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筋水泥林立的今天
最親近自然的玩具莫過於陶藝
簡單的搓、捏、揉之間
感知物體本身的屬性
通過 手、 眼、 腦共同協調互動
提升立體思維能力、 觀察力
以及創造力和社交力
#國家政策導向#
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徵的勞動教育體系,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更好地「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繼而7月7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文件要求,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
文件一經印發,便引發眾多網友關注與討論。
部分人認為現在的孩子,本身學業壓力就很大,沒有必要增加額外的硬性規定。
不過大部分人還是持支持態度,認同勞動教育的理念,但建議不要僅限於「家務」與「衛生」之間。
#陶藝作為勞動教育載體的優勢#
徐長發:
勞技其實是一個知識的綜合體,以手工陶藝為例,它就包括了美學、人文、數學等多種知識在裡面,所以開展勞技課程更有利於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並將其用於實踐中去,所以說勞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手段之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黨委書記、研究員
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陶藝是中國傳統勞動文化的精髓,它承載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勞動技術、勞動情感和勞動素養。
從載體特徵的角度,陶藝是一種形式多樣的創造性勞動,它既是一種勞動,也是一種創造,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思維。
從教育發展的角度,陶藝教育是中國的STEAM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它強調以陶藝為重要載體,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勞動能力和勞動品質,在勞動素養的培育上下功夫。
#孩子如何從陶藝中受益#
陶藝是集繪畫、書法、雕塑、裝飾、人文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陶藝創作沒有模板可以遵循,每一次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創造,沒有對與錯,只有自我表達。
而孩子天生具有創造力和好奇心,他們充滿了活力和表達自我的需要,如果讓孩子們做陶器,那麼他們幾乎可以創造任何東西。
陶藝課的目的,並不是要將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為藝術家,而是要通過親手製作陶藝作品來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創造能力及想像能力。
通過捏、揉、搓、拉等DIY製作步驟,不僅促進了左右腦的細胞活動,而且對孩子的手、眼、腦協調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對於兒童陶藝而言,學習的過程通常比最終作品的生產過程更為重要。
他們從創造中獲得的知識有助於他們獲得自我價值,並知道他們有能力在陶藝中創造藝術作品。
不僅能通過勞動獲取新技能
更能在此中得到自我價值的提升
這才是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
——優加手作
// 本文章內容來源於公眾號「優加手作」,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tuUo3QBURTf-Dn5Jl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