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外交部網站
資料圖
新年伊始,中國外交領域的重要人事任免引發普遍關注,新任外交部部長秦剛今天(1月3日)在個人社交帳號上連發三段推文,表示自己即將結束中國駐美大使任期。外界十分關注誰將會接任駐美大使一職,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方重視中美關係,新任駐美大使將在履行必要程序後赴任。關於具體人選,建議關注外交部網站的有關更新。」
什麼樣的人可以當駐美大使?深圳衛視直新聞就相關問題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孫西輝,以外交學研究角度解讀中國外交官的發展之路。
直新聞:擔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需要有怎樣的工作的履歷、資歷,需要具有什麼樣的能力特質?駐美大使一職在我國外交領域工作中的特殊性是什麼?
孫西輝:中國的駐外大使現在全部是副司級以上,正司級的占多數,副部級是中國駐外官員的最高級別。副部級的駐外官員主要包括:中國駐聯合國的代表,中國駐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大使,中國駐日本、德國、朝鮮、印度、巴西、南非的大使,中國駐歐盟代表,中國駐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大使。上述這些駐外官員都是副部級。美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以中國駐美大使是副部級,這一點是明確的。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美關係在1972年實現緩和,雙方互設聯絡處,派遣的官員叫聯絡處主任,相當於後來的大使,但當時還不是大使級的關係,直到1978年中美兩國才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從1972年設立聯絡處到2022年年底,50年來,中國一共任命了兩位駐美國的聯絡處主任和11位駐美大使。其中這兩位聯絡處主任中的第二任也是中國首任駐美大使——柴澤民。
通過梳理我們可以看到,第一,中國駐美大使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有長期從事外交工作的經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第二,中國有8位駐美大使,在出任駐美大使之前就已經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是有實職的副部級官員,這也是比較一致的特點。也就是說中國任命的駐美大使不是由正司級提拔為副部級,而是從在職在崗的外交部副部長的職位上調動到駐美大使的崗位上。這與駐其他國家的大使非常不同。我並不是說,中國任命駐美大使一定要有這樣的規定,但是這反映出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對中美關係的重視。
中美關係日益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也是中國最為重視和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作為代表中國處理這種重要雙邊關係的首要外交官,中國駐美大使責任重大,任務繁重,不僅要履行所有的駐外大使職責,還要通過外交手段巧妙化解兩國間的矛盾和分歧,調和中美關係。
中國歷任駐美大使(1979——2022)
資料圖
直新聞注意到秦剛任駐美大使時,時年55歲,是中國駐美大使中第二年輕的大使,第一年輕是楊潔篪。崔天凱是任期最長的中國駐美大使,任職長達8年。
直新聞:孫老師您剛才是從歷史源流的角度來談您對中國任命駐美大使這樣一個重要外交職務的考量因素,那麼您能否從回溯歷史的角度談談不同時期駐美大使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秦剛部長今天在與美國僑胞告別信中說中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您怎麼看待這樣一種概括?對於下一任駐美大使來說,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孫西輝:首先來說中國駐美大使的外交工作,肯定是服務於黨和國家的對美工作需要,聽從外交部的領導和指揮,同時要結合中美關係中具體的問題去開展。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駐美大使的工作在不同時期肯定有不同的重點和難點,比如說在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炸了中國大使館,這是中美關係中一個突發的重大熱點問題。還有後來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國對美外交工作的定位和需要,取決於各個時期的國際形勢變化。
但是不管是南海問題、台灣問題還是其他的熱點問題,這些是中美關係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美關係的全部。中美之間的利益和聯繫也是密切交織的,比如在反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新冠疫情等方面,中美也有許多共同利益和相近目標。所以中美關係涵蓋的內容非常複雜多樣,應該說是鬥爭與合作共存的一種狀態。
當前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拜登政府實際上延續了特朗普政府對華的戰略認知以及政策,雖然措辭上有所緩和,但是本質上換湯不換藥,拜登沒有取消特朗普時期加征的關稅,在新興科技領域,涉及國防安全和關鍵產業等領域謀求對華脫鉤,試圖重組亞太地區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在涉疆、涉港、涉台等問題上,不斷地挑釁中國。對於下一任的中國駐美大使來說,我認為如何在堅定地維護中國利益的同時,維護中美關係的穩定。保持中美關係斗而不破,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而且拜登政府更重視理念,特別是所謂的「民主自由價值觀」,他利用這些所謂的價值觀去呼籲和加強與盟國和夥伴國的聯繫,試圖建立一個對華小圈子。我們面臨的不僅是一個美國,還有美國構建的小圈子。所以需要下一任駐美大使的外交身段和方法巧妙。
資料圖
直新聞:您剛提到了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形勢,非常錯綜複雜,美國有301、 337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對於外交官來說,在具體的中美的科技競爭中案例中,可以展開哪些工作?
孫西輝:美國屢屢在科技領域利用本國國內法打壓中國的企業,從中興、華為到位元組跳動,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中美關係中美國對華政策問題,它是屬於兩國政府和相關的職能部門去處理的問題,比如說商務部科技部。當然作為中國駐外的官員,可以就這個問題向駐在國的政府和駐在國的外交部門進行交涉,開展一些輔助性的工作。
比如說首先是向駐在國的政府和外交部門,去闡明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和政策態度,這是外交官和外交部門的首要工作。第二個,在駐在國收集與這些案例相關的信息和美方的相關的政策動向,提供給中國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大使館、領事館是一個國家在其他國家設立的合法的進行信息收集的機構。第三就是為在駐在國的中國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提供各類領事服務,這屬於駐外機構職責範圍內的一些事情。
直新聞:隨著中國與世界聯繫的日益緊密,中國人留學、旅遊,以及企業出海的需求都越來越多。駐外使館的工作包括外交官的工作是不是也隨時更加龐雜了?您覺得外交官有哪些需要隨著時代需求而增加的能力?或者說在工作中需要調整的部分?
孫西輝:隨著中國各領域各行業走出去的情況不斷增加,意味著中國需要保護的人財物等海外的利益越來越多,中國駐外機構的工作量和責任顯著的增加,這是一個總體形勢。
在這種新形勢下,對外交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個人理解是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外交官要「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這16個字是周恩來總理時期提出的十六字方針,至今仍然適用。第二是更高標準的科學管理。外交官員的日常工作的每個環節都要有清晰明確的規章制度。第三是外交官需要堅持國家立場和人民至上的理念,兼顧政策的原則性和處理問題的靈活性,不能被動受制於規則制度,要把原則性和靈活性更好結合,服務於國家,服務於人民。
作者丨段曉卿,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