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撐不下去了,建議烏克蘭割地求和,俄烏衝突的戰略轉機來了?

2023-08-22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北約撐不下去了,建議烏克蘭割地求和,俄烏衝突的戰略轉機來了?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目前,俄烏軍事衝突已經爆發542天。近期,由於烏克蘭軍隊在大反攻中的表現不如預期,北約內部開始頻頻吹風,唱衰烏克蘭的反攻行動,甚至開始談論可能的政治解決策略。

根據環球網報道,8月15日左右,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的幕僚長在一次「私人討論」中,提出烏克蘭可以通過向俄羅斯割讓土地,換取停戰,並以此得到加入北約的資格。消息一出,國際輿論大嘩,烏克蘭反應尤其強烈,烏總統辦公室主任波多利亞克立刻在社交媒體上回應,宣稱「民主陣營不會向俄羅斯投降」,烏克蘭軍隊,外交部方面的頭面人物也紛紛出面反對。壓力之下,斯托爾滕貝格的幕僚長延森不得不宣布「收回自己的說法」。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出面安撫,表示北約對烏克蘭的支持是「一貫和確定的」,北約國家也紛紛表示將支持烏克蘭「直到勝利」。

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種通過私人渠道放一個政策風向出來試水,看看政策對象的反應決定下一步動作的做法,就是西方政界的「標準操作」,這個幕僚長延森提到烏克蘭「割地求和」,必然不是空穴來風。

北約立場鬆動?

果然,在北約方面出面試水之後,各方面的聲音都開始出現了。首先是《華盛頓郵報》的報道,該報在8月17日的報道中,指出美國情報部門已經跟布林肯提過,烏克蘭的大反攻已經不太可能達成戰略目標,甚至連戰術目的都很難達成。儘管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對外界表態,說烏克蘭不在乎多長時間,死多少人命,也一定要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但美國正在懷疑烏克蘭的這種策略是否可行。

緊接著,《紐約時報》在8月18日連發兩篇重磅文章,一篇文章講述的是烏克蘭的逃兵和拒服兵役者的情況,另外一篇文章則講述的是烏克蘭衝突已經造成了「驚人的人員傷亡」。當然按照美國式的政治正確,後一篇文章不敢把烏克蘭的死亡人數描述的太多,只是說俄軍死了12萬,烏軍死了7萬。但是即使如此,該文也抱怨由於俄羅斯的國家特點和戰爭潛力,烏克蘭想和俄軍進行持久作戰是「不現實的」。

當然,面對西方的這一輪攻勢,烏克蘭也做出了自己的應對:

首先是在兵役部門反腐敗的基礎上,高調實施新一輪徵兵工作,我們昨天提到烏克蘭國防部發布了新的徵兵宣傳片,號召烏克蘭人「戰勝恐懼」,試圖從先前躲避動員的人當中再榨出最後一滴水就不提了;

烏克蘭最高拉達(國會)則立即提出了一項動議,宣布任何試圖以割讓烏克蘭領土的行為和俄羅斯停戰的企圖都為非法,這等於是從根本上,堵住了北約國家試圖迫使烏克蘭割讓領土、和俄羅斯實現停戰的想法,任何烏克蘭的政客試圖這樣做,毫無疑問都會迅速使自己喪失合法性;

最後,烏克蘭軍隊為了提振士氣,不僅持續對俄羅斯本土實施無人機或者無人艇攻擊,甚至還主動公開了去年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利用民用交通工具襲擊克里米亞大橋的細節。

克里米亞大橋遭烏克蘭襲擊

但美國卻上來給了當頭一棒,8月18日,有美國官員告訴CNN,美國建議烏克蘭別想這些有的沒的,集中精力給我大反攻,在俄羅斯後方搞這些零碎的襲擊「毫無意義」。

烏克蘭戰事新趨勢

烏克蘭衝突在戰略和政略層面上,是否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呢?大伊萬認為是有的。

去年9月新聞截圖

當然我們必須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北約在實施新一輪戰略佯動。像去年烏克蘭軍隊實施巴拉克列亞-庫普揚斯克戰役之前,北約方面也一度唱衰烏軍在赫爾松地區的反攻行動,認為烏軍的反攻損失巨大,收效甚微,但是轉眼間烏軍卻找准了俄軍在戰線上的一個巨大的漏洞,調集部隊展開戰役反擊,成功達成了將俄軍趕過奧斯基爾河的戰役目的。此次行動不僅戰術上具備突然性,甚至很寶貴地達成了戰役上的突然性,證明俄軍在戰役層面上的戰場監視能力實在不敢恭維。

去年9月新聞截圖

因此這一輪北約對烏克蘭大反攻的唱衰,大伊萬首先得說一句,俄軍先別忙偷著樂,趕緊檢查一下自己的防線上有沒有哪裡又開始擺空城計了。該完善的防禦要完善,該布的雷場趕快布好,部隊出現的傷亡趕快從後方及時補足,該輪換的部隊也要及時輪換,大伊萬估算的烏軍攻擊動能還有一個半月左右。要是再出現類似於去年巴拉克列亞-庫普揚斯克戰役那種破事,拉平上將也好,莫爾德維切夫中將也好,捷普林斯基上將也罷,你們哥幾個有一個算一個,自己買塊豆腐撞死得了。

如果北約媒體這一輪唱衰,不是集體、有組織的戰略佯動,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俄軍放鬆警惕,為烏克蘭重組部隊乃至調整戰役方向爭取時間,那麼,我們只能說明,北約對於烏克蘭的戰略期望,對於俄烏軍事衝突的整體戰略設計,似乎出現了鬆動。

西方援助的豹子

這種鬆動的由來其實也不難理解:咱們之前的觀點,儘管我們和法國一樣,都強調烏克蘭衝突必須通過談判來解決,但以法國為代表的北約,所指的「談判」,和我們其內在要義是完全不一樣的。北約所謂的「俄烏衝突的談判」,其實質是在烏克蘭處於絕對戰略優勢的情況下,對俄羅斯的「以戰逼和」,等同於在戰場上把俄軍擊敗。北約為什麼今年年初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力度陡增,什麼豹2坦克,M1A1坦克,布萊德利步兵戰車,黃鼠狼步兵戰車,好東西都送給了烏克蘭,究其原因,就是為了指著烏克蘭這一輪大反攻能夠奪取戰略優勢,也就是切斷克里米亞陸橋,將俄軍置於戰略上的絕對劣勢,在此基礎上把俄方逼上談判桌。

俄羅斯摧毀的豹子

北約的這一戰略設計,我們現在不得不說,十分完美,但和日本的昭和參謀堪稱一對臥龍鳳雛,在制定戰略計劃時,似乎完全沒有把俄軍的戰鬥力考慮在內。大反攻開始後不久,烏克蘭流傳出的那份八天衝到亞速海的戰役決心圖,大伊萬的感覺堪比鬼畜牟田口主持制定的英帕爾戰役計劃,這兩個大聰明共同的特點,是完全沒有把對手的抵抗考慮在內。這種只考慮我應該怎麼怎麼樣,完全不考慮敵方可能怎麼怎麼樣,在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上根本沒有留足餘量,也沒有多少轉圜餘地的戰略設計,我們一般稱之為戰略冒險。而這一輪戰略冒險對於北約來說,很明顯有點玩砸了,既然有點玩砸了,那麼站著不動打著倒退,互相埋怨爭相甩鍋,很符合人類的普遍心理,這就是目前北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新趨勢。

三個不確定性因素

當然,出現新趨勢到真正呈現出全新的戰略態勢,其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還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目前的幾個不確定性大伊萬認為得提一提:

首先是北約自身的戰略決心和可動用的戰略資源還有多大?其實,從去年到今年北約給烏克蘭提供的軍援來看,我們只能說北約的戰略決心和戰略資源,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如果北約真的打算徹底按死俄羅斯,那麼最起碼應該毀家紓難,什麼好玩意兒都送給烏克蘭軍隊,最起碼出個三四千億美元幫烏克蘭編練30個新的旅,提供北約的空中支援,開放北約的數據鏈和態勢感知系統全部權限。其實大伊萬並不懷疑北約的戰略決心,也並不懷疑北約最初的目標真的是想按死俄羅斯,但是北約在戰略資源上,明顯出現了與戰略決心不匹配的情況。

很簡單,你一個155毫米炮彈都沒法敞開供應,讓烏克蘭軍隊隨便打的軍事集團,你一個一年連1000輛主戰坦克都搓不出來的軍事集團,在面對火力全開的俄羅斯軍事機器後,可謂肉眼可見的拉胯,這種自己的實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的狀態,我們稱之為眼高手低。

援助烏克蘭的英國挑戰者2

所以,如果北約接下來想把自己的戰略決心貫徹到底,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接著給烏克蘭上強度。以2022年到2023年的衝突局面來看,北約這一年1000億美元的支援明顯不太夠,而且不僅是錢不夠,自己的工業潛力也不夠。如果北約下一步還想上強度,可能的選擇不僅是要給錢,還要儘快實現自己的國民經濟軍事化,加大主戰裝備批產力度,最起碼要達到一年向烏克蘭運輸700到800輛主戰坦克,1200輛以上的步兵戰車,1000門左右的各型火炮,5到10萬輛卡車的程度。所以接下來,北約方面打算給烏克蘭出多少錢,打算給自己的軍事工業,尤其是地面裝備製造工業投多少錢,將是檢驗北約戰略決心成色的重要指標。

烏克蘭公交車廣告求F-16

其次是烏克蘭的攪局本事到底有多大。這又要提到澤連斯基這個人了,其實從澤連斯基在俄烏軍事衝突之後的表現來看,大伊萬認為此人的本事還是有的,他和普京一樣,都是個頗有手腕的政治強人。

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在國內堅定推進去俄化步伐。在打擊東正教莫斯科牧首轄區的問題上極其強硬,甚至為此不惜向波蘭的東儀天主教看齊,能夠壓住國內的反對聲浪;

二是在國內打擊異己。諸如自己的老金主科洛莫伊斯基,自己的前任波羅申科,還有烏克蘭共產黨等,都被澤連斯基打擊了一個遍,借著反俄的名頭大肆集權;

三是破壞烏克蘭國內原本已經幾乎沒有的法制。其實北約國家在今年已經在物色澤連斯基的繼承人,但澤連斯基借著衝突還在進行這個名義,延長戰時狀態,連續取消了11月的議會選舉和明年初的烏克蘭大選,甚至還宣布只要衝突不結束烏克蘭就沒有大選,個中性質相信不用我們多說了。因此大伊萬的觀點,澤連斯基其本質上也是一個政治強人。

澤連斯基C位現身G7峰會

澤連斯基在烏克蘭衝突的問題上,北約想拿他當個純純的工具人,澤連斯基硬是能攪局把自己攪成C位出道,通過不斷地抬高烏克蘭的地位,不斷地給北約戴高帽,不斷地將俄烏軍事衝突對於西方世界的意義神化,我們可以認為,澤連斯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綁架了北約。北約自己因為俄烏軍事衝突,前期聲調起的太高,現在已經有點下不來了,而在這其中,烏克蘭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北約現在想強行下台,那麼就必然帶來戰略聲望乃至戰略利益上的巨大反噬。

不得不說,烏克蘭作為一個沒什麼籌碼、甚至本身就是一個籌碼的勢力,能把俄烏衝突的態勢玩到今天這個地步,澤連斯基也算是一代梟雄沒跑。記得知乎上有一個蘇聯沒有解體的架空文,克格勃柏林站的退役軍官弗拉基米爾·普京在黑海邊的養老院,和周末過來做義工的基輔大劇院演員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現在想來這兩位如果是朋友的話那共同話題應該不少,這CP我磕了。總之,烏克蘭攪局本事到現在,已經讓北約想下台、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下來的了。

2019年12月9日,俄羅斯、烏克蘭、德國、法國四國領導人在法國巴黎出席「諾曼第模式」峰會

第三個方面則是俄羅斯的戰略意圖。其實這段時間,不少俄方高官都出來表態了。比如之前我們提過的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範圍依然限定在這四州之內;又比如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主席卡爾塔波夫指出,烏克蘭的大反攻事實上為俄軍的新一輪戰略進攻創造了條件;而最新消息則是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乾脆利索地表示,目前沒有必要和烏克蘭談判,所有西方的談判說法都只不過是為了給烏克蘭爭取喘息的時間。以上這些,這些似乎都昭示著俄方的戰略決心。但是大伊萬認為,主要還是要看俄方的戰略決心到底是真的有決心,還是想在這個微妙的轉折關頭謀求更多的利益,這方面完全是信息黑箱,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俄羅斯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將直接決定俄烏軍事衝突未來的發展和結局。

總的來說,儘管目前北約在俄烏衝突上,態度有些鬆動,但是從態度鬆動到形成新的戰略意圖,中間需要經過的步驟還有很多,而且變量不少,中間還會有反覆,但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目前戰略的主動權,其實已經到俄羅斯一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