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目測是今年最佳電視劇。」
文 | 三木
沒想到、上頭、值得,是全網觀眾在《底線》首播之後,給出的三個關鍵詞。
在播出之前,這部劇就已經備受關注,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廣播電視局指導,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監製;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支持的法治題材劇將如何全景展現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踐行法院人的初心使命?
9月19日,《底線》在湖南衛視、芒果TV、愛奇藝上線播出。數據顯示,《底線》開播當晚六網收視同時段省級衛視第一,貓眼衛視實時收視榜、貓眼電視劇熱度榜雙榜第一,#底線一口氣炫六集##靳東成毅底線觀後感#等多個話題登上社交平台熱搜,一眾網友感慨,「沒想到主旋律法治案情劇也能讓人看得欲罷不能」。
開播三天,《底線》也確實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強大的主創陣容,對新時代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法官群像專業而生動地刻畫;緊湊的劇情中著力真實且不失藝術地描寫法治建設的真實生態,展現中國司法改革進程與成果,以及生活化敘事下的強帶入感都讓《底線》收穫持續走高的熱度與不俗的口碑,大劇、正劇的「爆款」品相盡顯。
情節「立起來」,
真實生動地刻畫多元社會與人民生活
「駱優優案」雙方當事人未能達成訴前調解後,案件正式進入庭審流程。從舉證、質證,到證人出庭、合議庭評議,《底線》第三集展示了一般庭審案件的整個環節。看到法官當庭宣判後,網友紛紛表示自己「開眼了」,「原來法庭訴訟是這樣的,還是第一次這麼直觀地看庭審」。
劇集開篇,面對「雷星宇案」,宋羽霏始終在為了還原動機做出最大的努力,一遍遍翻閱卷宗,不落下任何細節;另一邊,立案庭庭長方遠前一刻還在法庭上保持莊重嚴肅,法庭之外面對那些情緒激動的群眾時,始終態度友善,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一度被同事調侃為「方嬸兒」……
「第一次知道法官工作是這樣的。」突破傳統的單線敘事,《底線》對於觀眾注意力的吸引,在開篇就展現的淋漓盡致,以「大案套小案」「新案套舊案」的形式迅速將其帶入緊張忙碌又滿滿生活氣息的法院「現場」,通過案件引發人們思考的同時,也拉近了觀眾與司法的距離。
在劇情的推進中,《底線》立足於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法治建設的輝煌成就,以當代人民法官為創作原型,在飽滿的人物塑造與真實可感的故事講述中,展現新時代廉潔自律、守護正義、公正司法的法官群像,可謂「底氣十足」。
一方面,通過描繪基層法院、基層法官的工作常態,《底線》筆觸專業地勾勒了新時代法院幹警們司法為民、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良好精神風貌和崇高作風。無論是宋雨霏與其他法官們觀點不一致的案情探討,還是方遠與葉芯展開的一場兩代法律人間,關於「務實與理想」的思想交鋒,都讓法官群體的正面形象深入老百姓的內心。
而在專業之外,圍繞案件背後的人生百態,劇集始終聚焦老百姓的現實生活,用心甄選一切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件作為創作基底,描寫法治建設的真實生態,並透過案件生動刻畫了多元社會與人民生活。
齊大爺為了住房拆遷的面積問題到法院幾十次,李芳凝頂著多重壓力堅決維護自己的權益……當法官們通過辦理案件在法理與情理之間的掙扎求索,各行各業的普通群眾也在法庭這個大舞台上也依次登場,訴說著各自人生的喜怒哀樂。正如預告里的周亦安所說,「對於我們來說,這就是卷宗,可對當事人來說,那就是人生」。
創作「紮下去」,
腳踏實地的打磨更精準也更充分
司法題材電視劇作為極具專業性、前瞻性、思想性的文藝作品,不僅創作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想要深入人心更不容易。為了真實呈現基層法官工作生活狀態,也為了實現「折射整個中國司法改革進程」的創作目標,《底線》選擇將先進的思想和方法落實到具體的內容創作之中,讓「紮根生活、腳踏實地」貫穿始終。
拍攝籌備階段,最高人民法院專門組織主創團隊採風團隊深入長沙、衡陽、北京、上海、杭州等60餘家法院和調解組織實地調研,採訪了200餘位一線法院工作者,建立人物原型檔案,系統性地了解了法院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機制。與此同時,團隊收集各類具有代表性的案件超500餘件,分類整理出100餘例符合《民法典》精神的細分案例和老百姓關注的部分刑事案件。
而為了力求將每個細節做到極致真實,拍攝期間,主創成員奔赴4656公里、230餘處實地取景拍攝;劇組在近萬平米的影棚內進行了1:1搭景還原法院內景,準備服裝10000套、道具30000個……當然,戲骨雲集的實力陣容和立體豐滿的角色塑造成為這部劇的又一亮點,主創人始終堅持深入生活、跟班實踐的創作態度,靳東、成毅、蔡文靜等多位演員深入基層法院,與法官同吃同行。「全員演技在線,連打醬油的群演演技都非常可以」,短短几集,觀眾就給出了頗高的評價。
劇集從創作源頭上解決法院題材文藝作品人物塑造扁平、法治宣教生硬等常見問題,著力打造藝術性、思想性統一的文藝精品。所以,我們不僅能看到從業20年的方遠處理案件時,專業老練但不乏生活色彩,偶爾夾雜著湖南口音的台詞,顯得自然又接地氣;也能看到法官新人周亦安工作中的雞飛狗跳,工作之餘也會聊八卦、開玩笑。
細節真實,情感自然更加真實,《底線》難得地拍出了一段有血有肉的「法院人的故事」。全劇在錯綜複雜的案件基礎上進行藝術提煉,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完善故事邏輯結構,不僅有大量的案件細節展示審理全過程,更有充滿生活細節的「小心思」。誰說主旋律正劇就一定是「嚴肅刻板」「枯燥乏味」?它也可讓扣人心弦的劇情在輕鬆詼諧的生活流敘事裡,不僅好看,也更耐看。
無疑,《底線》所體現出的專業水準與現實質感與主創團隊長達3年的前期籌備、採風調研以及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感知是分不開的。也正因如此,「展現了嶄新的司法改革發展路徑」沒有成為空談,不僅觀眾對一站式建設、庭審公開、訴前調解這些略顯專業的術語有了初步了解,「民法典施行」「員額法官制」「辦案責任制」等中國司法改革的豐碩成果也得以呈現在觀眾面前。
思想「深一度」,
在現實觀照中弘揚公平正義與主流精神
以「雷星宇案」「駱優優案」為引,《底線》開篇便拋出了吊足觀眾胃口的熱點議題,「正當防衛」與直播行業「勞動關係」的判定。如果說人物塑造鮮明、情節邏輯順暢、細節真實專業等還不能充分說明劇集如此讓人「上頭」的原因,在多元情感的描繪和思想深度的表達上,《底線》里所融入的現實觀照讓全網觀眾打出清一色的「五星值得」。
對於面對職場性騷擾,劇集想要探討的是「敢於用法律的方式,維護自身權益不受侵犯」。葉芯接到的第一個案件是「李芳凝案」,從起初面對李芳凝的「淡定」對她的訴訟動機產生懷疑,到面對社會輿論、李芳凝母親的施壓,葉芯始終保護並支持李芳凝的選擇。
對於民事審判中最多的案件類型之一——婚姻問題,《底線》也將以「全職太太離婚案」「跨國離婚案」等幾起不同的離婚案件呈現紛繁世界的人間悲歡;而接下來即將出現的「校園欺凌案」和「才子弒母案」,則讓觀眾看到家庭和家長的教育示範作用……這些不同的矛盾糾紛將新時代遇到的新問題一一呈現,而法官們始終以審慎的態度,在對議題進行縱向挖掘中「阻止悲劇再次發生」。
是法治案情劇,其實也是生活劇、社會劇,《底線》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矛盾糾紛與調解判理中,深度折射社會問題,也在娓娓道來的鋪墊中展開對「堅守底線,捍衛公正」的信仰守護。
在此基礎上,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底線》通過摹畫方遠、宋羽霏與周亦安、葉芯兩代法律人的工作作風與法理思考,展現了中國法治思想的不斷進步和司法制度的不斷完善。「駱優優案」中,方遠明知判決原告勝訴是「挑戰現有的司法實踐」,面對可能發生的二審改判,他直言「只是跟著之前的判例走因循守舊,是解決不了新問題的」,「新興行業不斷出現,勞動者和公司的關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社會在往前走,法律也得往前走」。
或是緊扣民生話題,或又緊跟社會熱點,讓劇集跳出以往主旋律正劇盲目追求宏大感導致人物和劇情陷於失真的窠臼,多重案件交織,帶著現實思考,也帶著人性溫度,這些法官身處的生活與成長也讓觀眾獲得情感共鳴。
顯然,作為湖南廣電迎接黨的二十大,譜寫奮進新時代洪波曲的文藝創作重點項目之一,《底線》將「紙上的法律」變為「情節中的法律」「生活中的法律」,為進一步擴大《民法典》的知曉率和影響力,傳遞「公平正義」的法治價值,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