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中國省會城市裡評選出「最尷尬排行榜」,石家莊一定名列前茅。
即使它擁有壯闊的河山和數不清的人文珍寶;即使它是2021年人口數量排名全國第13的超大城市;即使這片熱土上曾走出眾多名將,三國的趙雲、北宋的曹彬、明朝的梁夢龍.....
但比起省內一眾擁有名片式記憶點的兄弟姐妹——「京畿核心」保定、「歷史名城」邯鄲、「經濟重鎮」唐山、「首都後花園」承德、「草原天路」張家口等,一百年前還是北方小村莊的石家莊就顯得有些乏善可陳。
於是,它免不得時時強調自己的省會身份。
多年來,石家莊有心奠定自己的省會地位,為了改變面貌還曾營建了許多中西合璧的建築,但在外人看來更加不倫不類。
所以它在被調侃的道路上也愈走愈遠,人們戲稱其為「國際莊」。
在中國的省會城市裡,石家莊算是最尷尬的但是也不是最尷尬的,聽起來或許稍顯矛盾,但事實確實如此。
因為在河北,誰做這個省會誰尷尬。
01
折騰的河北折騰的省會
路人甲乙,是河北長期以來扮演的角色。
如果不刻意提起河北,沒人會記得河北。
河北,一直是一個複雜且破碎的存在。
河北歷史悠久。南北朝以前,這裡是天下群雄逐鹿的關鍵地帶,分分合合,在所難免。而近代史上的河北,也命運多舛。
1928年以前,今河北境域主要屬直隸省,後因直隸省名不符實,以地在黃河以北改名「河北」。
不過,這個最早的「河北省」存在了沒幾天便開始被拆分,北部分別劃歸熱河、察哈爾兩省。冀南5縣在1949年劃歸平原省。
直至1952年察哈爾省、1956年熱河省被撤銷後,原屬地方重歸河北,今天的河北省方見雛形。
但安穩了沒多久,從1952年開始,本屬於河北的房山、昌平、順義、大興、通縣、懷柔、密雲、平谷、延慶,逐一被劃給了首都北京。1973年,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又劃給了天津市。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河北才是最散裝的省份,且它的交通和地理中心——北京,不屬於河北。
「河北」這個詞,在歷史長河裡存在的時間極短,又被攪到複雜的時空中,變得愈發矛盾,仿佛被放置在兩個不同的平行宇宙里:
一個河北聯動著「首都經濟圈」,一個河北擔任著「環首都貧困帶」;
一個河北擁有三千年沒改過名字的城市,一個河北在半個世紀裡換了11次省會。
河北省的省會變更次數在國內罕有敵手,歷史上變化過26次之多,在1968年確定石家莊為省會之前,北京、天津、邯鄲、保定都做過。
而對於當時的河北而言,確實是石家莊作省會城市最為合適,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年代,石家莊地處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交匯點。
二是便利的交通則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必要條件,工業時代最重要的物資——煤炭,向石家莊滾滾而來。
石家莊,鐵路時代的最大贏家。
02
從小村莊到「國際莊」
說石家莊是「被火車拉出來的城市」一點也不誇張,如果不是因為鐵路,石家莊說不定還只是一個北方的小村莊。
1902年,在這個村莊生活的93戶人家,聽到了「哐當哐當哐當」的聲音,清政府貸款修建的盧漢鐵路(盧溝橋-漢口,後稱平漢鐵路、京漢鐵路,今京廣鐵路的組成部分)正式開通。此後,石家莊迎來了最高光時刻。
火車改變了這裡,飯莊、旅店、商鋪開始出現在這個小村莊上,石家莊得以迅速擴大,進而兼并了鄰近一眾村莊。
兩年後,石家莊再次迎來了一次重大發展機會——正太鐵路(正定-太原,今稱石太鐵路)動工。
正太鐵路的窄軌設計,讓火車無法在正太鐵路、盧漢鐵路之間自由切換,因而所有貨物都要在石家莊重新裝卸,來自山西的煤炭,來自北京、天津、湖北、湖南等地的百貨物資,都要通過工人以人工的方式轉運。
石家莊成了人力、物資的「聚寶盆」,大量農民「進村務工」,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石家莊正式騰飛。1933年,這裡的人口激增至6.3萬人,醫院、郵局、銀行、商號、紗廠、麵粉公司紛紛入駐石家莊。
從名不經傳的小村莊到工業時代紅極一時的中型城市,石家莊只用了30年。
1940年、1997年修建的石德鐵路、朔黃鐵路又先後交匯於石家莊,加上原來的石太鐵路和京漢鐵路,共有四條鐵路幹線交匯於此,使得石家莊真正成為了鐵路十字形樞紐城市。
鐵路像河流一樣,為彼時的小村子、今天的「國際莊」輸送了大量營養物質。
雖然時常伴隨著「沒底蘊」、「暴發戶」的標籤。但隨著市轄區的擴大,石家莊背後的歷史也豐富起來,與深沉的燕趙大地血脈相通。
03
尷尬之外的石家莊
石家莊很新,也很舊。
它作為省會城市的歷史不過短短54年,但早在戰國時期,這片土地上就孕育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神秘小國——中山國。
中山國在華夏文明里存在了210餘年,國力鼎盛時,今天的石家莊市、保定市大部分地區,都曾隸屬中山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山國才被揭開神秘面紗。河北省博物院的館標就是中山國出土的「山」字形器。
石家莊一帶的歷史,長期與兵刃相碰聲為伴。
石家莊井陘就曾見證了歷史上幾場有名的戰役,韓信以少勝多的背水之戰、著名的百團大戰等戰役都是以此作為主戰場。
此外,安史之亂時,這裡還是安祿山和大唐朝廷反覆爭奪的關鍵地帶,石家莊平山縣也因「平定安祿山」得名;而後,在共和國的黎明前,平山縣的西柏坡,又成為了「新中國的搖籃」。
背靠大山、身探沃野,石家莊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塊人見人愛的風水寶地。
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西高東低,依山傍水。
西南方向,低調地保存著一個「地質博物館」——嶂石岩,它與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並稱為「中國三大砂岩地貌」。嶂石岩岩壁垂直陡峭、猶如刀削,不僅顏色緋紅、遠看仿佛赤霞落地,「天下第一迴音壁」也深刻也人體驗了一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繼續往北走,就到了「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的蒼岩山,這裡的景色豐富多彩,集雄、奇、秀、險、幽為一體,是大名鼎鼎的《西遊記》《臥虎藏龍》《花木蘭》等眾多影視作品的拍攝地。
轉向西北,坐落著「鍾五嶽之秀」的五嶽寨,這裡被認為是太行山區保存最完好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達到驚人的98%,置身其中猶如身處一個天然大氧吧,是消暑的絕佳去處。
還有被稱為「小黃河」的滹沱河,從石家莊市區北面滾滾而過,又不聲不響,養育著成千上萬的石家莊人。
石家莊的風景美得低調,那不折不扣的壯麗山河於平靜歲月中細數流年。
04
值得一去的石家莊
來到石家莊,你會發現這裡的每條街上都至少有一家「安徽牛肉板面」。
沒錯,石家莊的美食名片就是安徽牛肉板面。每到飯點,一聲聲「板兒面」的背後,是石家莊人最自然的情感流露。
石家莊的「安徽牛肉板面」起源於安徽的太和,不過它在本土混得差強人意,遠走石家莊,經過一番本土調教後,才漸而征服了石家莊人的胃。
這種獨得石家莊人喜愛的味道就是「牛」的味道。安徽板面最初的伴侶是羊肉,而石家莊人偏偏不喜歡膻味,加上不美麗的價格,起初並不太能引起注意。直至它另尋了「牛肉」這個新歡後,才成就了今天的安徽牛肉板面。
所以,不可否認,板面是安徽的,但正宗的牛肉板面的味道,一直都在石家莊。
對於石家莊人來說,一碗正宗的安徽牛肉板面,湯底須得符合高油、高辣、高鹽這三高標準。在此基礎上,往板面里加豆排,加丸子,加滷蛋,加香腸.......吃上一口,咸香流油,最能撫慰打工人疲倦的心靈。
去石家莊除了要品嘗正宗的安徽牛肉板面外,這些地方也一定不能錯過。
立於洨河之上的趙州橋,從小學課本上走了出來。建於隋朝的它雖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踏上這斑駁的大橋,走過悠悠水面,亦走過它的前世今生。
距今已有1600多年建城史的正定,是來了石家莊必去的地方。
「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三山不見,九橋不流」是這座中國歷史名城的最佳描述。
八大寺中的隆興寺,又稱「大佛寺」,被譽為「京外名剎之首」,其精美的建築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寺院建築的獨特風格。
石家莊常常把「沒存在感」掛在嘴邊,也自稱自己為「國際莊」,但調侃歸調侃,石家莊人從不辜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