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國鐵建改革發展綜述

2024-10-03   中國基建報

時間是最真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偉大的書寫者。作為一支迎接共和國誕生、伴隨共和國成長,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光榮隊伍,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鐵建及其前身鐵道兵始終牢記初心使命,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鐵建堅定不移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搶抓國內外難得歷史機遇,錨定公司中長期戰略規劃,不斷調結構、優布局、促轉型、提質量,朝著「世界一流現代化企業」的目標勇毅前行,改革發展凱歌高奏,各項事業捷報頻傳。

鋪路架橋 編織大地經緯

初秋時節,東海之濱。在浙江寧波與舟山之間的萬頃波濤之下,隨著開挖直徑14.57米、整機長度135米、自重4350噸的「鋼鐵巨獸」——「定海號」盾構機掘進,目前全國在建的最長海底高鐵隧道——甬舟鐵路金塘隧道正不斷向前延伸。幾年之後,復興號穿山越海直抵中國最大群島將成為現實。

中國鐵建研發的「定海號」盾構機

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逢山鑿路、遇水架橋,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在此過程中,一代又一代鐵建人風餐露宿,沐雨櫛風,為祖國錦繡山河密織交通網絡,讓「流動的中國」充滿勃勃生機。

自1948年組建鐵道縱隊,到1984年併入原鐵道部,鐵道兵36年間,除戰時搶修鐵路3600餘公里,搶建鐵路690多公里、戰備公路430多公里外,還在和平時期參與新建幹線、支線鐵路12590多公里,約占全國同期新建線路總里程的三分之一,是當之無愧的「開路先鋒」。

青藏鐵路

從修通戰備鐵路黎湛線、鷹廈線,到參與西南鐵路建設大會戰,從秘密修建「兩彈一星」鐵路專用線,到挑戰生命極限建設「世紀天路」青藏鐵路,志在四方的鐵道兵將士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發揚以勞動為榮、艱苦為榮、當鐵道兵光榮的「三榮」精神,創造多項奇蹟,立下赫赫戰功。

京津城際通車運營

脫下軍裝後,這支隊伍轉戰南北,依然是鐵路建設絕對主力。上世紀80年代「南攻衡廣、北戰大秦、中取華東」,90年代「強攻京九、蘭新,速戰寶中、侯月,再取華東、西南」,中國鐵建參建鐵路占總里程的50%以上,設計的鐵路幹線超過60%。2008年,我國首條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通車運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鐵建幾乎參與了國內所有高鐵線路建設,承擔中國高鐵56%以上的勘察設計和超過45%的建設任務,制定了50%的中國高鐵建設標準,為「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杆」作出重要貢獻。

沈大高速公路

1984年6月,兵改工不足半年的中國鐵建參與中國首條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建設。40餘年接續奮鬥,為新中國在75年間實現公路總里程增長66倍、路網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作出重要貢獻。從渝遂高速公路開始,中國鐵建全力進軍高速公路運營領域,目前運營的高速公路里程近5000公里,「高速公路+」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從參建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開始,中國鐵建為國內所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貢獻力量,目前建設和運營軌道交通總里程超4000公里……

深中通道通車

大地寬廣,經緯通達。從中國橋、中國港到中國路,全程見證並參與交通強國建設,也為中國鐵建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目前,鐵路、公路、軌道交通和市政、房建共同成為企業五大支柱產業,市場份額均超千億規模,山區、沙漠、重載、高原、高寒、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以及特殊結構橋樑、長大隧道、水下隧道專項能力居世界領先地位。勘察、設計、建設、投資、運營,產業鏈條不斷延長,並帶動工業製造、物流貿易等相關業務快速發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改革創新 激活發展動能

密集出台36項制度辦法,壓茬推進員工「360度」考核、總部機構及薪酬改革,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完善……當前,一場重塑式變革正在中國鐵建自上而下全面展開。

這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範圍最廣、措施最嚴、影響最深的一次改革行動,也是中國鐵建黨委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紮實推進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具體舉措。

1984年10月1日,剛剛脫下軍裝的鐵道兵組建國旗方隊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大幕開啟。1984年元旦,17萬鐵道兵將士告別軍旗,開始由軍隊生產型向經營管理型市場法人主體轉變。帶著「能活就活、不能活就死」的決絕,中國鐵建以大無畏的精神、不服輸的勇氣、爭一流的魄力,不斷破舊立新、變革圖強,完成了由軍隊到全民所有制企業、到公司化改制,再到股份制上市公司的深刻變革。2008年3月,中國鐵建A股、H股先後在上海、香港上市,企業經濟實力、資產質量、海內外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鐵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將企業改革全面推向深入,長期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機制性、周期性問題得到破解,面貌煥然一新。工程承包主業板塊鐵路「一家獨大」局面被打破,五大支柱市場均衡開拓,新興市場多元迸發局面形成,投資運營板塊發展迅猛,實現由承包商、建造商向承包商、運營商、製造商、發展商的身份轉變。

競爭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鐵路平均運行速度只有六七十公里的上世紀90年代,鐵四院就投入精力研究世界先進鐵路技術,如今他們不僅獲得了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高鐵設計訂單,更提前布局高端前沿系統集成技術、特色品牌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以確保未來繼續領先。2007年成立的鐵建重工,堅持以改革創新賦能,聚力自主研製高端地下裝備,僅用十多年時間,就完成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中國鐵建新任領導班子堅持問題導向,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全力抓好頂層設計,建強創新平台,加快發展戰新產業、未來產業,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牢牢把握未來主動權。

中國鐵建戰新產業研討會暨經營工作推進會

推動傳統產業「六化」升級,牽頭未來產業專項任務,組建全國重點實驗室,深入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企業科技創新實力顯著增強。截至目前,中國鐵建已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22家、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119家。在明確「1+9+N」科技創新體系的基礎上,中國鐵建組建科學技術研究院籌備組,並先後成立了中鐵建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研究院、鐵四院地下空間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鐵建港航局—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工程技術聯合實驗室,11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3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和16個中國鐵建重大專項也被納入研發平台管理,不斷彙集的競爭新優勢和增長新動能,為中國鐵建搏擊未來產業埋下了伏筆。

築夢海外 擦亮中企品牌

2024年9月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坦尚尼亞總統哈桑、尚比亞總統希奇萊馬的共同見證下,中國鐵建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與相關方共同簽署《坦贊鐵路激活項目諒解備忘錄》,作為本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一大亮點,受到中非各界高度關注。

簽署《坦贊鐵路激活項目諒解備忘錄》

修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坦贊鐵路,一直被稱為「友誼之路」「自由之路」,是中非友誼的見證,也是中國鐵建走向海外的開山之作。為修建這條跨國鐵路,中國鐵建所屬中國土木的前身——原鐵道部援外辦公室累計派出5.6萬人次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發送各類設備材料100萬噸,用不到8年時間完成鐵路建設,其中69名中國專家獻出寶貴生命。

坦贊鐵路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鐵建「走出去」步伐加快,目前海外業務已拓展至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10年間增加近80個,覆蓋了「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位列央企第一方陣。

紮根非洲56年,在51個非洲國家開展業務或設分支機構,中國鐵建在非洲累計建成鐵路及城市軌道超過15000公里、公路5000公里,運營維護鐵路超過3000公里,目前在非中方員工超過6000人、非洲籍員工超5萬人,帶動22萬當地人就業,累計繳稅超20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中企在非第一品牌。

奈及利亞萊基自貿區

從非洲到亞洲、東歐、南美,從鐵路、公路到機場、港口、礦山,從勞務輸出、施工生產到設計施工總承包、工業園區、地產開發,從走出去、走進去到融進去,紮下根,中國鐵建堅定「海外優先」戰略,「3+5+N」海外發展體系全面發力,推動海外發展不斷疊代升級。

以橫貫安哥拉全境的本格拉鐵路、中企海外建設的首條高鐵——土耳其安伊高鐵、2022年世界盃主體育場——卡達盧塞爾體育場和非洲首個現代化疾控中心、非洲首條跨國電氣化鐵路為代表的標誌性工程遍布全球,多個海外項目獲評魯班獎、國優獎和ENR全球最佳工程獎,讓中企品牌越擦越亮。

2022年世界盃主體育場——卡達盧塞爾體育場

為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支持非洲國家建設5所交通大學」「在非洲設立10個魯班工坊」等重要指示精神,中國鐵建在奈及利亞出資建設了非洲第一所交通大學,並資助非洲高中生來華留學深造。此外還在吉布地、奈及利亞、馬達加斯加等國建設魯班工坊3座,為當地人民搭建教育平台。通過開展農業合作項目,將中國先進成熟的農業科技、農機設備和經驗帶到了莫三比克,幫助當地實現農業轉型升級。

獨行快,眾行遠。中國鐵建數十年如一日,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佐證「真朋友不以利相交」的君子赤誠,用心用情搭建民心相通橋樑,使CRCC、CCECC、CRCCI等品牌贏得更多信賴與認可。

風雨同舟 踐行責任擔當

「我知道你們的前身是鐵道兵,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202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甘肅省積石山地震災區視察了中鐵二十一局援建的陳家溝和梅坡村安置點,對中國鐵建再次挺身向前參與搶險救災的行為給予高度讚揚。

中國鐵建參與甘肅省積石山地震搶險救災

75年來,作為共和國長子,只要黨和人民需要,中國鐵建總能挺身而出,逆向而行,成為值得信賴和託付的力量。每當災難襲來,沖在搶險隊伍最前面的,有中國鐵建;為造福群眾,扶貧幫困鼎力相協的,有中國鐵建;走出國門,將一片愛心傳到全球的,還有中國鐵建。

人民不會忘記,1966年5月,當大興安嶺部分地區發生特大森林火災時,鐵道兵先後出動1.1萬人撲滅山火。唐山大地震發生後,正執行任務路過唐山的鐵四師十七團十八連10分鐘完成集結,成為最早進入災區參與搶險救災的部隊。在寶成鐵路109號隧道搶險中,中國鐵建搶險隊一舉創造了我國鐵路搶險史上的奇蹟。新冠疫情期間,中國鐵建專業施工團隊搶建「兩山」醫院,醫療隊員逆行出征,全力保供防疫物資。

唐山大地震,鐵道兵火速趕赴災區

在脫貧攻堅偉大戰役中,中國鐵建以真幫真扶、不勝不退的姿態,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按照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國務院扶貧辦統一部署,發動所屬40多個二級單位、30萬名員工參與其中,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76億元,先後派駐扶貧幹部104名,幫扶貧困人口13.2萬人,在3個定點幫扶縣和21個扶貧點全部如期脫貧摘帽後,還繼續投入資源,鞏固脫貧成果,接續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鐵建將綠色發展與轉型升級緊密結合,成立綠色低碳產業研究院,開展綠色低碳產業相關技術研究、產品創新和產業培育,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領域新質生產力。組建生態環保公司,重點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海南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成為全國首個「零能耗」建築,竹纏繞推動建築材料革命。中國鐵建全面推行「綠色建造」,堅持建設與保護協同發展,為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中國貢獻一份「鐵建力量」。

海南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裡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首激昂豪邁的《鐵道兵志在四方》,傳唱數十年,經久不衰。為了祖國和人民的需要,黨指向哪裡,鐵道兵就奔向哪裡。不畏難,不服輸,令行禁止,敢打必勝,鐵道兵的精神品格,75年一脈相承,歷久彌堅。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賡續鐵軍血脈,傳承鐵軍精神的30萬中國鐵建員工邁開大步向前走,整理行裝再出發,向著既定目標勝利前進。

(中國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