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與重建 救人與救己

2024-05-15     第一財經

[ 成熟專業的基金會,如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在介入災後重建階段時,有著更科學和更長期主義的行動規劃——以重建與扶貧結合、依託成熟項目開展生態保護與重建結合、堅持與政府互補為原則,合理確定災後重建速度和方式,以降低重建成本為策略開展災後重建項目。 ]

破壞與重建,是世界的常態。在接觸災害事件的過程中,我和災民、志願者、救援人員還有政府官員之間建立了聯繫。

我逐漸發現,無論作為施救者還是報道者,總會有意無意放大了受災者的無助,但忽視了他們的韌性。面對災民的救援,其主觀能動性不該被忽視。

在去年京津冀水災回訪的過程中,我去了河北涿州回訪當地災民重建家園,看他們裂了縫的東屋不能住就把家具搬到西屋;家禽家畜沖跑了又借錢重新養起來;聊著自己的損失但又無奈地笑起來。那是鮮活的人,比新聞中更真實的人。

涿州刁窩鎮刁四村書記張克偉帶我逛遍了全村,嶄新的道路,重新蓋起的房屋,對飲食和旅遊項目的規劃,他聊起來充滿希望。刁四村在去年夏天的華北水災中受損嚴重,張克偉在水災中臨危受命擔任村支書,他在市政工程上的經驗,為刁四村在搶險救災中的救災、安置等環節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去年12月,甘肅積石山地震發生後第三天,張克偉和村幹部、黨員、村民共計三十多人驅車去往甘肅和青海,為災民帶去三千多條棉被、兩千多件軍大衣等物資。彼時,刁四村還有艱巨的重建任務,各種建檔工作需要進行,在此情況下張克偉還是決定趕赴震區,少數村幹部留守。在村民們的支持下,村裡剛剛攢起來的集體收入也被拿了出來採購物資。

在甘肅,張克偉看到驚魂未定的災民,這種場景他非常熟悉,「就像我們8月7~9日剛發大水一樣。」張克偉對我說。因為感同身受,所以他知道災民最需要的是什麼。他展示的應急物資清單顯示,軍大衣2400件、棉被3580床和發熱鞋墊1820雙。他說涿州收到了全國人民的援助和愛,當別的地方受災時,他們應該出把力。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專家,沒有人比一個人更了解他自己的生活,這是我們去做救災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卓明信援負責人郝南曾對我說,那是今年農曆春節前夕,他即將完成在積石山的調研。他的話是諸多救援中的實際體悟和經驗總結,正如調研所探討和呈現的,怎樣的災後救援方式「能夠引導和鼓勵大家建設更堅固的住房、更有序的社區環境、更和諧的人際關係、更可持續的生計;讓受災群眾施行更大的自主性,增進對災後生活的主導權,提升大家面對恢復重建的精神面貌」。

第一財經調查組沒有缺席重大災害的報道,對捐贈者和受災者的關係也有觀察和思考。

不明白災民的需求,只憑捐贈者的一腔熱情去捐款捐物,往往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量重複和過剩的物資堵在路上,堆在倉庫里,還占用了人手。而作為媒體,著眼於災難中的個體或者個體的故事,是職業使然。但在災難當中,媒體是否應該傳達個人的需求,以此引發社會關注,則涉及行業倫理問題。比如災民告知需要某物,但該物資有可能政府調配正在路上,也有可能並非共性需求,如果媒體不加確認和調研就發出呼籲,很有可能讓公眾大量捐贈同類物資或者對當地災情產生不真實的判斷。

「我們需要了解當地正常的生活是什麼樣,哪些部分是受到了災害的影響,哪些部分是他可以通過社會的韌性、家庭的韌性、社區的韌性自己去恢復的,哪些是需要外界支持和幫助的。」郝南介紹,從救援救災、過渡安置到重建這幾個階段中,災民自力更生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積石山災情中,鎮上的小賣部停了三四天就重開了,受災重的地方的店老闆看到大家都有需求,也會晚幾天開店做生意,當地的商業生態和公共設施在市場的調節下自發地恢復起來,達到生態平衡。而如果外界援助物資過多,則會延緩這種過程——災民回到正常生活的過程。

成熟專業的基金會,如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在介入災後重建階段時,有著更科學和更長期主義的行動規劃——以重建與扶貧結合、依託成熟項目開展生態保護與重建結合、堅持與政府互補為原則,以圍繞全域旅遊,打造特色鄉村旅遊;利用電商平台,提升電商扶貧力度;多樣化拓展受災群眾就業渠道;政府與社會力量協作,減輕災區房屋重建壓力;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加,開展災區群眾減災防災安全教育;合理確定災後重建速度和方式,以降低重建成本為策略開展災後重建項目。

在救災救援之外,讓鄉村基層提升防災意識,獲得更強的韌性是重要工作。在鄉基會的這次座談中,他們希望明確社會力量參與鄉村自然災害防治的方向和目標,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和策略。倡導加強鄉村基層人員在應急管理、災害救援和防災減災方面的培訓和能力建設。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包括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參與到鄉村基層應急能力提升的工作中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93dfe3dbba73b00cc6a379ae876a4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