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嶺革命舊址:管理好研究好講述好這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2023-04-03     延安發布

原標題:楊家嶺革命舊址:管理好研究好講述好這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要管理好、研究好,結合現實講好楊家嶺的故事、講好黨的七大的故事——

楊家嶺革命舊址:管理好研究好講述好這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 黨婕睿

「我從事文博宣教工作已經十九個年頭了,管理好革命舊址是我的責任,講述好黨的故事是我的使命。我會牢記您的囑託,繼續努力,把百年黨史中的延安故事挖掘好、講述好,從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奮力走好文博人的新長征。」(記者 王姿頤整理)

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大禮堂。記者 王姿頤攝

春光和煦,空氣微涼,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大禮堂的藍窗灰磚在柔和的光線中呈現著油畫般的色彩。

憶往昔崢嶸歲月,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印刻在這裡,黨的七大開幕的掌聲迴蕩在這裡。

3月18日早晨,一群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學子來到這裡,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在講解員黨婕睿的引導下,同學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聆聽著楊家嶺革命舊址的故事……

2022年10月27日,在楊家嶺革命舊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次來都溫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啟示。要管理好、研究好,結合現實講好楊家嶺的故事、講好黨的七大的故事。

在採訪中,記者感受到,每一位楊家嶺革命舊址管理者,每一位黨的七大的研究者,每一位講述楊家嶺故事的人,每一位走進楊家嶺參觀學習的人,都在感悟著這本博大厚重的書籍,接受著革命精神洗禮。

3月18日,走進楊家嶺參觀學習的黨員幹部,在毛澤東故居前駐足聆聽革命歷史。記者 王姿頤攝

管理:保護修繕,擦亮印記

侯振龍每天都要在舊址里走上萬步。作為楊家嶺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他總是用心留意遊客們的反饋,想由此找尋更多舊址保護、研究的靈感。

「舊址維修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久久為功,不改變革命文物原狀,堅持全面保護、整體保護,最大限度地保持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侯振龍說。

楊家嶺革命舊址一直堅持把文物保護與修繕作為舊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工作人員注重結合歷史深挖文物背後的故事,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展示寶貴的革命文物,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我們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正規化培訓,提升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與陝西科技大學等高校結對共建,利用新的傳媒技術,全方位、立體式講好紅色故事。」侯振龍介紹,「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陝甘寧邊區、延安連接溝通全國乃至世界的『樞紐』及『橋樑』,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我們也將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作為宣傳延安精神的『橋頭堡』,努力將楊家嶺的故事傳播得更廣更遠。」

在延安,像楊家嶺這樣的革命舊址共有445處,它們都承載著黨的光榮歷史,是激發乾部群眾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為了保護好、管理好紅色資源,近兩年,延安市累計投入128.7億元舊城改造資金,對老城區重點革命舊址環境進行整治提升。革命舊址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28.9萬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局長蘭愛平說。

「建設好全國唯一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做好紅色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工作,是延安的榮耀,更是一份責任。」延安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楊宏蘭說,按照連片保護、整體展示的思路,延安全面加強革命文物保護修繕;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

「老城區多拆少建,革命舊址周邊只拆不建」,延安全面提升革命文物日常管理維護水平,嚴格落實定期風險排查和日常養護管理制度,實施延安革命舊址數字化及「網際網路+」展示提升工程,不斷擦亮延安紅色印記。

3月18日,走進楊家嶺參觀學習的黨員幹部,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重溫革命歷史。記者 王姿頤攝

研究:與時俱進,常講常新

在楊家嶺革命舊址,樹蔭下的黨史課許多人都聽過。

一張小板凳,一頂藍軍帽,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歷史,聽著聽著,不少人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參加工作三年,《「窯洞對」及其現實啟示》這堂課,陝西延安幹部培訓學院青年教師同曉貞在楊家嶺講過很多回。

25分鐘的課程,常講常新。「我們的黨員幹部要通過重溫黨的七大歷史,堅定理想信念,把牢總開關,強化思想武裝,不斷用延安精神淬鍊靈魂……」同曉貞這樣勉勵學員。

陝西延安幹部培訓學院副院長楊曉紅,肩負著楊家嶺培訓課程內容的設計工作。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後,我們及時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設計,對約30%的內容進行更新,將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的重要講話等增入課程內容。」楊曉紅介紹,「對於幹部培訓學院來說,黨史學習的深入推進是一項常態化的工作。我們要將講述革命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用歷史來映照現實。」

「延安精神至今仍是我們應對風險挑戰的有力武器。」延安市委黨校教授賀海輪表示,「作為黨的理論研究工作者,我們要自覺學習好、理解好、傳播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的重要講話,用講話精神統一思想,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確立的宏偉目標匯聚起團結奮鬥的廣泛共識和磅礴力量。」

與楊家嶺革命舊址緊緊相依的延安大學,紅色基因根植血脈。

「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延安大學研究好、弘揚好、傳承好延安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延安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小淼說,我們要把總書記重要講話作為新時代「大思政課」的重要內容,持續開展革命文化教育,用好課堂主渠道、革命紀念地、實踐基地載體,講好楊家嶺的故事,講好黨的七大的故事,講好黨的故事,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

3月18日,黨婕睿(右一)為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幹部,講述楊家嶺的故事。記者 王姿頤攝

講述:用心用情,代代相傳

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黨婕睿分別於2015年2月、2022年10月兩次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解楊家嶺革命舊址的故事。

「延安精神歷久彌新,時隔7年,能再次有機會為總書記講述楊家嶺革命舊址的故事,我倍感榮幸。」黨婕睿告訴記者,「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託,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把管理好革命舊址的責任扛在肩上、研究好黨史的使命記在心裡、講述好黨史的要求落在實處,牢牢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厚植紅色情懷,傳承紅色根脈。延職附小三年級學生蔡國峰是延安4.7萬名「紅領巾講解員」之一。

3月19日,「紅領巾講解員」蔡國峰(左三)為前來參觀的遊客,講述楊家嶺的故事。記者 王姿頤攝

3月19日,「紅領巾講解員」走進楊家嶺。在當年毛澤東和斯特朗談話的小石桌前,9歲的蔡國峰將這段故事向前來參觀的遊客娓娓道來。

聽完蔡國峰精彩的講述,從南京遠道而來的遊客裴光源很受觸動,激動地連連點贊:「我要把楊家嶺的故事帶回去,也要把這位『小紅領巾』的故事帶回去。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紅色血脈的傳承。」

蔡國峰的母親步玉玉,是土生土長的延安人。她在楊家嶺革命舊址當講解員15年了。

「孩子從四五歲起,就跟著我走遍了楊家嶺的每個角落。他現在講的故事,都是他從小聽到大的,也是他想講給更多人聽的。」步玉玉說。

一處舊址,兩代人,紅色血脈在傳承。

同樣被蔡國峰感動的,還有來自長江航務管理局太倉海事局的年輕幹部方丹平。

「小朋友講解很生動,讓我很受啟發。參觀楊家嶺,讓我對延安精神有了全新的認識。學習延安精神沒有終點,回去以後,我要踐行好延安精神閃耀著的革命理想、黨性原則、政治情懷、真理追求和宗旨意識。」方丹平說。

「去年11月初,我再一次踏著總書記的足跡,仔細瞻仰了楊家嶺等革命舊址,接受延安精神教育。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我更加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我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到自己的工作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繼續弘揚延安精神,聽黨話、跟黨走,帶領村民攜手並肩向著共同富裕目標奮力開跑。」延安市黃陵縣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柯小海說。

講述,聆聽,細悟,踐行……

往昔歲月崢嶸,未來任重道遠。

楊家嶺革命舊址是一本博大宏深的生動教材,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需要我們深研細讀,不斷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記者 魏偉 王姿頤)

記者手記 | 銘記歷史 接續奮鬥

「 以堅定 正確的政 治 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承下去。 」記者採訪中,許多人都 表示,要將延安精神作為奮鬥的精神指南,堅持之,發揚之。

楊家嶺革命舊址是一方感悟延安精神的高地。走進楊家嶺,處處都是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鬥的痕跡,處處都閃耀著真理的光芒,處處都折射著延安精神的偉力。

中央大禮堂是為召開黨的七大而專門修建的,毛澤東舊居里的小煤油燈見證了《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的誕生,反映人民心聲的《東方紅》在這裡唱響……老一輩革命家「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共同書寫了生動感人的革命歷史。我們要做到的,是銘記歷史,是接續奮鬥。

在新征程啟航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走進楊家嶺革命舊址,回望歷史、銘記初心,彰顯了一個百年大黨始終不渝的信念與擔當。

新征程上,我們該以怎樣的姿態前行,該如何面對困難挑戰,在新的征程上實現奮鬥目標?

這些問題,都可以從延安革命舊址這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中找答案,都要從延安精神的深學細悟中找出路,都要從黨的歷史中汲取奮進的力量。(魏偉 王姿頤)

來源:陝西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2cd00f2496b52044a7e7b169a7283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