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將軍曹震在四川做一件事影響後世600餘年,結局卻慘極了

2024-01-18     古今記實1

原標題:明朝將軍曹震在四川做一件事影響後世600餘年,結局卻慘極了

說到明朝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徐達、常遇春、湯和幾位元勛。其實除了他們,還有許多功勞不在他們之下的元勛。

今天文章提到的曹震,他也是跟隨朱元璋起兵的一位將軍。但是其在明朝建立前只能說是碌碌無聞。

直到1379年,朱元璋委派養子朱英(沐英)征討陝西、四川一帶,曹震作為副將跟隨前往。這才展露了手腳。

一舉立下戰功,被朱元璋直接封為景川候鎮守四川一帶。後來曹震又跟隨藍玉大將軍征討雲南,誰知這卻是曹震的絕命之行。

最後以「謀逆罪」給剝了皮。曹震作為跟隨藍玉出征的副將,必然脫不了干係,直接連坐連同長子一同處死。

朱元璋完美詮釋了「飛禽盡,良弓藏」的意思。雖然曹震冤死了,但是其在鎮守四川時做了一件事,卻影響了後世六百餘年,可以算得上是豐功偉績了。

就算曹震是因「謀逆罪」判死,《明史》中也曾讚頌曹震:「震在蜀久,諸所規畫,並極周詳。」可以看出曹震在四川所做的事的確算得上豐功偉績。

李白曾在《蜀道難》中寫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毫無科技的古代,可以說四川一帶是非常險峻的地區。

不僅陸路危險,就算是水運也是十分險峻。

《明史》中記載:「永寧宣慰司言,所轄地有百九十灘,其有八十餘灘道梗不利,詔震疏治之。」

也就是說曹震奉旨首來到四川邊陲永寧河畔發現這河有灘195處,最為險惡者82處,而江門峽三灘是有名的凶灘惡水。要溝通滇黔孔道,治平險灘,就非得鑿通這30華里長的江門峽不可。

在七百多年前的古代,可以說是沒有任何高科技,全部是靠人力一下下敲出來的。想要鑿通這30多華里的江門峽實在是難事。

不過曹震斷然決定採取行動:靠人工劈取山石,重新填砌;曹將軍手提玉劍剷平層岩疊嶂,改棧閣,建驛郵,打通了四川到達松潘和貴州道路,讓四川的糧食可以快速送達邊陲。

明朝曾有人進諫:「松潘土地貧瘠,不適宜耕種,戌守將士三千人,糧食不能供給,請求移守茂州,可就近屯田。」朱元璋則反對到,松潘地區屬於控制西番要地,不可動搖。

直至曹震在四川打通了直達松潘地區的要道之後,讓糧食可以快速的運到松潘,使之成為了重鎮。朱元璋為此又嘉獎了曹震。

陸路解決了,曹震又著手解決水路。他發現永寧河有9彎,行舟非常困難,必須要建造橋,才能往來方便。

還在古江門驛為他樹立了「景川候曹震開河碑」,讓後代敬仰。直到嘉靖三十年(公元1532年),被削籍充軍雲南的楊升庵由雲南回四川,經過永寧河的江門峽,看到「曹震碑」後,有感寫下《讀景川侯曹震開河碑》詩一首,內容為:

將軍玉劍虜塵清,餘力猶能水土平。

象馬邊隅通貢道,蛟龍窟宅奠夷庚。

史家底事遺經略,郡乘何曾記姓名。

賴有琳琅播金薤,可無萍藻薦芳蓉。

這首詩可以說完美的詮釋了曹震短暫的一生所留下不朽的功績,從曹震治理永寧河後,蜀地百姓可以安全行舟往來,一直到今天可以說影響了後世六百餘年。

然而在曹震治理四川兩年之後,於1393年因為「藍玉案」的敗露,曹震被連坐為亂黨,連同他的兒子曹炳一同被殺。

儘管曹震最後被斬首了,但是其在四川所留下的豐功偉績,卻影響至今,一直深受蜀人的敬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c4fcfb52b73c74b6670a1ad9b8aea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