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9月13日於歐洲議會發布歐盟年度咨文,這是馮德萊恩在其5年任期中最後一次發布咨文。馮德萊恩當前仍尋求連任,並試圖塑造「維護歐企利益」的形象。而在此次咨文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一項新措施:馮德萊恩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
馮德萊恩稱,中國價格便宜的電動汽車品牌在全球擴張。它們之所以具有價格優勢,是因為中國的巨額補償。導致價格人為地被壓低,這正引發歐洲市場扭曲。歐盟因此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馮德萊恩這一說法立不住腳,而更多是為將中國電動汽車攔阻在歐洲市場之外製造藉口。中國電動汽車的低價高質並不建立在巨額補貼前提下,而是建立在電池技術、工業規模、技術整合的綜合基礎上。中國打通了工業體系的全產業鏈,近期華為公司的技術突圍標誌著中國在晶片領域取得進展,西方能夠卡中國脖子的工具日益減少。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技術自主、能源自主、人力資源自主、資金自主、政策自主這一系列自主性,意味著中國能對各產業節點調整優化,持續降低整車價格。這一點同馮德萊恩口中的補貼關係不大,而是中國工業競爭力超出歐洲的直觀體現。在基本的能源供應問題上,歐洲各國坐視提供廉價能源供應的北溪2管道被炸,至今也無一國敢對最大嫌疑國的美國發出控訴。
在政策機制問題上,美國以「通脹削減法案」吸收歐洲工業企業入境,歐盟對此未能有效捍衛自身權益。雖已與美國建立協商機制,但負面影響已經發生。地緣安全層面,歐盟各國同樣被美國裹挾,俄烏衝突的長期化,導致歐盟內部不穩定因素日益累積。能源供應不穩、通貨膨脹加劇、工業體系受損,這些接連的負面因素累加,帶來的顯性結果便是歐洲企業工業競爭力不足,無法抗衡在各工業領域形成自主能力的中國車企。
巴黎車展上的中國車企「反客為主」
馮德萊恩以「自己病了讓別人吃藥」的錯誤反補貼調查對中國車企發難,並不能解決歐洲日益嚴重地去工業化問題,反而在掩蓋問題,導致歐盟工業症疾日益累積,並將面臨中方反制。目前,中國《反外國制裁法》已經生效。《外國國家豁免法》已對外公布,將於明年1月1日生效,中國對鎵、鍺及無人機的限制出口令也已生效。如果歐盟後續出台對中企增加關稅等具體限制動作,則中國有足夠工具對歐方進行對等反制。
今年是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對外出口大幅增加的一年,中國工業能力在新冠疫情期間整體維持穩定發展的狀態,並在今年進一步形成與他國間的工業體系勢差。中國上半年超越日本登頂汽車出口第一位置,相比去年出口增幅在8成以上。本月在德國召開的慕尼黑車展上,中國車企占據了4成以上展位。中國此前汽車產業的薄弱,長期被作為中國並非工業強國的實例。
中國電動車車企競爭力近年來有長足提升
而當下,中國車企正對歐洲傳統車企逐步實現逆襲。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售價大幅超出本土的情況下,仍被歐盟以低價為藉口試圖設置市場壁壘。這一局面清晰說明著中歐工業形勢正發生逆轉。曾高舉「自由市場」牌坊的歐盟,也在步美國後塵,將自身牌坊轉身砸碎,並掀翻了與中國同台對壘的棋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