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的胃部疾病——萎縮性胃炎,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屬於胃癌的癌前疾病,患病率較高,特別合併了腸化生的表現,癌變的風險比較高。很多患者認為是久治不愈的胃部疾病,真的是這樣嗎?
臨床上萎縮性胃炎最常見於哪一類人?
老年人:
多出現在年紀較大的老年人身上,與年齡衰老,身體的老化有一定關係。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所有器官都會發生萎縮,當然也包括胃粘膜的萎縮。所以臨床上大部分60歲以上的老年人做胃鏡在胃鏡下都可以看到萎縮性胃炎,只是萎縮程度輕重罷了,要好好保養不讓它加重萎縮。
那年輕人的萎縮性胃炎呢?
正常年輕人胃不應該出現萎縮的,年輕人出現萎縮性胃炎,很大部分原因是長期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因素引起的,比如長期大量吸煙、喝酒、熬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習慣持續的刺激胃粘膜使得胃粘膜長期處於缺血、缺氧狀態最後導致胃粘膜表面的固有腺體細胞消失,然後被沒有功能的纖維組織細胞代替。
為什麼很多人一旦患上萎縮性胃炎,就認為難以治癒呢?
萎縮性胃炎其並非指胃體積的縮小,而是指胃黏膜上皮固有腺體的萎縮。但胃粘膜長期反覆受到不良刺激,比如過食刺激性食物、長期煙酒、膽汁反流等,或長期飲食不規律、長期工作緊張、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胃粘膜慢慢就會像皮膚老化一樣發生皺縮,經歷損傷、修復、再損傷、再修復的過程,最後就會發展成萎縮。
而胃粘膜受損的根源是——「胃酸」
胃酸指胃液中的分泌鹽酸。人胃是持續分泌胃酸的,是幫助人消化食物的重要物質,只有經過胃酸的作用,食物中的蛋白質才能有效的被小腸吸收。在正常人的胃和十二指腸中,胃酸對黏膜的侵襲力和黏膜的防衛力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因而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害。一旦這種平衡遭到破壞,胃就會生病了。
當胃酸過多時就會導致酸性物質不斷腐蝕胃黏膜,引發胃脹,並產生消化不良、燒心、胃部隱隱作病等症狀。嚴重的會降低食慾,消化不良,引發胃出血、穿孔等。
但胃酸過少也不行,胃液分泌不足,無力擔負起消化與防腐制酵的工作,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容易患腸胃病,還會導致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的障礙。同樣會產生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適、腹部疼痛、餐後早飽、胃脹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放屁增多、大便異常等。
因此,胃酸的量不能過多或過少,必須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否則會發生胃酸過多和胃酸不足。
所以,只有從根源上改善胃內環境、持續保持胃酸的動態平衡,才能根除各種老胃病。
雖然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難治療的一種,但並不是不能治癒的!
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西藥目前治療主要集中於糾正病因、保護胃黏膜、堅持胃鏡隨訪等方面。
但中醫藥對於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有一定的優勢,通過服用行氣祛痰活血化瘀的中藥,使氣血暢通,萎縮和腸化的胃粘膜可逐漸得到修復,甚至逆轉「萎縮」,目前採用中醫治療也是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所以,人們即使患上了慢性萎縮性胃炎也不要過分恐懼,在醫生指導下及時治療,一般都是可以治癒的。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容易引起胃黏膜損傷的因素,少吃辛辣、刺激、腌制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及蔬菜。
人到40,一年做一次胃鏡!
40歲以上每年要做一次胃鏡。尤其是有胃病變家族史、長期反覆有反酸或胃灼燒感、慢性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部分切除術後的人,都屬於高危人群,一定要養成定期檢查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