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人情債」都是最難償還的。如《三國演義》中,華容道上關羽為何放走曹操?就是因曹操,向關羽打出「人情債」。關羽辯解:我斬顏良誅文丑,還完了!可曹操卻反問:「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
一句話關羽沒詞了!最終放走曹操,自己則向諸葛亮「交項上人頭」去了。如華容道上關羽和曹操的這種模式,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我當初如何幫你,現在有了困難,你不該報答嗎?其實就是這種模式!
所以「人情債」一出,往往都能產生巨大作用。畢竟「人無信不立,無德不成」,而人情債,恰恰事關「信」和「德」。以至於古人說「人情大於債,頭頂鍋兒賣」。意思就是說,一旦欠了人情債,倘若償還的話,基本上就傾其所有了,如關羽!
不過既然「人情債」事關 「信」和「德」。也就能反方向推斷而出,並非所有的人情債都要償還,面對這三種「人情債」,就不必償還!
其一:彼此雙贏的人情債,不必償還
曹操在華容道上向關羽討還「人情債」。可曹操自己卻對「人情債」看得很淡。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曹操殺許攸!
官渡之戰時,曹操被袁紹壓得抬不起頭來,馬上就要崩盤時,許攸由於受袁紹的排擠等,連夜投奔曹操而來,引得曹操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
由此許攸獻計:烏巢劫糧,使曹操扭轉乾坤,擊敗了袁紹。可從此後許攸就天天以曹操恩人自居,不管有多少人,什麼場合見到曹操就吼:「阿瞞,沒我許攸,你可能如此牛逼乎?」
曹操只得賠笑點頭說:「這都是你許攸的功勞!」但曹操高興嗎?一點不高興!故而,當許褚殺掉許攸後,曹操根本沒當回事,只稍微處罰了許褚就算完事了。那麼曹操為何如此「薄情」?
分析:顯然這是一個雙贏局面。也就是說,曹操和許攸,都從袁紹兵敗中得到了巨大好處,曹操也已給了許攸相關利益好處!且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是許攸自己跑來的。
如許攸這種情況,還算「人情債」嗎?已經不算了,因為跟「信」和「德」都沒了關係!許攸之死,自古及今的評價都是「咎由自取」!沒人為這事討伐曹操。故而,彼此雙贏局面下,不存在人情債,你不必去償還!
其二:功利性很強的人情債,不必去還
三國時,欠人情債最多的是誰?估計都會脫口而出,就是劉備!可誰瞅見劉備還人情債了?就說曹操,在劉備最落魄時收留了他。可最終卻被劉備當成「最大敵人和對手」,恨不得「掐死曹操」。
還有劉備投奔袁紹,卻也是說走就走。袁紹敗了,劉備一點都沒有痛惜或為袁紹報仇的意思。劉備如此不在乎「人情債」,相反卻還留下了「仁義」美名,就顯得非常不科學了,這是為何?
只因劉備懂得一條,曹操也好,袁紹也罷,他們收留自己,是因自己有價值,能給他們帶來更大利益。須知,劉備之所以敢先投奔曹操,後跑到袁紹那裡,是他看出來了,曹操和袁紹,必有一次生死大戰!
劉備因此產生了巨大價值,可以被曹操和袁紹利用!如曹操,程昱、郭嘉都曾勸說他殺劉備,為何曹操不敢殺?就是因強敵袁紹還在!曹操殺了劉備,不但會被袁紹抓住把柄,且還堵塞了人才湧來!
分析:劉備欠人情債,卻從來不償還的奧妙,就在這裡!因為他懂得這跟「德」和「信」無關,對方收留自己,是為了獲取最大利益罷了。
所以,功利性極強情況下,不產生「人情債」,為何還要必須償還呢?他已經通過幫助你獲取了最大利益了。換句話說就是,你若沒有利用價值,都不會正眼看你。所以你可以感恩,但是否償還,不是對方說了算,而是你自己的選擇!
其三:小人的人情債,不必償還
劉備曾被袁術手下大將紀靈圍攻,不得不求助於呂布。於是呂布來了出「轅門射戟」,為劉備解圍。但當呂布被曹操活捉後,曾央求劉備看在當年「轅門射戟」的情義上,向曹操替自己求情。
劉備答應的挺好,可卻對曹操說了一句「不見丁原和董卓乎」?曹操幡然醒悟,連忙殺呂布。氣得呂布大罵「你個大耳賊,最特麼不仁義了」。劉備不償還呂布的「人情債」,相反還「恩將仇報」,為何自古及今沒人對呂布口誅筆伐?
道理很簡單:呂布就是一個小人。被劉備收留卻搶了劉備的徐州,因而這才造成了劉備遭圍攻,這才有了呂布「轅門射戟」!這跟「德」和「信」有關嗎?
有!卻只能證明,呂布是小人。因此劉備勸曹操殺他,一點毛病沒有,是呂布自己作死而已!
分析:須知小人是「無德無信」!他們的人情債,基本上都是「毒藥」,卻還最喜歡逼著受恩之人來償還!倘若你償還了,很快就會發現,根本償還不起!因為小人總有各種理由和藉口,讓一段恩情,變成他的「提款機」。其實這就是一種「精神上的高利貸」!
所以,小人就不產生「人情債」,他們自己就無德無信,極度自私,毫無人情味!為何還要去無休止去償還呢,這不是糊塗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