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不該逢此大難!

2020-08-06     電商報

原標題:張一鳴不該逢此大難!

身陷囹圄的張一鳴

「在中國,每天有5億人說產品不好, 有1億人想教我怎麼做產品」。

在去年微信之夜的講台上,張小龍說了一句這樣的話。當時微信7.0版本剛剛發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隨處可見人們對新版微信的吐槽。

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想要為微信略盡綿薄之力,煞有介事的奉獻出了自己的寶貴意見,於是才有了張小龍的這句話。

雖然張小龍之後直言這次來的目的不是為了告訴大家怎麼做產品,但從他的這句吐槽里人們還是聽出一些話外之音:他不想教別人怎麼做產品,同樣也不想別人來教他怎麼做事。

這不是一句狂言,畢竟在對待微信的認真程度上,張小龍說第二應該沒人敢說第一。更何況在微信成為了一個超級APP之後,即便改動再微小也絕不會是無的放矢。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微信的每一次改動都可以說是當時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本以為這應該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最近一段時間卻發現很多人似乎並不明白,只不過這一次他們指手畫腳的對象從張小龍變成了張一鳴。

雖然同樣是姓張的,但人們對待兩者的態度上卻是天差地別。對張小龍尚且還算是較為溫和的吐槽,而對張一鳴則是聲勢浩大的討伐。

在這短短的幾天時間裡,張一鳴幾乎挨了這輩子所有的罵。《六國論》中的「以地事秦」不斷被類比到他身上,更有好事者翻出了張一鳴多年以前的微博,給他扣上了一頂「精美」的帽子。

人們如此抨擊張一鳴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認為張一鳴在對待TikTok的問題上太過軟弱,川普還沒開始發力他就選擇了投降,所以才會如此的「怒其不爭」。

並且還有相當一部人認為,如果讓張一鳴開了這個屈服的頭,那麼中國企業未來的出海之路將會變得更加坎坷。

這樣的憤怒與擔憂其實都容易理解,要不然這些論調也不會成為現在的主流。可TikTok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要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幾篇文章和幾段視頻根本無法解釋清楚,更別說給出可行的指導意見了。

而事實上張一鳴也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不堪,他只不過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於規則的理解,沒有所謂的幻想也沒有任何的感性因素,理性到了極致。

這種真實到沒有任何掩飾的態度,讓張一鳴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尷尬境地:川普在美國暴打TikTok,很多人在國內暴打位元組跳動。在這種局面下,張一鳴此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被自動忽略,讓他的處境變得越發的艱難起來。

TikTok的抗爭之路

在TikTok遭遇這檔子事前,它與美國的戰鬥其實就已經開始了。

根據《晚點》的報道,自 2019 年年初到 2020 年 3 月,位元組跳動一共雇用了五家遊說公司的 27 名說客遊說華盛頓,其中一家還是比爾·蓋茨老爸創建的。

過去的兩個季度中,位元組跳動在美國動用的遊說資金更是高達80萬美元。而遺憾的是,這些在過往享譽北美的頂級說客,並沒有給位元組跳動換回一個好的結果。

雖然他們做了很多嘗試,但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比如試圖改變眾議院一款禁止運輸安全管理局員工安裝TikTok的法案。

這或許能夠較為淺顯的說明兩個問題:首先位元組跳動並沒有不打就認慫,其次為何TikTok會選擇與微軟商討出售協議。而相較於前者,後者面前已經有了足夠多的佐證分析:

一來是在當下美國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中,微軟可以說是與中國關係最好的那一位;二來是在微軟現有的產品線中,並不存在像TikTok這樣的短視頻APP;三來則是微軟與Facebook、亞馬遜、蘋果、谷歌等美國網際網路巨頭不同,它並沒有深陷反壟斷調查的泥濘之中。

綜合以上的這些因素考量,TikTok選擇微軟幾乎可以說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

在針對第一個問題的探討上,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情緒化的控制,用TikTok在美國的發展史給出了標準的答案。

在TikTok登陸北美市場半年後,美國方面便對TikTok進行調查,扎克伯格以及其他美方人士站出來質疑TikTok的時間也比大家預想的要早很多。

2019年10月,扎克伯格就曾在一次演講中點名批評TikTok,將其稱之為美國國家科技安全的威脅。TikTok當時的回應是:扎克伯格受到的審查越多,TikTok在他的演講、採訪和專欄文章中出現的字數就越多。

兩個月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就位元組跳動收購Musical.ly一事啟動了國家安全調查。

此後TikTok又收到了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邀請,在TikTok拒絕出席這場充滿惡意的聽證會後,一位參議員直接在推特上對TikTok的獨立性展開了攻擊。

年末,美國軍方也加入到了制裁TikTok的陣營之中,五角大樓親自出面要求所有軍人的智慧型手機必須刪除TikTok。

今年7月底,在面對聽證會上關於「中國是否竊取美國技術」的問題時,蘋果、亞馬遜和谷歌都明確表示了否定,而扎克伯格則是高舉愛國主義的大旗,再次將槍口對準了TikTok。

從以上的這些經歷來看,TikTok並不是從現在才開始面臨困境,早在上線伊始美國便沒有間斷過對它的施壓,它已經苦苦掙扎了兩年之久!

但是TikTok並沒有大肆宣揚過自己的反抗,它所遭受的這一切並沒有為國人所熟知,以至於現在被扣上了很多莫須有的帽子。

試想一下,如果張一鳴真的就如那些人所說的那般軟弱,那他為何還要耗費那麼多的精力去扶持一個註定會被封禁的TikTok?於情於理其實都說不通。

張一鳴本不該逢此大難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句話還真不是蓋的。

從TikTok事件爆發至今,位元組跳動面對著近乎滔天的輿論壓力,它並未做過太多的解釋,張一鳴兩次推送的內部信,大多也只是在寬慰員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太過在意短時間的損譽。

雖然他也在反覆的強調「爭取最好的結果,不放棄探索任何可能性」,但群情激奮的人們還是自行忽略了他所透露出抗爭意識。

誠然,以一己之力硬撼整個國家的戲碼非常好看,可那並不是唯一的默認選項,我們也應該尊重其他不同的選擇,畢竟由己及人你未必比他做得更好。

至於其他關於張一鳴的誤解,筆者在這裡就懶得解釋了,實在是太多了。只是對於其中的某一個莫須有的論點還是想說道說道,那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如果TikTok開了這個屈服的頭,那麼今後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將會變得更加坎坷。

這其實是一個很經不起推敲的假設,似乎是要把全球化的阻礙全推給TikTok一般,可是眾所周知的是打開潘多拉魔盒的明明是美國,怎麼就背鍋的就變成了張一鳴。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20多年時間裡,出海從來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在TikTok順利成為引人注目的新星之前,開拓海外市場最成功的是華為,它同樣也遭受了美國的壓制。

華為在反抗的力度上確實要比TikTok強硬得多,但也根本無法動搖美國打壓中國企業出海的決心,要不然TikTok也不會面臨著現在的處境。

通過這兩件事其實證明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美國絕對不會放棄針對任何一個能夠威脅到它地位的外國企業,現在還沒被針對的只不過是因為那些企業還不夠強大罷了。

30年前的日本,2013年的阿爾斯通,2018年的中興,2019華為以及現在TikTok所經歷的這一切,無不都是在驗證這個道理。

這就是一場堂而皇之的「美國陷阱」,無論你再怎麼掙扎都無法改變左右這一事實,那為何還要如此苛求張一鳴呢?要知道他本就不該逢此大難!

作者:木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7SCxXMBURTf-Dn5RP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