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中的兩位主角叫南森·利奧波德(Nathan Freudenthal Leopold)和理察·婁伯(Richard A. Loeb)。兩人不但都擁有著超高智商,而且都是出身名門的富二代。
案發那年,利奧波德19歲,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即將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利奧波德不但通曉15種語言(畢生共通曉27種語言),且精通鳥類學、數學、哲學,可謂是個全才。
婁伯也不遑多讓,他時年18歲,從密西根大學畢業,即將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深造。婁伯除了自身專業外,對歷史學也頗有研究。此外,他酷愛偵探小說,對其中的「謀殺的藝術」可謂到了痴迷的程度,時常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完成一樁完美殺人案。
利奧波德和婁伯是在芝加哥大學認識的,兩個天才第一次見面,就被對方深深吸引,很快他們就成了一對跨越性別的伴侶。當兩個天才走到一起,瘋狂也隨之而來。
或許是站在高智商之巔帶來的孤獨感,兩個變態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利奧波德和婁伯開始走上犯罪道路。起初,兩人只是干一些小偷小摸之事,然而巨大的刺激感讓兩人慾罷不能,很快小偷小摸已經無法滿足,兩人的盜竊罪行也越來越嚴重。
直到有一天,盜竊都不能滿足慾望時,婁伯向利奧波德袒露了他心中的終極罪惡:完成一起完美謀殺案。沒想到利奧波德非但沒被嚇退,反而被深深吸引,決定跟著婁伯一起實行。
1924年5月21日,經過一段時間的謀劃,兩人終於開始出手了。利奧波德和婁伯先是租了一輛車,而後在街上遊蕩,伺機尋找目標。不多久,婁伯在路上發現了他的遠房堂弟,14歲的羅伯特·法蘭克斯(Bobby Franks)。
婁伯以「聊聊網球拍的事」將羅伯特誘騙上車。羅伯特剛坐上車,就被婁伯和利奧波德死死抱住,口中塞入毛巾,而後用鑿子敲打頭部致死。
殺害羅伯特後,兩人駕車前往印第安那州的格雷,準備在那裡毀屍滅跡。利奧波德將車開到他平時觀察鳥類的地方,之後兩人剝光羅伯特的衣服,往他的身體潑上硫酸,扔到一條陰溝里。
做完這一切後,利奧波德和婁伯返回芝加哥,把羅伯特的衣服焚燒,然後清洗了車子上的血跡。
按照事前計劃,殺死羅伯特只是完美謀殺案的第一步,他們幻想著自己化身小說中的高智商罪犯,和警方「鬥智斗勇」,把警方耍得團團轉的場景。
5月21日深夜,利奧波德給被害人羅伯特的家中打去電話,他告訴法蘭克斯夫婦,他們的兒子被自己綁架,想要贖回兒子,就乖乖按照指示去做。
第二天一大早,利奧波德給法蘭克斯夫婦寄了一封打字機打的署名為"喬治·詹森"的信,信中寫道「你們的兒子還活著,馬上準備10000美金,必須是沒有任何記號的舊鈔票。把錢放進一個盒子,盒子用白紙包裹,用蠟封口。如果你們報警,就等著給兒子收屍吧。之後你們會接到電話,我會告訴你們如何送出這筆錢。」
利奧波德二人當然不是為了這10000美金,實際上兩人根本看不上這筆錢,他們本身都是富二代,所謂贖金只不過是效仿小說中的情節,看起來更像綁架案罷了。
當天下午,利奧波德再次給法蘭克斯夫婦打電話,讓他們帶上贖金走到家門口,一會會有計程車來接他們,計程車會將他們送到一個雜貨鋪,到了那兒他們會收到下一步指示。
按照利奧波德和婁伯二人的計劃,法蘭克斯夫婦乘坐計程車到達雜貨鋪後,會再收到通知去往火車站,並坐上指定的火車班次,之後會在火車上拿到一張紙條,紙條上的內容是指示法蘭克斯夫婦在某個地點將贖金扔出火車外,而兩人會在火車外的某個地方等候。
看著一切即將按計劃進行,兩人興奮不已,然而他們卻沒有等到法蘭克斯夫婦,再打電話過去也無人接聽,這讓利奧波德和婁伯十分納悶,劇情怎麼和想的不一樣了?
那為何法蘭克斯夫婦沒有出現呢?原來夫婦倆在家等候計程車時,接到了警方的電話,一位鐵路維修工在路邊陰溝發現裸死的男孩,疑似羅伯特。當聽到兒子可能遇害的消息後,法蘭克斯夫婦哪裡還會在家等計程車,立即趕去案發現場辨認。
羅伯特的謀殺案,警方根本沒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嫌疑人利奧波德和婁伯,因為警方在羅伯特屍體旁找到一副角質框架的眼鏡,羅伯特不戴眼鏡,那極大可能就是兇手的。
警方立馬就找到了售賣這副眼鏡的商家,同款眼鏡只售出過3副,其他2個買家沒有作案時間,唯有利奧波德無法排除嫌疑。而在警方上門詢問利奧波德時,婁伯剛好也登門到訪,兩人聲稱當時在一起,於是被一起帶到了警局。
顯然劇情的走向超出了利奧波德和婁伯的計劃,兩人完全沒想到警方這麼快就找上門來,面對突如其來的審訊,利奧波德聲稱他當天開車載婁伯去芝加哥市區吃了中飯,之後到林肯公園觀察鳥類,晚上喝多了沒有回家,又去了傑克遜公園。雖然婁伯和他的說法相同,但警方很快就查到兩人說謊。
利奧波德家的司機告訴警方,案發當天利奧波德的車子被司機開去清洗和修理了,因此利奧波德不可能駕駛自己的車輛去玩。另外,警方調查還發現,利奧波德家有一台打字機,和法蘭克斯夫婦收到的綁架信使用的打字機是同款,而案發後這台打字機卻不見了。
面對警方找到的證據,利奧波德和婁伯再也編不下去了,承認羅伯特是兩人殺害的。他們原本想完成一樁完美謀殺案,沒想到千算萬算,竟忘了眼鏡落在現場,第一次出手就被捕。
面對鐵的事實,最終利奧波德和婁伯被判處絞刑,不過由於利奧波德家請來了當時美國最負盛名的大律師克萊倫斯·丹諾為他們辯護,在丹諾的辯護下,利奧波德和婁伯被改判終身監禁。
由於兩個人都是高智商的天才,再加上家庭的運作,入獄後兩人成了監獄的老師,還是挺逍遙的。1936年,婁伯在監獄淋浴間被囚犯詹姆斯·戴(James Day)用刮鬍刀殺害,戴聲稱婁伯想和他一起撿肥皂。
而利奧波德就幸運多了,1955獲得假釋出獄,之後他移居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大學擔任數學教授,還娶了一個漂亮的寡婦為妻,直到1971年因心臟病去世。
人們常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與瘋子有時會共享同一個身體,利奧波德和婁伯可能就是這樣的天才瘋子吧。不過,即使是高智商的天才,也不要想著自己能完成完美謀殺案,因為當他們開始謀殺時,就已經智商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