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亡明朝的真的是李自成嗎?「老賴們」表示不服

2019-11-29     船夫聊歷史

有人曾經按照規模和影響力兩個維度,對中國曆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進行排名,其中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名列榜首,緊隨其後的便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

這兩次農民起義都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同時也有著很多不同之處,如李自成起義爆發於陝甘,肆虐於中原,以及大部分北方地區,之後直搗黃龍,攻破北京。與此相對應的,天平天國發源於廣西,肆虐於江南,最終攻破南京,成就一方割據政權。

而更為重要的區別還是太平天國最終失敗了,而李自成起義最終推翻了明朝。看到這裡,不禁有人要問,排名第一的天平天國最終都失敗了,為何排在第二,規模和影響力都稍差一點的李自成起義,卻成功了呢?

下面船夫就帶大家一起來分析下:

和以往的農民起義稍有不同,李自成並非一開始的元老人物,而是半道加入進來的,之所以他能夠到最後成為領袖,一是運氣好熬到了最後,二是始終堅持從未放棄,這麼看李自成的人生經歷還蠻勵志的。真正屬於李自成的時代,是從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開始的,在此之前他要麼是闖王高迎祥(沒錯,這才是原版的闖王)的小弟,要麼是在山溝里孤軍奮戰打游擊。

這一年河南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快要餓死的老百姓紛紛暴動,李自成的軍隊就跟滾雪球一般迅速做大,短短兩年間就拉起了上百萬的隊伍(水分很大,但幾十萬肯定是有的)。而太平天國的背景雖然不是大旱饑荒,卻是在外來商品的刺激下,東南沿海的大量手工業者失業為背景,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53年初攻克南京,不到兩年間發展成50萬人的隊伍。

二者都是迅速壯大,同時中央政府還受到其他威脅的牽制,始終無法全力鎮壓,明朝需要防備的是北方的滿洲八旗,而清朝需要擔心的則是歐洲列強(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好爆發於太平天國時期)。這就為起義危害的進一步擴大提供了基礎。但二者的相同點就此打住,接下來李自成起義和天平天國起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簡單概括就是李自成起義順利攻破京師,推翻了當時和明朝政權,而天平天國攻下南京就此止步了,雖然偶有突破,但都是小打小鬧。再未形成當初勢如破竹的攻勢。

那是什麼導致二者結果不同呢?

軍事策略和領導層能力是一方面,但這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讓我們轉過視角來看下明朝和清朝內部對這兩次起義的不同態度。在李自成起義時期,崇禎皇帝因為拿不出錢,想調動軍隊都十分困難,號召官員捐點錢,竟然一個個都變成了鐵公雞。反觀太平天國起義後,以曾國藩為首的團練,即使朝廷拿不出錢發軍餉,都會主動去解決去想辦法。

是因為清朝末年的官員,比明朝末年的官員更愛國嗎?

我們不妨來看看李自成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的波及範圍,答案似乎就一目了然了。

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

中國歷來有南北之分,尤其是在糧食產量和官員選拔方面,北方乾旱容易遭天災,自己養活自己就不錯了,而南方多雨濕潤,稻子一年兩熟,處處都是魚米之鄉。北方因戰亂影響,教育基礎薄弱,而南方宗族林立,書院盛行,培養出來的學子吊打北方。這兩點在明清時期尤為明顯,甚至不得不在科舉上進行南北分考,這就導致南北方形成兩大差異:

  • 北方土地貧瘠官員少
  • 南方土地富饒官員多

在此基礎上,明朝末年陝西、甘肅以及河南、河北因乾旱成了重災區,又加重了這一差異。來看李自成起義波及範圍和太平天國起義波及範圍對比圖:

李自成起義的波及範圍雖然大,但卻沒有觸及到當時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說白了,就是沒威脅到朝廷中大部分官員的家產。因此當崇禎皇帝看著起義軍馬上就要打到京城時,只有這位皇帝和宮裡的太監宮女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而那些嘴上說著聖賢道理的官員(絕大部分)卻淡定的很,因為在他們眼裡,誰來做皇帝都不得不用他們這些文人,何況江南的莊子今年又大豐收,早就不差朝廷那點俸祿了。

而反觀天平天國起義,一下子就觸及了朝廷大部分官員的根本利益,「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所以這些士大夫就動真格的了,寧肯脫掉長衫投身行伍,也要保衛自己在江南的良田美妾,即使朝廷不發軍餉。

明朝末年的「老賴」

前些年流行過一句話:「欠錢的是大爺!」這句話用在明朝末年也很貼切,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拖欠朝廷稅款的應該是那些窮人才對,但可惜事實恰恰相反,敢於拖欠朝廷稅款的是那些富得流油的商人,其中又以江南士紳為代表。

對於欠錢,這些士大夫玩的比誰都溜,每到繳稅之時,這些有錢人不會完全不交,而是會或多或少交一些,然後便開始以各種理由拖欠剩下的一多半,口頭上說第二年一定會補繳並立下字據,等到了第二年,又重複上演相同的戲碼。因為朝廷對地方官是有「輪崗制度」的,往往三年一個任期。

所以對於這些士大夫,只要糊弄住前兩年,到了第三年官員為了考核評價,甚至會倒過來求這些他們,這時候掌握了主動權的士大夫,只需要適當的補交一點就可以逃掉大部分國家稅款了,剛開始這種潛在危害並不明顯,但長此以往,大明帝國就被這些「老賴」們拖垮了,崇禎時期更是將國家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對於欠了巨額債務的人,有什麼比債權人死了更好的事情?所以明朝如果亡了對於那些士大夫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那就是之前所欠的巨額稅款再也不用交了!因為沒有哪一個新朝會去追討前朝的欠稅,況且改朝換代時,是毀滅欠稅證據的最佳機會。

這裡也解釋了一下兩個問題:

一、為何會有「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說法?

魏忠賢當然不是什麼好人。改朝換代大臣可以延用前朝的,沒聽說過宦官頭子還能延用前朝的,這是魏忠賢與這些士大夫的本質不同!所以魏忠賢雖然會跟士大夫搶「蛋糕」,卻也會下血本的給朝廷補貼軍餉,不然袁崇煥為何要給「九千歲」建生祠?

一個朝廷機制僵死,官員腐敗,不得不靠一個閹人從士大夫手裡搜刮錢財補貼軍餉,何其可悲?魏公公之所以被罵的狗血噴頭,除了其本人就壞,更為真實的原因就是他動了士大夫的蛋糕。他通過大明王朝的特務機關,給自己干起了暴力催收的買賣,什麼搜刮民脂民膏,民間哪裡有錢?錢財早就被士大夫們搜集到自己的田莊中去了。

二、為何大臣不建議崇禎遷都南京?

因為如果崇禎跑去南京,勢必會將農民起義軍帶到江南,這些士大夫的田莊和美妾可就要遭殃了,所以大臣出於這個考慮怎麼會提出這麼蠢的意見,這些基本代表了絕大部分官員的內心訴求,這種趨勢一旦形成,即使有心存國家的大臣想說句公道話,也會變得無力,甚至會被群體打壓。

但沒過國,哪有家?

家國,家國本就是一體,

失去了國家的保護,個人家庭再富有,

在侵略者的面前也終將是待宰的羔羊,

任人切割的魚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當這些士大夫面對被毀的田莊,被凌辱的妻女時,

會不會有些許懺悔?

但歷史不會再給他們選擇的機會,

但我們還有機會。

【歷史長河,溯流而上,怎麼能沒有船夫?】

作者:船夫聊歷史

原創首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SbRvG4BMH2_cNUgLg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