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女神」跌落神壇
出品|大摩財經
「藥明系」昨日暴跌,讓明星基金經理葛蘭再次被罵上風口浪尖。
挨罵當然是因為虧錢。2月8日,藥明生物(2269.HK)被美國商務部列入「未經核實名單」,受此影響「藥明系」全線大跌。
根據藥明生物的解釋,該事件對其影響有限,而且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在股權上並無交集。今日藥明康德在A股和港股市場跌幅都明顯收窄,最新市值分別為2741億元和2852億港元。
投資者對於葛蘭的質疑並未停止。葛蘭管理的主力基金為中歐醫療健康,截至2021年底資產規模已達775.05億元,屬於超大型基金。Wind數據顯示,中歐醫療健康四季末的十大重倉股在今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年初至今,藥明康德累計跌21.8%,愛爾眼科跌20.77%,凱萊英跌30.92%,泰格醫藥跌22.41%,康龍化成跌20.78%,邁瑞醫療跌17.15%,片仔癀跌19.95%,通策醫療跌23.3%,博騰股份跌22.85%,九洲藥業跌24.44%。
葛蘭的車,還能跟嗎?
曾經的「醫藥女神」,如今已經跌落神壇。
在醫療賽道投資中,葛蘭是少有的具有醫學博士背景的基金經理,也讓其管理醫療基金更容易被投資者信服。
CXO行業過去幾年是醫藥行業里增長最快的細分行業,賽道內的龍頭玩家出現不少翻倍的牛股,葛蘭常年投資CXO賽道,因此也獲得了「醫藥女神」的稱號。
截至2021年末,葛蘭旗下共計管理5隻基金產品,管理規模達1103.39億元,是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
尷尬的是,葛蘭成為「公募一姐」,背後的原因是基金大跌。
葛蘭管理基金規模自2019年開始大幅上漲。2019年底,葛蘭在管規模為71.35億元,同比增長183.72%;2020年底,在管規模達到441.91億元;2021年底,在管規模達到1103.39億元。這意味著,葛蘭基金的投資人大部分在2021年入場。
Wind數據顯示,葛蘭在管基金經理業績總指數近一年內跌幅達到31.75%。也就是說,近一年內買入葛蘭管理基金且持有至今的投資人都已經虧損,相差的只不過是虧多虧少的問題。
葛蘭習慣於重倉投資,其重倉個股的股價變動對基金整體影響較大,很容易大漲大跌。這也是其過去兩天受「藥明系」影響較大的原因。
作為業績長期領跑的大白馬,藥明康德是眾多公募基金的重倉股。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共有97家基金公司、659隻基金重倉藥明康德,持股總量為5.38億股,持股占流通股比例達到21.12%。其中,14家基金機構持股超過1000萬股,中歐基金持股超過8000萬股。
CXO行業受到資本追捧很好理解。藥物研發企業為了讓新藥更快速、更低成本地獲批上市,把臨床前後的業務外包給了CXO公司,讓CXO公司因此得到快速發展。
2021年7月,國家藥監局發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髮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要求藥企為患者提供治療效果更好的藥物,而不是效果差不多的不同藥物。也就是說,新藥研發要從me too階段,變成me better的階段
顯而易見,藥企的新藥研發將會面臨更大的難度和更長的周期,相應的CXO公司的業務量也有了下降的預期,由此也導致CXO板塊整體回調。
但葛蘭依舊在逆勢加倉。2021年四季度,葛蘭旗下的主力基金中歐醫療健康前十大重倉股中,有六家都在CXO行業。
2月8日,藥明生物被美國商務部「打壓」,導致CXO板塊整體下滑。CXO板塊還能否入場也成為投資者關注的重點。目前,已經有多家券商發布研報,表示醫療器械與藥品創新依然是國家政策支持和鼓勵的長期方向,投資者無需過於悲觀。
集采不斷深入已經是醫療行業的大勢所趨。短期來看,集采降價將衝擊藥企的產品利潤,賽道內玩家競爭將會加劇;長期來看,以價換量的模式將導致醫療行業集中度加大,賽道內資源和客戶會向頭部玩家集中。葛蘭偏愛細分行業的龍頭玩家,其長期投資邏輯是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
事實上,從中長期來看,葛蘭的業績表現依然可觀。Wind數據顯示,中歐醫療健康基金的近三年收益率為156.11%,近五年的收益率為197.25%,均超行業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葛蘭在醫療板塊的成績很難在其他領域複製。葛蘭在醫藥板塊投資的成功,與其醫學博士的背景不無相關。在其他行業,即使投資者熱情依舊,葛蘭也很難具備行業的前瞻優勢。
2020年,中歐發布中歐阿爾法基金,該基金招募時即成為爆款且一日售罄,認購資金超過550億元。該基金還是熟悉的「葛蘭配方」:投資主線賽道的頭部公司,試圖買入後就享受估值擴張帶來的收益。但並未複製出葛蘭的醫藥奇蹟,成立至今跌幅5.72%,近一年跌幅達到26.37%,難副爆款盛名。
市場質疑
陷入輿論漩渦的葛蘭面臨著諸多的質疑。
中歐醫療健康是行業主題基金,漲跌取決於行業大勢。一個看起來不錯的賽道,加上一個有著超額表現的基金經理,葛蘭的基金吸引投資者可以理解。在押注長期價值的賽道,短期內出現股價波動,很難說是基金經理的主觀問題。
但是中歐醫療健康屬於主動權益類基金,需要基金經理去主動運作獲取超額收益,後者因此可以得到超額的管理費。基金經理主動運作的結果如何,其實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但無論如何,基金經理主動管理的初衷是為了獲取超額收益。
這也是投資者質疑的關鍵:葛蘭管理的基金已經超過千億規模,遠超其曾經的管理規模,葛蘭準備怎麼更好地進行主動管理?如果無法獲得超額收益,葛蘭主動管理的意義何在?
葛蘭在其長期重倉的長春高新上的操作風格讓人質疑。Wind數據顯示,長春高新年初至今已經累計跌38.71%,最新市值只有673億,距離去年5月的高點,折讓近70%。
2021年一季度,長春高新是中歐醫療健康的第三大重倉股,此後隨著中歐醫療健康規模擴張和葛蘭的倉位變化,長春高新高新逐漸退出前三大重倉股。
葛蘭在去年三季度曾大幅減倉長春高新。彼時長春高新被質疑核心產品生長激素是否會引起使用者內分泌紊亂等副作用,長春高新因此出現放量大跌。去年四季度,葛蘭再度加倉長春高新,截至2021年11月23日,中歐醫療健康基金持有長春高新551.72萬股,位列第五大流通股東。但從長春高新的股價表現來看,四季度平均股價高於三季度,葛蘭換倉操作被認為是「追漲殺跌」,有投資人質疑其是否對重倉股有充分調研。
值得一提的是,葛蘭在管基金曾被媒體質疑在營銷過程中有意推薦管理費更貴的產品。截至去年底,中歐醫療健康規模達到775億元,該基金分為A和C份額,其中,A份額約為340億元,C份額約為434億元,比前者高出近百億元。
此前《財經》曾報道,中歐醫療健康基金的C份額管理費用更高,持有持有C份額一年後賣出,會比A份額的費用多出0.65%。這意味著,按照C份額最新規模為434億元計算,會比賣出同等規模的A份額,一年多收入2.82億元。
該報道還表示,一般而言,C份額適用於短線投資者,常見的C份額持有人以機構為主。但中歐醫療健康基金的C份額已經是全市場最大的C份額基金,且持有人幾乎全是散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