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互動營銷第一股」趣致集團登陸港交所,開盤漲超35%,專注快消品戶外營銷

2024-05-27   獨角獸早知道

趣致集團(00917.HK)今日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海通國際擔任獨家保薦人,正式成為「AI互動營銷第一股」。

趣致集團是一家專注於快消品戶外營銷的中國營銷服務提供商。在業務經營過程中,利用遍布中國的廣泛且具互動營銷功能的自動販賣機網絡,結合技術支持的線上平台,集團能夠讓目標消費者在試用及獲取集團所提供的快消品時獲得方便有趣的體驗,同時成功徵求及完成必要的互動和反饋。按2023年收入計,集團是中國第四大快消品戶外營銷服務提供商,市場份額約為1.2%,而最大的市場參與者的市場份額為14.3%。

趣致集團本次香港IPO引入北方證券旗下的金利富通有限合夥基金作為基石投資者。在IPO前趣致集團也廣受投資人認可,獲得了9輪融資,其中包括知名投資機構君聯資本、賽富創投等。

今日開盤,趣致集團漲35.2%,報33.8港元/股,市值88.79億港元。

綜合 | 招股書 智通財經 編輯 | Arti

本文僅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交易建議

招股書顯示,趣致集團是一家專注於快消品戶外營銷的中國營銷服務提供商。在業務經營過程中,利用遍布中國的廣泛具互動營銷功能的自動販賣機網絡,結合技術支持的線上平台,能夠讓目標消費者在測試及獲取公司所提供的快消品時獲得方便有趣的體驗,同時成功徵求及完成必要的互動和反饋。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趣致集團開發自動販賣機並為之配備各種模塊,實現對成功開展營銷活動至關重要的技術驅動互動功能,包括氣味散發、動作識別及語音交互,使高效互動的機器營銷服務成為可能,並使公司成為中國唯一一家提供此類服務的企業。

根據同一資料來源,於2022年,快消品戶外營銷市場占快消品營銷市場份額的6.2%,按2022年收入計,公司是中國第五大快消品戶外營銷服務提供商,市場份額約為0.9%,而最大的市場參與者的市場份額為12.7%。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趣致集團在中國22個城市(包括所有一線城市(即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及不少新一線城市(包括杭州、成都、重慶、天津、西安、武漢、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廈門、東莞、佛山、合肥、濟南及青島)以及煙台)運營7543台自動販賣機。大部分自動販賣機位於商業物業,以期覆蓋快消品的主要消費者群體。

趣致集團於2023年的年度活躍用戶約為1590萬名。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於往績記錄期間,該公司向472名品牌客戶提供了約1400個SKU的快消品營銷服務,包括按2022年收入計的中國飲料、食品及日用品行業前100新興品牌中的74個新興品牌的產品。

財務方面,於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趣致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5.02億元、5.54億元以及10.67億元人民幣。2021年-2022年,公司連續錄得虧損,分別約為-1.39億元及-1.16億元,累計虧損金額達到3.67億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公司成功實現扭虧,盈利1.37億元人民幣。

據招股書透露,自成立以來,趣致集團已完成9輪投資,背後投資方不乏老鷹基金、賽富投資基金、君聯資本、建發集團、源渡創投、遠瞻資本等知名機構。

其中,2021年9月,該公司進行了E輪融資,募資3357萬美元,投後估值為4.77億美元;2022年3月進行E+輪融資,募資2085萬美元,投後估值為5.2億美元;2023年6月進行了F輪融資,募資836萬美元,投後估值為5.71億美元。

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上消費不斷升級,中國快消品行業的市場規模於2022年已達到人民幣6.3萬億元並有望繼續擴大,預計2027年中國快消品行業規模將有望達到人民幣8.2萬億元,2022年至2027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5.2%。

而以此為依託誕生的快消品戶外營銷服務顯然也汲取了不少能量——雖然市場規模不大,但也迅速生長。

據相關研報數據披露,快消品戶外營銷的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人民幣31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人民幣368億元,2018年至2022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3.6%,預計2022年至2027年將按11.7%的預期年復合增長率持續增長。雖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中斷了快消品戶外營銷市場的成長速度,但自2023年起疫情在中國的傳播減少,快消品戶外營銷市場正在強勢復甦, 市場增長潛力巨大。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快消品戶外營銷市場競爭者眾多,按2022年收入計,趣致集團是中國第五大快消品戶外營銷服務提供商,市場份額約為0.9%。

本次香港IPO趣致集團募集資金將為用於加強公司的技術能力及研發力度,以提高運營效率。公司還表示,募集資金部分將用於招聘擁有3至10年相關行業經驗的經驗豐富的技術及研發人員。目前計劃使用募集資金凈額於未來四年內平均每年聘請約11名經驗豐富的技術及研發人員,平均年薪約為50萬元,符合行業標準。此外,預期技術及研發人員將產生培訓成本,平均每年約為70萬元,此舉可進一步提升其高效開展研發活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