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100多億後,每日優鮮倒在了2億「救命錢」到帳前夜

2022-07-29     快消

原標題:燒光100多億後,每日優鮮倒在了2億「救命錢」到帳前夜

文丨李歡歡

從全面關停極速達業務到公司被曝破產,每日優鮮只用了半天時間,但證明前置倉模式的「難度」卻用了八年。

公司破產?

7月28日下午,當外界還在討論每日優鮮全面關停30分鐘極速達業務、放棄賴以生存的前置倉模式公司該何去何從之時,再次從內部傳出令人震驚的消息——每日優鮮已於7月28日下午下發通知,宣布公司破產,所有員工就地解散。

在一份疑似從每日優鮮內部流出、長達20分鐘線上會議的錄音文件中,每日優鮮的兩位工作人員代表公司向員工解釋了公司破產的原因,以及員工解散後工資、社保等相關後續事宜如何處理。

會議傳達的核心信息是,由於此前公布的融資事件還在協調中,雖然已在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告和備案,但沒有完成交割,融資款尚未到帳,公司財務出現問題,絕大多數員工的工資暫緩發放;大部分員工的工作時間將於7月28日截止,員工7月份的社保和公積金由公司承擔,8月由員工自行解決;目前,每日優鮮員工社保公積金已經欠了3個月,現在在調撥資金,優先解決員工工資,想辦法補上前三個月欠繳的公積金;目前已拖欠的六七月工資什麼時候發放,尚不能確定。

從錄音呈現的情況判斷,由於解散消息來得太過突然,員工們關心和追問的問題很多,而信息了解有限的行政BP因為無法做出更多回復,最後不得不強行結束線上會議。錄音的最後,有員工表示:「沒辦法,遇上這樣的事情,公司領導一個都沒出現,難道讓一個BP出來背鍋?」

有些諷刺的是,在其破產解散的消息曝出之前,每日優鮮才在當天上午放出一條撤退的「煙霧彈」——全面關停前置倉極速達,代之以雲超次日達業務。

7月27日晚間和28日上午,不少消費者發現每日優鮮首頁出現服務變更通知,稱最快配送時間由原來的30分鐘改為次日達,配送範圍為全國均可配送。在此之前,每日優鮮雖已關停多個城市的前置倉站點,但保留了北京、天津、上海、廊坊四座城市的前置倉極速達服務。此次下達服務變更通知,是否意味著公司在全國範圍內徹底放棄前置倉模式?當相關消息在網上發酵討論之後,每日優鮮方面回應稱:「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前置倉業務進行了調整,次日達和其他業務不受影響。」

如今看來,每日優鮮並非只是放棄前置倉業務,而是要全面放棄整個公司和所有員工。而破產重壓或已困擾每日優鮮多日。

截至發稿前,每日優鮮官方並未對外公布破產的消息,只是有員工出面回應稱由於業務調整、部分員工離職,公司目前還在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員工權益。但目前平台在多個城市已無法下單,APP和小程序雖可正常打開,進入選購頁面可看見所有商品均已打上「最快次日達」和「雲超特賣」的標籤,但進入訂單支付頁面後則提醒「本單購買的商品在當前地址下無貨」,用戶無法繼續購買。

無路可走?

從關停前置倉極速達業務,到團隊內部宣布解散,只用了半天時間,每日優鮮的極速變故雖讓人唏噓,但結合其長期虧損及近半年「負面纏身」的處境來看,只能說,雖有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生鮮電商生意難做、前置倉模式更是難上加上,這已是業內人盡皆知的事情。作為國內前置倉模式的首創者,每日優鮮的虧損額也一直在刷新外界的認知。為捂住虧損,每日優鮮截至目前一直未發布公司2021年年報,僅2021年前三個季度,每日優鮮的虧損額就高達30.17億元,業內預計其2021年的凈虧損可能超過37億,再加上2018-2020年分別虧損的22.32億元、29.09億元和16.49億元,以及今年一季度的4.77億虧損,每日優鮮近5年的虧損額大機率已超過此前11輪融資的累計總金額110億元。

長期虧損、且看不到任何回血的可能,讓資本市場對每日優鮮失去了信心和耐心。2021年6月,每日優鮮「搶灘」叮咚買菜在納斯達克上市,雖頂著「生鮮前置倉第一股」的名號,但公司上市首日就面臨破發,9.66美元的收盤價較發行價13美元下跌25.69%,總市值一夜之間蒸發7.86億美元。之後,更是一路跌跌不休,到目前,每日優鮮的股價已跌至0.14美元。由於股價長期低於納斯達克上市標準規定的1美元要求,每日優鮮已於今年5月、6月分別收到納斯達克發出的兩份退市警示函。

長期重虧損、無資金輸血、退市警告的多重壓力之下,每日優鮮近半年所有的業務和內部管理都圍繞「收縮」二字展開。

就在破產消息曝出的一個月前,每日優鮮在6月30日至7月1日的三天時間內,連續關閉包括深圳、廣州、杭州、南京、蘇州、青島等在內9個城市的前置倉站點和30分鐘極速達服務,僅保留雲超特賣業務。此次調整之後,每日優鮮前置倉業務的布局只剩上文提到的4座城市,而這4座城市的前置倉數量總和與2021年6月的625個、及2019年高峰時期的超1500個,已不可同日可語。

主營業務收縮之際,每日優鮮的團隊人員也在收縮,一邊是核心高管紛紛撤退,一邊是大面積裁員。公司的核心團隊中,除了創始人徐正早已移居香港,聯合創始人曾斌卸任法定代表人,同時退出董事、經理、監事,副總裁李漾、智能生鮮市場業務負責人孫原、CFO王珺等人也從公司主要人員中退出。

高管集體撤退,留下高達16.5億員供應商欠款和全體員工們幾個月未發的工資總額,且無任何交待……如今有多狼狽,過往就有多風光,梳理每日優鮮八年發展歷程,用「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樓塌了」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如前文所述,生鮮電商的故事難講,前置倉模式盈利更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門店租金高昂、

損耗無法控制、客單價低、配送交付成本高,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難題,難道精明的資本不知道?時代不同,資本的操作邏輯也不同,每日優鮮的成立和發跡時間,正是我國經濟上行、網際網路紅利和泡沫正盛的時候,手握大量熱錢的資本被徐正的增長故事打動,而忽略了盈利困難。

公開信息顯示,從2014年創立到2021年赴美上市,每日優鮮先後獲得了11輪共計超110億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老虎、高盛、中金、聯想、元璟資本等一眾明星投資機構。

如今,經濟下行,前置倉的盈利困境被進一步放大,市場上的錢也更少了。苦等8年之後,每日優鮮非但沒有像當初承諾的那樣通過規模化發展,攤薄網點運營成本、實現盈利,虧損反而越來越嚴重,資本也終於對其失去耐心。

結語

事實上,就在半個月前,每日優鮮還宣布獲得來自山西東輝集團價值2億元人民幣的股權投資,雖然這個金額與其超30億的年虧損相比、杯水車薪,但也一度被外界視為每日優鮮的「救命錢」。只是,這筆「救命錢」至今也未到達每日優鮮的公司帳戶上。

除了積極籌錢,每日優鮮也在嘗試轉型、探索新業務,比如,學習京東、天貓超市的次日達雲超特賣模式,布局當下正火的預製菜業務等等。然而,困境之下,路路不通,所有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或者說公司等不到它成功的那一天。

每日優鮮倒在了「救命錢」到帳和業務轉型見效之前,而此時,還在強撐的叮咚買菜、朴朴超市等平台,不知是在暗自慶幸少了一個競爭對手,還是躲在一旁瑟瑟發抖。每日優鮮的「破產」事件還在進一步發酵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優鮮」的外在也會被一層層「撕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23e5a546373063c10d28128f597f3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