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遼寧一老農寫信給葉劍英:我才是帶隊活捉蔣介石的人

2024-07-11     文史風雲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79年的一天,葉劍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

這封信來自遼寧撫順,寄信人是一位名叫王玉瓚的淳樸老農。

經由遼寧省省委的傳遞,這封信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了葉劍英的案頭。

信中字字句句透著真摯,向葉劍英揭露了真相:中央關於「西安事變」的現有結論是錯誤的,王玉瓚才是帶隊活捉蔣介石的人!

西安事變的背後,是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精心策劃的兵諫行動。

張學良曾秘密指派王玉瓚,在臨潼對蔣介石進行扣押。

然而這一細節在當時並不為外界所知曉,知道王玉瓚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捉蔣英雄王玉瓚

1896年,王玉瓚出生在遼寧省黑山縣一戶普通農家。

1914年,他毅然棄文從武,參軍入伍。

憑藉著同鄉的提攜與自身的才幹,他迅速從文書、排長、連長,一直升到了少校副官的位置。

1912年,他來到東北陸軍講武堂進修,兩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獲得了指揮軍刀的獎勵。

張學良對王玉瓚十分賞識,直接將他選入麾下效力。

服役期滿準備重返部隊時,張學良還以一塊瑞士名表相贈,勉勵他盡忠報國。

張學良

1930年11月12日,張學良前往南京就任陸海空副司令,王玉瓚再次作為他的貼身隨員同行。

隨後他又被調至天津,擔任東北軍25旅中校副官、上校參事。

1935年,他肩負起平津衛戍司令部衛隊營營長的重任,負責關鍵人物的警衛工作。

起初,張學良打算派遣自己的衛隊營長孫銘九,來擔任華清池的安保工作。

然而這一計劃,卻遭到了「剿總」參謀長晏道剛的堅決反對。

在這種情況下,保護蔣介石的重任就落到了王玉瓚領導的衛隊一營肩上。

遵循指令,王玉瓚對華清池周邊進行了精密部署。

一旦蔣介石出行,王玉瓚的衛隊一營更是如影隨形,保駕護航。

他們嚴格服從命令,對蔣介石的安全不敢有半點鬆懈。

可是在內心深處,包括王玉瓚在內的這些赤心報國的戰士們,早就恨透了蔣介石。

這位下令東北軍不抵抗、背叛國家利益的總司令,令他們十分不滿。

10月27日清晨,蔣介石在張、楊兩位將軍的陪同下,前往王曲為軍官訓練團進行演講。

演講中,他大談「攘外必先安內」及「徹底清除共產勢力」等論調。

當時負責保衛工作的王玉瓚也在場,聽到這樣無恥的發言,他胸中怒火中燒。

蔣介石講了一會兒,便匆匆結束了。

到了西安,蔣介石自然想要到華山去遊覽一番。

王玉瓚隨之領命,率部隨行,確保其安全。

行進途中,他們與蔣介石及其侍衛一直保持著距離,各自行進,互不干擾。

蔣介石一行人時而觀賞山色,時而乘坐人力滑竿穿越崎嶇路段,享受著尊崇待遇。

目睹此景,王玉瓚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打響西安事變第一槍

1936年12月10日,也就是西安事變發生的兩天前。

張學良前往華清池面見蔣介石,表達了自己的立場。

他向蔣介石表明,全國民眾都渴望抵抗外侮,若繼續固執己見,必將成為民族的罪人。

然而,他的直言卻遭到了蔣介石的斷然拒絕和嚴厲斥責。

面對這樣的局勢,張、楊兩位將軍感到自己已無路可退,只能通過軍事行動迫使蔣介石改變態度。

12月11日下午,張學良從華清池五間廳走出,行至頭道門時,恰逢平津衛戍司令部衛隊營營長王玉瓚在此站崗。

張學良便帶著他,回到了金家巷的張氏公館。

在公館內,張學良吩咐王玉瓚,將委員長「請」過來,並特彆強調必須確保其安然無恙。

瞬間,王玉瓚敏銳意識到,這是「兵諫」要開始了!

沒有片刻猶豫,他向張學良承諾,一定會完成任務。

離開後,王玉瓚火速與譚海副官會合,了解了更詳細的安排。

鑒於任務重大,他甚至根本沒敢回家,當夜就在譚海的辦公室休息。

時而在椅子上小憩,時而倚床冥想,王玉瓚徹夜未眠,心緒難平。

12月12日,凌晨兩點的鐘聲敲響,王玉瓚便騎著摩託疾馳至十里舖。

與騎兵連連長邵興基會合後,他傳達了扣留蔣介石的命令,要求他們封鎖華清池周邊,防止任何人逃脫。

緊接著,他又趕往灞橋鎮,指令手槍排在金萬普的帶領下了,火速前往華清池,加入扣蔣行列。

隨後,王玉瓚親自抵達華清池步兵第一連的駐地,召集少校連長王世民及眾排長,緊急布置了捉蔣計劃。

安排好一切後,王玉瓚便率領王世民、馬華玉等,向華清池的第一道門逼近。

此時此刻,已是凌晨四點。

臨潼城一片沉寂,只有刺骨的寒風在空曠的大地上肆虐。

王玉瓚穿過了北花園,悄無聲息地向核心區域靠近。

二道門就在眼前,門前一名蔣介石的哨兵正來回踱步。

王玉瓚迅速掏出槍,連發三槍,作為攻擊的信號,讓在灞橋方向待命的衛隊二營加快行動。

第一槍準確無誤,哨兵應聲倒下。

就這樣,一場震動世界的西安事變,就此拉開了序幕。

正當王玉瓚的隊伍湧入二門之際,還沒反應過來的蔣介石衛士長衝出門外,呼喊詢問。

王玉瓚沒有片刻遲疑,直接舉槍將其擊斃。

一時間,槍聲四起,子彈如雨,蔣介石身邊的侍衛們躲在門窗後面,做最後的頑抗。

衛隊營的士兵滿腔義憤,勇猛衝鋒。

很快,孫銘九帶領的衛隊二營以及金萬普指揮的手槍排,也加入了戰鬥。

槍聲與手榴彈的轟鳴交織在一起,迴蕩在驪山之間。

王玉瓚等人借著亭廊的隱蔽,越過荷花閣,穿過貴妃池,最終登上了五間廳的平台。

這時,蔣介石所在的三號廳門半敞著。

眾人箭步沖入臥室,卻發現床上空無一人,被褥凌亂,床底也搜尋無果。

生活用品均在,被褥也還留有餘溫,可蔣介石卻不知去向。

這時,城內又傳來了張學良的緊急命令:若不能擒獲蔣介石,將以叛逆罪論處。

王玉瓚雖然已將個人生死已置之度外,但如果不能完成使命,那將是誤國的大事啊!

王玉瓚

正當王玉瓚焦慮無措、心急如焚之際,一名士兵前來報告,稱在五間廳後牆根發現了一隻遺落的鞋。

王玉瓚立刻反應過來,推測蔣介石可能翻牆逃向了後山。

於是立即指揮部隊沿山左側展開搜索,而孫銘九則領兵從右側包抄。

王玉瓚跨過飛虹橋,穿出開陽門,親自率隊登山。

在一片亂草叢中,蔣介石正蜷縮在一塊巨石後面,不時探頭張望。

手槍排班長劉允政發現他後,便大聲呼叫:「委員長在這裡!」

蔣介石被帶下山時狼狽不堪,穿著睡衣赤著腳,滿身塵土,臉色蒼白。

最終,在唐君堯、譚海等人的護送下,他被送回了西安新城大樓。

歷經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搜捕,王玉瓚圓滿完成了張學良交給他的「扣蔣」重任。

他得了五千大洋的獎勵,並被晉升為六十七軍十五旅四十三團團長。

撥雲見日查明真相

早在1946年,周總理就說過:關於西安事變這段公案,人民會給予正當的裁判。

秉承著這一原則,值西安事變二十周年之際,周總理親自主持了紀念會。

邀請事變中的有功之士赴京,逐一關懷,對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做了妥善安排。

與會的東北軍舊部,無不視此為殊榮,銘記終生。

然而,西安事變中負責「捉蔣」的王玉瓚,正在遼寧省黑山縣進行勞動改造,未能參與這次紀念會。

這也導致外界對捉蔣細節的記述五花八門,始終沒有達成一致結論。

一日,王玉瓚在報紙上看到了葉劍英巡視西安,在八路軍辦事處舊址駐足的照片。

回憶起往昔歲月,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距西安事變已有四十多年,可親手打響兵諫第一聲的他以及這段經過,卻一直沒有被世人知曉。

王玉瓚

這份歷史使命感,沉甸甸地壓在他心頭,使他決心要還原歷史真容,把真相留給後人。

1979年,王玉瓚已有八十五歲高齡了。

老人手腳已經不太利索,握筆寫字都有些困難了。

有時候他手抖得厲害,只能用另一隻手扶著才能寫下去。

就這樣,王玉瓚每天都堅持寫300字,把過往的點滴細節都寫在信中。

這一封封信件,全都寄給了葉劍英。

那封長達6000字的信件中,王玉瓚在結尾這樣寫道:

「關於西安事變到現在這43年中,我所作所為,尤其是捉蔣和雲南起義兩事需要調查核實的話,請向我提出的見證人征取書面證明,即可完全清楚了!總之,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和《文匯報》上已登載了孫銘九的兩篇有關捉蔣文章的今天,不會有敢於冒充捉蔣先行官,而甘願受法律制裁的蠢人。」

信件抵達葉劍英案頭後,他迅速批示,更要求遼寧省儘快調查處理。

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黃歐東當即批示:請撫順市委即刻著手解決此事。

並且派遣自己的親信秘書,火速趕往撫順,親自監督,誓要在王玉瓚老人生前將此事調查清楚。

1979年11月16日,對王玉瓚而言是一個重獲新生的日子。

撫順市委統戰部的兩位調查人員,帶著沉甸甸的《關於王玉瓚政治歷史問題的結論》,敲響了他的家門。

王玉瓚手捧這份文件,一字一句地閱讀著。

當看到「愛國、正義、有功」這幾個擲地有聲的詞彙時,這位八旬老人忍不住流下了淚水。

他激動得言語哽咽,一時無言。

這紙結論,是他從昆明返回遼寧後一直苦苦等待的。

這是黨組織,對他一生磊落、忠誠奉獻的最高認可與讚譽。

待心情稍稍平復後,他便用左手穩住右手,一筆一划地在文件上寫下了八個工整的楷體大字:「符合事實,同意,感激。」

這之後不過兩個月光景,榮譽與認可紛至沓來。

王玉瓚不僅被增補為遼寧省政協的成員,隨後更被推選為常委。

查明臨潼華清池捉蔣事件的歷史真相,亦是周總理生前的遺願。

1981年12月,正是西安事變45周年。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辦公室趁此機會,特邀王玉瓚、孫銘九等親歷者進京,舉辦了「華清池捉蔣紀實座談會」。

會上,王玉瓚親口講述了捉蔣事件的完整始末。

從晨光熹微討論至午後三時,真相方大白於天下。

座談會閉幕後,全國政協文史辦副主任,兼西安事變史料編纂小組組長張魁堂,隨即發表了題為《臨潼捉蔣史實全貌已基本查清》的文章。

「經編纂組反覆核查,臨潼扣押蔣介石的核心情節及相關參與者已明確無誤。歷史的鐵證如山,不容篡改。」

此舉不僅是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更向世人展現了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真實圖景。

讓人們得以窺見歷史的真容,理解過往的選擇與犧牲。

參考文獻

王文宇《華清池捉蔣真相是怎樣查清的——憶父親王玉瓚》

王全有、王文琳《先父王玉瓚活捉蔣介石》

廣艷輝《王玉瓚——從護蔣衛士到捉蔣先鋒》

邵桂花、陳志新《張學良授命王玉瓚臨潼扣蔣》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1bb19230f99b59a5c5772d3aae109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