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消除影響,至少需要100年,為何廣島長崎現在住這麼多人?

2023-11-23     文史風雲

原標題:核泄漏消除影響,至少需要100年,為何廣島長崎現在住這麼多人?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45年8月6日,美軍向日本廣島投下一顆原子彈,這是原子彈第一次被應用於實際戰爭之中。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落在日本長崎。

原子彈的威力不容小覷,爆炸之後,幾十萬人喪生,還有無數人遭遇核輻射,留下了終身殘疾。

疑點重重

對日本來說,他們自然不能忘卻這件事情。時至今日,一到8月,日本就開始了自己的表演,拿著廣島、長崎當年的遭遇,四處賣慘,以求博得同情。

日本人往往把受到原子彈轟炸之後的廣島、長崎,描繪人間煉獄。

他們為當年的核爆事件,拍攝了二十幾部紀錄片,從各個角度去描繪日本當時的慘狀。

甚至在東京奧運會上,日本還專門向奧委會申請,希望能留出時間,去為廣島、長崎當年的死難者默哀。

不過日本的種種表現,卻讓人非常的不適。

因為人們常說一句話:原子彈下無冤魂!

二戰期間,日本整個國家都陷入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潮之中,他們瘋狂的侵略,給周邊國家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而現在,他們一方面去遮掩自己在戰爭之中的罪行,一方面又過度放大自己戰後的慘狀,這是一場別有用心的洗白行動。

有人面對日本的宣傳會,提出質疑。

日本說,廣島、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後變為人間煉獄。

可是,對於大規模核輻射造成的後果,人們是清楚的。

當年蘇聯的車諾比核泄漏事件之後,整個地區都變得不再適宜人類居住,周邊人群也遭受了嚴重的輻射。

科學家們給出了數據,核泄漏影響消除,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

而如果要徹底抹平核輻射帶來的損失,可能需要上萬年。

所以,車諾比至今仍是個無人之地。但相比之下,廣島和長崎的情況卻顯得異常樂觀。

在原子彈爆炸事件之後不久,這兩個地區就重現生機。

在日本經濟繁榮時期,這兩個大城市還迎來了人口大爆炸。

1944年,廣島還舉辦了亞運會。

直到現在,廣島和長崎依然是一派繁榮的氣象。

甚至有人研究過廣島、長崎兩地的癌症發病率,發現與日本其他地區相比,並沒有顯著的升高。

難道日本人天賦異稟,在核輻射之下,都能夠平安存活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車諾比與廣島長崎之間的分別,可以證明,日本人誇大了當年原子彈所帶來的後果。

大部分人對於原子彈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其實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

畢竟,全世界挨過原子彈轟炸的,也只有日本一家。

當然,核武器所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一般的武器,但是,這種傷害值也遠遠不能和車諾比的核電站相比。

核武器與核電站,他們產生能量的方式是相似的,只不過核電站內所用的核材料,其純度只在3%左右,原子彈內核材料的濃度,卻要達到90%以上。

因為核武器需要應用於實戰,所以要充分保證核裂變的規模。

不過,也正是90%這個數字,斷絕了一大批國家的核武器之夢。

因為,要提出純度如此之高的核材料難如登天,必須要有豐富的技術,以材料作為支撐。

因此可以看到,目前掌握了核武器研發技術的都是大國、強國。

即便是這些擁核國家,他們後續所製造出的核武器,也有一大批純度不夠高的殘次品。

另外,核電站出事,一般是由於核泄漏而不是爆炸,因為材料濃度太低,所以很難產生爆炸的效果。

可能會有人疑惑,明明原子彈的材料純度更高,那怎麼想,都該是原子彈造成的傷害更大。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因為,核電站的核泄漏會導致核材料,直接與外界大氣接觸,混入土壤水源。

甚至,當年車諾比益事件之後,有人在英國附近的水域,都檢測到了核泄漏的痕跡。

這說明核電站一旦發生核泄漏,其傳播污染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

而且,當年車諾比內產生的核廢料約有200噸,這也就意味著,此次核泄漏不僅污染範圍大,而且持續的時間還很長。

這種長時間的輻射污染之下,車諾比當然不可能適宜人類居住。

而原子彈雖然爆炸的場面,看起來比核泄漏要可怕的多。

但實際上,原子彈所造成的是一種瞬間傷害,如果能在爆炸的那一瞬間躲得過,那後續活下來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因為,原子彈內儲存的核材料最多幾十公斤,這點分量的核材料放在大自然里,是很容易被稀釋的。

所以,廣島和長崎從來就沒有像車諾比那樣,變成一座無人鬼城,甚至還日漸繁榮。

人命貴賤

戳破了日本賣慘的謊言,再回過頭看當年的原子彈爆炸事件。

我們會發現,日本採用了很多春秋筆法。

原子彈爆炸是真的,原子彈之後造成的慘象也是真的,但那不是日本藉此向整個國際社會哭喊的理由。因為,遭受核武器轟炸,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咎由自取。

日本在宣傳里會反覆提到一點,日本政府是在兩顆原子彈爆炸之後,顧及到平民的死傷,所以才選擇了投降。

這似乎和歷史時間也能對得上。

因為,的確是原子彈爆炸沒多久,日本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拉回當年的時間線。

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

三天之後,8月9日,日本內閣召開會議,開始談論無條件投降的問題。

注意,這是他們第一次在會議中談及無條件投降。

在爆炸後的三天開始如此討論,看起來很緊迫,但是放在戰爭條件下就知道,這已經屬於拖延了。

如果真的感覺事態緊急,那麼,在接到原子彈爆炸消息的那一刻,他們就該著手準備。

裕仁天皇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8月9日,同時發生了日本討論無條件投降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兩起事件,前者的時間早於後者。

也就是說,日本並不是因為第二顆原子彈再度爆炸,才考慮投降這件事情。

對於這個時間線上的疑點,當年,一部分高官是這樣解釋的:因為他們不太清楚核武器的危險性,所以才沒能在第一時間給出反應。

但這個說法很快被證明是錯誤的。

因為,8月7日凌晨,廣島方面已經向日本最高政府,提交了一份詳細的死傷數據。

從這份數據可以看出,當時廣島整座城市都被摧毀了三分之二。

即便此前不知道威力,在看到這份報告之後,也該心知肚明了,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把事情拖到8月9號才開始商量呢。

而且還有資料證明,1940年,東京大學的學者們就已經向日本政府,提交了一份關於原子彈研究可行性的報告。

1943年,東條英機親自下達了研發原子彈的命令。

只不過由於1945年日本便戰敗,所以這個計劃便被擱置了。

東條英機

這也就說明,最起碼從1940年開始,日本政府對於什麼是核武器,它的威力有多大,就是有著充分了解的。

另外,如果說當時的日本政府顧念日本人民生命,這也完全是撒謊。

因為,美國的轟炸從1945年初就開始了。

1945年3月9日,美國空軍更是直接用大量的炸彈,轟炸了日本的首都東京,有12萬人在這次轟炸之中喪生。

而後來廣島核爆炸死難的人數是14萬,長崎死亡的人數是7.4萬。

也就是說,東京遭遇的這次轟炸,損失之慘重並不輸給後來的兩次核爆。

可當時日本政府也沒有做出什麼反應。

另外,從1945年7月7日到廣島被轟炸那天,也就是8月6日,美軍一共對日本包括廣島在內的22座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轟炸。

損失最慘重的城市,直接被炸毀了90%以上。

對比之下,被炸毀了70%的廣島,好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從這裡可以得出,日本就是在故意拖延投降的時間。

其目的,是為將來的談判爭取籌碼。

按理說,作為一個戰敗國,日本沒有談條件的資格,可日本的高層不這麼想。

首先,他們要爭取為天皇脫罪,因為天皇在日本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天皇若是作為戰犯受審,那會對日本的國民信心造成沉重的打擊。

另外,日本還野心勃勃的想要保留之前侵占的部分領土,包括韓國、馬來西亞,也包括中國東部一部分。

想要讓美國等國家答應日本這些條件,那就必須在軍事上死扛到底。

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這些高層眼睜睜看著平民被轟炸,卻無動於衷。

他們想的是,等到美軍炸無可炸的時候,便只能讓陸軍進攻日本本土。

日本主場作戰的話,多少是能取得一點優勢的。

到那個時候,他們就能在談判桌上和美國好好拉扯一番了。

為確保萬無一失,日本高層還悄悄決定,提前和美國打好招呼,同意在戰後出讓一部分的利益,美國出於亞洲戰略,大機率是會答應的。

既然日本已經打定了這樣的主意,那為什麼8月9日,他們又突然決定無條件投降呢?

難道是因為美國的進攻速度加快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兩顆原子彈有著重大的歷史作用,但很顯然,無論是在日本嘴裡,還是美國嘴裡,它們的作用都被過分誇大了。

真正促使日本8月9號下定決心的,不是美國,而是蘇聯。

歷史真相

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本下決定的前一天,8月8日,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150萬蘇軍開進了被日軍占領的東北。

同時,蘇聯也針對日本的北方群島,展開了登陸行動。

而蘇聯的這一舉動,讓日本高層徹底崩潰了。

因為,當時他們同時要面對蘇聯和美國兩個大國的進攻,即便要在陸地上拼刺刀,他們也沒有勝算。

因為沒有了談條件的機會,所以,留給日本的就只剩下一條路,無條件投降。

而且,他們一定要向美國無條件投降。

他們深知,抱住美國這條大腿,事情還有商量的餘地,最起碼能把天皇保住。

否則,等蘇聯大軍到來再投降,估計就一點兒希望都沒有了。

然而,幾十年後,在無數的新聞宣傳之中,在西方的輿論把控之下,人們集體遺忘了蘇聯在這場戰爭中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日本,即便是作為戰敗的一方,他們也有意抹去了蘇聯的存在。

哪怕當年被原子彈轟炸兩座城市,是個巨大的恥辱,他們還是把這件事情反覆拉上檯面,並把原子彈的轟炸,列為日本投降最重要的原因。

而這麼做,第一是為了向民眾推卸戰爭的責任。

眾所周知,日本國內對戰爭並沒有反思,他們唯一惋惜的就是當年戰敗了。

日本政府擔心民眾把戰敗的過失,推到天皇和當年的日本高官頭上。

所以,他們不能說是被蘇聯打敗的,只能說是美軍動用了核武器這種過於先進的技術,導致當時的日本政府無路可退。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爭取人們的同情,把日本那一套反戰敗的思想發揚光大。

他們不惜一遍遍的揭開死難者的傷疤,向國際社會展示原子彈轟炸之後,血淋淋的廣島和長崎。

難道他們真的是在同情,當年那些死去的平民百姓嗎?顯然不是。

那些化為焦灰的日本民眾,只不過是如今政客們手中的工具。

日本想要用這些死去的人,一遍遍的給國際社會洗腦,把日本置於受害者的地位。

他們想對所有人證明,日本沒有錯,錯的是時代,錯的是美國,錯的是當年支持原子彈轟炸日本的人。

可這樣的想法,只會令人作嘔。

在日本軍隊的屠刀下,又有多少人無辜喪命,可是,這些人日本卻從來不記得。

他們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訴說著虛構的苦難。

只是,不管時間過去多久,歷史都會記得日本的罪惡。

參考資料:

江平舟《我們被日本兩顆原子彈騙了70年》

邢強《長崎原子彈:第二顆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顆實戰原子彈》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e38a6c2bcee8e9866f580198dd410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