈貪污膽:重慶石刻中的廉政文獻

歷史星空

2022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厚植廉潔奉公文化基礎」「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原文 :《重慶石刻中一則珍貴的廉政材料》

作者 |長江師範學院 阿運鋒 熊丹丹

圖片 |網絡

在研究重慶石刻文獻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豐都龍脊石有一則明代武科舉子黃光國的題記,詩作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魄力,表達了對貪官、奸臣的痛恨之情。  

題記銘文:

天造江心一片石,往來何故多留題?

願將洗凈貪污膽,壓碎奸臣骨似泥。

武科舉子斌全黃光國書於崇禎庚辰春日吉旦

題刻的時代背景

根據落款,題刻時間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春日。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從紀年上說,這一年是明崇禎十三年,是大清崇德五年——關外的滿族統治者皇太極早在1636年已經改國號為「大清」。這一年,災荒不斷,江南地區蘇州、松江、湖州等府發洪水,蒲州府(今山西省永濟市)大饑荒,草木樹皮被吃光後,人們易子相食;同時,山東沂州發生蝗災,赤地千里,物價飛騰,父子相食,屍骸遍野,災後春疫,又雪上加霜,哀鴻遍野,慘不忍睹,民不聊生。這一年,因為大明王朝政治腐敗,農民起義如野火燎原。上一年九月張獻忠已經在谷城(湖北襄樊)再次揭竿而起,李自成從陝西商洛起義。崇禎帝派官軍四處鎮壓叛亂,有影響的事件是二月份明朝將領左良玉、鄭崇儉等與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在太平縣瑪瑙山的大戰,張獻忠大敗。瑪瑙山在今四川萬源市北七十里,與陝西接界。張獻忠之後率軍入川,李自成此時進入河南,饑民一呼百應,勢如星火燎原。是年五月初三日,另一支農民軍三十六營主要首領羅汝才與石柱女將秦良玉在雒門、百子溪對陣,秦良玉與楊茂選聯合擊敗了羅汝才。七月中旬,羅汝才與明總兵孫應元等大戰於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之豐邑坪,羅汝才大敗,率軍逃往巫山,試圖與已經攻下四川綿州、瀘州等地的張獻忠會合。這是後來四川數年間大亂、張獻忠屠川的序幕。

這一年,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與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多次短兵相接,清軍對關內虎視眈眈,「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山海關形勢雲詭波譎。

武科舉子黃光國題詩的這一年,距離1644年明王朝滅亡、清王朝取而代之只有4年。

武科舉子的膽色

題寫者是明代崇禎年間武科舉子黃光國,斌全是他的字。黃光國的生平資料,遍檢史書,並未發現相關記載,他自署「武科舉子」。在科舉時代,武科是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武舉始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新唐書·選舉志上》:「長安二年,始制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明代中期有武鄉試、武會試之制。武鄉試三年舉行一次,武會試也是每三年一次,但是是在京城舉行的武科考試。《續文獻通考·選舉六》:「(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定武會試進士額以百名為率。」錄取名額全國共100名。《清會典·兵部十·武庫清吏司》:「凡武試,曰馬科,曰步射,曰技勇,皆試於外場;曰武經,則於內場試焉。」這是說清代武舉考試分「外場」「內場」,「外場」科目考馬箭、步箭、弓、刀、石,「內場」科目主要考武經,即軍事理論。武舉考試等級從低到高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相應的身份是童生、生員、舉人、進士,名目與文科對應。

「武科舉子」表明黃光國還沒有功名,只是一個武學生。詩的前兩句寫豐都龍脊石位於江心,來往游觀的人很多,遊覽者興之所至,留題紀年,於是龍脊石上留下眾多題刻。

「往來何故多留題?」那麼,自己為什麼要留題呢?設問。作答:「願將洗凈貪污膽,壓碎奸臣骨似泥。」這兩句筆力千鈞,聲如洪鐘,振聾發聵,令人驚奇,是理解全詩的關鍵。作者直抒胸臆,說寫詩留題是為了揪出那些腐敗官員貪污的賊膽,用江水幫他們洗乾淨;是為了攫住奸臣,把他們的骨頭壓碎碾成泥!一「洗凈」,一「壓碎」,把百姓對「貪污」「奸臣」的痛恨淋漓盡致地寫出來了;「貪污」的人都是膽大包天的,「奸臣」都是弄權以欺上瞞下、一身媚骨、不管百姓死活的,黃光國伸出大手,揪出腐敗官員膽、攫住奸臣骨,要將之洗凈、壓碎,這兩句詩擲地有聲,讓我們感受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魄力,感受到貪污腐敗、奸臣被懲處的快意,對那些有貪污之心、有弄權之意的人來說,這兩句詩極具震懾力!

唐許渾《正元》詩中有一句「千官共削奸臣跡」,這是人們對官員廉潔從政的一種殷切期望。而豐都龍脊石上黃光國的這首詩寫出了武科舉子的膽色,讀其詩,想像其為人,形象躍然紙上。他替百姓道出了渴望吏治清明的心聲,詩句鏗鏘有力,字有千鈞之力,朗誦時聲色並出!黃光國豐都龍脊石詩刻是重慶石刻文獻中一則珍貴的廉政文化材料。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慶石刻文獻總集元數據整理研究」(18XZW012)階段性成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1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文史 | 也談馬錫五的審判方式

文史 | 徐賡陛的「虎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39c317f8b413254f749e54cabb102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