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兩個上校團長在一起,誰指揮誰?這不是兒戲,而是大問題

2022-12-26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戰爭中,兩個上校團長在一起,誰指揮誰?這不是兒戲,而是大問題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部隊,那時部隊換裝,大家穿起了07式軍裝。

07式軍裝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胸口有級別資歷章。

胸口弄個級別資歷章,看著確實好看,特別級別高軍齡老的,一排一排的,五顏六色,讓人眼花繚亂。

2007年那會,這個級別資歷章還不夠完善,只有軍齡略章和級別略章。據最新消息,2023年1月1日,解放軍部隊開始實行《軍人勛表管理規定》,也就是說,從2023年1月1日起,解放軍部隊使用新式級別資歷章。

那麼。級別資歷章到底有什麼用呢?07式軍裝的級別資歷章可以顯示出軍人的職務等級和軍齡;而新式的級別資歷章據說還可以顯示任職經歷和軍功。

那問題就來了,這樣做有意義嗎?

級別資歷章這個東西,我們是學外軍的。我就直言不諱了,就學了點表面,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並不是有個級別資歷章就可以的,必須要有相應的規定。而這個規定,並不是光光一個《軍人勛表管理規定》就可以涵蓋的,而是適應軍隊的核心工作的要求,並形成配套的規定。

軍隊的核心工作是什麼?是打仗。也就是說,對職務、任職經歷,軍齡的顯示,要符合作戰的要求。如果不能符合,那就只是裝飾品。

作戰指揮,最重要的是「一」,也就是指揮要一。沒有統一的指揮,再強的將領、再強的軍隊也是要打敗仗的。唐朝乾元二年三月初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調集二十萬大軍圍攻鄴城,結果被史思明五萬兵力大敗,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統一的指揮,九個節度使地位相同,誰都不服誰。軍隊打敗仗,沒有統一的指揮和輕敵是兩個最常見的原因。

而級別資歷章其實和指揮有著極大的關係。

我來講三個故事。

一、熟悉長津湖戰役的讀者都知道,美軍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少將和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之間有著很深的矛盾。那這一矛盾從何而來呢?

這是因為在仁川登陸前,阿爾蒙德輕蔑地喊史密斯為「兒子」。

那為什麼阿爾蒙德敢於這樣侮辱一個少將師長,而史密斯居然就忍了呢?

因為同為少將,他是上級。

有些不了解美軍的讀者要說了,阿爾蒙德是軍長,史密斯是師長,他當然是上級。非也,阿爾蒙德喊史密斯「兒子」時,他還不是軍長,那時他是麥克阿瑟的參謀長。

雖然阿爾蒙德是麥克阿瑟的參謀長,可美軍和我軍不一樣,參謀長的級別並不高。美軍的上校團長可以直接升任師參謀長和軍參謀長,甚至還可以出任集團軍參謀長,這是特例,比如韓戰初期,美軍第8集團軍沃克中將的參謀長蘭德魯姆就是上校(原第5集團軍參謀長),之所以是特例,是因為他之前是少將,二戰結束後普降軍銜降為上校。

阿爾蒙德雖然是大戰區的參謀長,實際級別也就是個師長。阿爾蒙德,1915年畢業於維吉尼亞軍事學院,比西點軍校著名的「1917班」還早兩年。二戰爆發後,他是同齡人中第一批晉升將軍的,也是第一個成為步兵師長的,他的第92師在義大利的失敗使得他反而遠遠落後於西點的將軍們(都是中將和上將了)。但他依然是美軍老資格的少將。

而美軍和我軍是不同的,以軍銜決定地位高低。

仁川登陸前,麥克阿瑟決定阿爾蒙德為指揮官,遭到了一致反對,但麥克阿瑟一意孤行,阿爾蒙德還沒上任,就和海軍陸戰隊發生了衝突。

仁川登陸前,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和海軍作戰部隊謝爾曼上將前往東京與麥克阿瑟商談登陸事宜。由於美國國內的軍界大佬都反對在仁川登陸,其中海軍陸戰隊的反對聲音極為激烈。所以,當太平洋艦隊陸戰隊司令謝潑德中將和仁川登陸的主力——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少將抵達東京時,阿爾蒙德故意不讓他們參加會議。謝潑德是阿爾蒙德的老朋友,當初阿爾蒙德力主海軍陸戰隊參戰,謝潑德是最有力的支持者。

可因為阿爾蒙德故意不讓他們參會,被謝潑德視為侮辱,謝潑德和史密斯與阿爾蒙德發生了爭吵,在爭吵中,阿爾蒙德輕蔑地喊史密斯為「兒子」,因為阿爾蒙德為上級,史密斯沒有當場發作,而是忍氣吞聲。同為少將,阿爾蒙德憑什麼是上級?他年齡大、軍齡長、出任少將比史密斯早,所以他就是上級。(阿爾蒙德的小跟班——作戰參謀奇爾斯在回憶此事時稱史密斯實際上軍銜比阿爾蒙德高,這是記錯了。阿爾蒙德比史密斯大十個月,出任少將早兩年,軍校畢業早一年)

阿爾蒙德還和海軍一個少將吵過,結果人家最後忍無可忍說:「你就是這麼跟上級軍官說話的?」就是因為他比阿爾蒙德軍齡長,先當少將。具體是誰,一時想不起來了,書太多了,忘了哪本書看的了,翻了半天沒翻到,就不寫具體經過了。

二、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1師在柳譚里有兩個團,陸戰5團和陸戰7團,可是沒有師級軍官,師長史密斯沒有指定指揮官。那麼誰來統一指揮呢?

利茲伯格任將軍時

在美軍,這個問題非常好解決,兩個上校團長,誰年齡大誰就是上級;誰軍齡長誰就是上級;軍齡一樣,誰先當上校誰就是上級;一起當上校,比誰先從軍校畢業,也就是誰先當軍官誰就是上級。陸戰5團團長默里是37歲的年輕上校,而陸戰7團團長利茲伯格是47歲的老上校,默里很自覺地把指揮權讓給利茲伯格,服從指揮。

這樣輕易就解決了兩個團協調一致的問題。兩個團沒有各自為戰,頂住了志願軍79師的攻勢。

在戰場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而兩個平級指揮官在一起,上級卻沒有指定指揮員的情況屬於常見情況。

我們來看一個志願軍的故事。

三、我在付費文章里跟大家講過第五次戰役12軍的戰鬥,其中講到一次慘重的損失。

1951年5月19日下午,宋時輪命令12軍:31師繼續向下珍富里攻擊前進,92團留下。12軍主力立即東南下,協同27軍部隊殲滅豐岩里的美軍。

因35師傷亡巨大,無力再戰,曾紹山決定以34師配屬92團立即執行命令。

當100團進至504高地發現,「韓軍」的火力猛得要命,遠遠超過正常水平,打到快天亮了,只占領了兩個小山頭。3營營長王德明向團長蔣國鈞報告:「團長,實在打不動。」蔣國鈞一肚子火,大吼:「命令是死的,任務是艱巨的,繼續打!」

可是戰至太陽高高升起了,還是攻不下敵軍陣地,原來當面不是韓軍,而是美軍第9團。為什麼會是美軍?原因在付費文章中說過了,不再贅述。就講一點付費文章沒說過的內容。

當時,志願軍100團團長蔣國鈞和101團團長張超商量後認為(當時和師長尤太忠暫時通信失聯),自己身負穿插任務,雖然有困難,但如果此時貿然撤退,敵軍趁勢反擊,就是一場災難。應該就地堅守,而且如果上級要堅持執行命令的話,則能立即再次進攻。因此蔣國鈞和張超組成聯合指揮所,100團和101團就在山谷里形成環形防禦圈,等待上級下一步命令。

結果,美軍偵察機叫來了轟炸機(投彈170噸)和美軍第2師全部的炮兵火力,對著山谷反覆轟擊,最後100團傷亡800餘人、政委臧克力犧牲,101團傷亡500餘人,後來又進入山谷的106團傷亡400餘人,總計1700餘人。

臧克力

100團2連連長李家存從山谷中帶回12個人,到了晚上文化教員劉波又帶回來16個。李家存抱著劉波哭著說:「我們連隊還有這麼多人,還有希望,還有希望!」而2連全連本來是將近180人。

這幕慘劇的主要原因在付費文章中說過了,不再贅述。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軍未形成美軍這樣的傳統,未形成這樣的規定。

兩個團長在進攻受阻與上級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一方面無力再攻,一方面不敢擅自撤退。兩個人誰也指揮不了誰,誰也不敢下撤退的命令,只能形成環形防禦圈,一個團管一半。

我們不討論為什麼沒有師級指揮員在場?按照我軍慣例,肯定應該有師級指揮員下沉加強指揮。為什麼沒有?當事人都已經故去,這件事永遠說不清了。

如果我軍也有這樣的傳統,兩個團長誰的軍齡老,誰就是上級,誰先當團長,誰就是上級。那麼,100團團長蔣國鈞是老紅軍,101團團長張超是抗戰入伍,那蔣國均就是上級。那麼這幕慘劇是有避免的可能的。蔣國均可以單獨下決心,在白天繼續進攻,還是撤退,或者稍稍後撤隱蔽防空、晚上再戰。由他一個人下決心,一個人承擔責任。

可兩個團長,平級,沒有指揮關係,誰也不敢先撤。誰先撤,按照志願軍的紀律,誰就是右傾、畏敵怯戰。哪怕一起商量好一起撤退也是不行的,事後追究責任:「誰先提出來撤退的?」

在誰也指揮不了誰的情況下,就地防禦是必然的選擇。

而就地防禦等於把自己暴露在美軍空地火力殺傷範圍內,給美軍樹了個靶子。

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我軍覺得沒有軍銜制,影響了戰場上的指揮和等級確認。但軍銜制並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級別資歷章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終手段。但佩戴在軍裝上的級別資歷章只不過是明面上的,必須在條令中規定:什麼什麼情況,誰是上級。而且不能光以職務、軍銜、軍齡,任職經歷來考慮,還要加一條——戰場經驗。

仁川登陸時,美軍第7師師長巴爾沒有到位,美軍第32團指揮第17團,就是因為團長波尚已經在韓國打過仗,任過團長(原第34團團長),有戰場經驗,所以由他指揮。

如果在條令里沒有相關規定,那級別資歷章就只是個裝飾品。這是用戰場上鮮血換來的經驗教訓,希望在位者能詳加考慮。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d9b4ef540727de101625cdbc5427e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