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城市環境中的夜間光照,能使人類健康和社會受益 | 社會科學報

2023-09-04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減少城市環境中的夜間光照,能使人類健康和社會受益 | 社會科學報

減少城市環境中的夜間光照,能使人類健康和社會受益 | 社會科學報

發表於上海

海外視點

夜間照明對城市很重要,但也帶來了光污染,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造成影響。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刊發波蘭格但斯克理工大學的澤林斯卡·達布科夫斯卡(Zielinska-Dabkowska)等四人進行的相關研究綜述《減少城市環境中的夜間光照,能使人類健康和社會受益》(Reducing Nighttime Light Exposure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to Benefit Human Health and Society),分析了城市夜光污染對人類身體造成的傷害和相關的社會問題。

原文 :《減少城市夜間光污染迫在眉睫》

編譯 |南木

圖片 |網絡

城市夜間戶外照明有許多功能,如照明道路、提供安全感、支持戶外活動、展式歷史和建築遺址,以及將人們聚在一起以促進經濟發展等。但光與暗的循環是身體功能發揮作用的生理線索,在傍晚和夜間過多地暴露在光中有可能會破壞晝夜節律、減少褪黑素的分泌、損害睡眠,以及給視覺系統帶來壓力。

如今有44億人生活在城市中,夜間照明的範圍變得更廣。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過去12年里,夜間照明的範圍提高了10%。國際照明委員會(CIE)將光污染描述為「人造光源帶來的所有不利影響的總和」。對動植物、人類健康和社會的影響構成了這一「總和」,任何由電子光源產生的放射光都有可能造成光污染,這帶來了過度照明、城市人工白晝、光入侵和炫光,對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造成了負面影響。

光污染威脅身體健康

人口結構向城市化轉變意味著大部分人暴露在更高程度的夜間光照中。在行為上,人類已經大大地縮短了夜晚黑暗的時間,從室內的燈光、電腦、手機和電視,到室外的街道照明、廣告照明、發光建築,光亮無處不在。

早期對夜間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夜間照明的光線會擾亂晝夜節律,提高患乳腺癌的風險。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夜間照明光線對節律系統、生理控制系統及免疫系統都是有害的。對夜間工作者來說,暴露在夜間光線中不但意味著增加患癌風險,還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抑鬱,以及其他疾病。此外,有證據表明夜間光照還有許多即時影響,如導致睡眠問題、在工作中犯錯和受傷。

光污染研究將光暴露作為綜合衡量因素,往往被認為過於廣泛而不精確。因為個人在是否使用窗簾、具有額外的室內照明及何時睡覺等方面存在差異。此外,由於缺乏解析度、無法檢測到較短波長的光、光源複雜的三維結構及北半球的雲層遮擋等因素,一些光污染因素還無法用衛星數據量化。最近對夜間光污染的研究進一步區分了室內和室外照明。它們表明,夜間的戶外光線藍光光譜更豐富,這與患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結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暴露在光中對生理的影響被證明取決於光譜、數量、時長及一天中的時間。此外,個體差異也會影響他們暴露在光照中對疾病的感染性,這些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睡眠類型及種族。儘管目前尚無定論,但有一些跡象表明,光線對年輕人的睡眠影響更大。

最近,光線對腸道微生物蠕動的影響得到研究。正常條件下,腸道微生物相對豐富,會促進人體生理的新陳代謝,減緩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但在疫情期間,當人們睡眠不足、夜間工作或住在電光水平高的地區時,腸道感染頻率更高、更嚴重、時間更長。

夜間光線對動植物造成明顯影響,並間接影響著人類健康。城市夜間光照會吸引或趕走動物,並導致其行為發生變化,增加了它們向人類傳播疾病的機會。此外,夜間照明減少了昆蟲的繁殖,汽車前燈、街燈及其他照明還對它們造成致命威脅。而昆蟲的減少最終會傷害人類健康,因為有些昆蟲有助於控制害蟲,幫助分解,並為我們三分之一以上的食物授粉。

光污染帶來各種社會問題

儘管人們對夜間照明有很多需求,但一些社會和文化誤解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光污染,這些誤解包括戶外電燈的增多被視為財富和繁榮的標誌。例如,經濟增長是通過地球夜間衛星圖像來估計的,與可見光、國內生產總值相關,但實際上大多數相關活動發生在白天,從而降低了這些估計的準確性。對黑暗的恐懼以及對明亮照明提供安全保障的看法也是原因之一。事實上,無屏蔽的強光可能會瞬間致盲,使識別物體和潛在威脅、在地形中導航和適應低對比度環境變得更加困難,從而降低安全性。

照明也可能折射出財富、前景和機會等社會公正問題。在全世界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農村中,大多數學校和家庭都沒有電,但教育仍然很重要。基本照明依賴於不可持續的能源,如木柴、煤炭或煤油,這些能源會對兒童健康的廣泛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如呼吸系統問題或煤油燈引起的化學相關肺炎、眼病,或在床上學習時使用蠟燭引發的事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孩子們經常聚集在有路燈的公共照明區域學習和做作業。

相比之下,在西方世界,引入較低的照明水平被視為致力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標誌。近幾十年來,與不太富裕的郊區相比,富裕社區在其房產或附近自然公園區域享受了更多的自然黑暗,光污染大大減少。已經有研究強調了光污染的不平等,顯示基於種族和社會經濟地位差異,人們夜間暴露在光污染下的情況差異巨大。

過去有研究表明,夜空能見度低會導致缺乏健康的城市生活。城市居民與自然、宇宙(如主要星座、行星和月球)脫節,對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類來說銀河系是陌生的。其他研究表明,觀星可以緩解壓力,還可能會減少焦慮和抑鬱。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光污染越來越掩蓋了土著社區的天體文化,他們中許多人依賴於代代相傳的故事所支持的視覺天體線索。一些人甚至擔心,光污染導致的星際傳說的消失可能妨礙整個群體的歷史和文化傳播,並導致它們的衰落。而每個公民都應該有權獲得黑暗和高質量的戶外照明,以改善健康和福祉,改善社會生活。

監管標準和政策建議的制定

法國、德國、韓國等國正在通過保護人類健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法律、法規和行動計劃,對光污染採取監管和政策措施,但大多數國家還沒有監管基礎設施來監測或監管夜間的光排放。此外,目前還沒有針對光對晝夜節律、神經內分泌和神經行為影響的城市戶外照明標準的建議,也沒有適當制定的框架來評估光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不過,由於能源危機,許多城市開始改變能源政策,實行宵禁。雖然它們減少照明的主要驅動力是節能,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光污染,但這些行動也是積極的榜樣。自2014年以來,許多研究已經陸續提出了一些光照標準和建議。目前的指導方針沒有在數量、光譜、時間、幾何形狀和暴露持續時間方面為制定電燈計劃或限制提供幫助,更多地側重於能源效率。

即使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前瞻性發展戰略,也經常忽略人類產生的光污染。因此,提出並實施平衡良好的負責任城市照明戰略和總體規劃,允許街道、區域和裝飾照明調光或臨時關閉,可以有效改善現有情況。而在此之前,建築物裝飾和廣告照明的亮度並沒有根據光線侵入對居民健康和福祉的不利影響進行適當的調節。

作為個人,我們無法改變普遍存在的戶外光污染,但可以在家裡減少和防止過度照明。個人可以將光源改為琥珀色或暖白色(短波長較少),在夜間只使用紅光(短波長為零),晚上使用陽台、花園和外牆上的傳感器或計時器關燈或調光。

有效減少光污染需要更全面的監管控制。因此,所有相關利益相關者都要了解夜間過度照明的後果,並共同制定標準化城市照明的措施。要重視研究界和照明行業之間的合作,這樣才能有效地確定相關問題,以指導未來的研究,其成果可以被整合到戶外照明項目及監管框架中。此外,還必須促進基於證據的照明設計方法和技術解決方案,包括光源、燈具設計、照明控制和測量方法,以增進人類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福祉。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7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依法應對現代城市發展型噪聲污染 | 社會科學報

噪音、火災和物候不匹配:新興環境問題威脅全球公共衛生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9033a4080cb84b6eb3e00082f78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