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讀死書、苦刷題,孩子的學習效率到底有多高?

2022-05-03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熬夜、讀死書、苦刷題,孩子的學習效率到底有多高?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和我私聊,說起她家孩子的學習時間真的讓她犯愁,每天晚上都是要熬到半夜才能夠完成作業去睡覺。

她苦惱地說,谷愛凌都是每天要睡足10個小時的,我家孩子們要是能每天睡夠8個小時我都開心地謝天謝地了。

天下可憐父母心,對於孩子的殫精竭慮,都是如此吧!

其實孩子的學習效率,真的是一個大問題。

事實上,很多優秀的孩子並非是那種熬夜、讀死書、苦刷題的人,相反他們有很多自我的時間用於消遣和娛樂,不會休息就不會學習就是他們的口頭禪。

這與他們高效的學習習慣息息相關。而想要擁有高效的學習習慣,除了合理統籌安排時間之外,還有懂得科學用腦的意義。

例如,我們的大腦在飛速運轉的時候,大腦所主管的視、聽、讀、寫及有關記憶功能區域會自動進入高度興奮狀態,而其它區域則會相對安靜,處於休眠狀態。

也正因為此,緊張的腦力活動需要更多的氧氣和血液,而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等器官系統的機能卻不像活動時那麼旺盛,因此身體常常不適應腦力活動的需要,導致孩子用腦的時候,總是很容易疲憊的原因之一。

這也是我們要懂得科學用腦的原因啊!

1、有規律的生活是科學用腦的前提

有規律的生活,可以讓大腦活動建立起一定節奏的動力定型。

一個養成定時學習習慣的孩子,到了學習時間,大腦的各個中樞就會立即投入到興奮的狀態,精力集中,高效有序。

但是孩子如果沒有什麼學習規律,一直處在隨心所欲的過程中,走路、吃飯的時候都在學習,看似用功,事實上卻打破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強迫大腦處於一種持續的雜亂無章的緊張樁體。要不了多久,大腦就會疲勞過度,頭疼、睏倦、失眠、無法集中注意力等情況層出不窮,又怎能好好學習?

2、充足的睡眠是科學用腦的輔助

早有科學研究發現,睡眠不僅僅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的休息,而且有助於信息的鞏固和條理化,甚至在睡眠的過程中也會有學習的輔助。

有充足的睡眠,孩子忙碌一天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修整,更有益於新的一天的開始,也有助於更為精力充沛的開啟新的學習。

事實上,很多孩子的科學用腦時間是一夜好眠之後的早晨而不是看似精神抖擻的夜晚。

若是總是失眠,或者睡眠時間不足,那麼這裡短缺的,總是會在其他地方補回來。比如有的孩子習慣於在課堂上睡覺,有的孩子則完全撐不住熬夜,幾乎白天都處在渾渾噩噩、昏昏沉沉的狀態。豈不是本末倒置的學習?又怎會擁有好的成績?

3、張弛有度的安排是科學用腦的核心

實驗表明,大腦一定部位的興奮,會抑制周圍其他部位的活動,使其他部位得到深淺不同的休息。因此,當孩子在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狀態的時候,會對一些無關的事情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程度。這就是他們的大腦在緊張、興奮的狀態下的一種必然呈現。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注意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有效結合起來,沒有必要長時間、單一的學習,事實上效果也不會好。

相反,體力活動可以有效緩解腦力的疲勞,促進新陳代謝。對於孩子來講,體育鍛鍊就是最好的選擇。可以直接提高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有助於孩子提高視力、聽力、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因此在學校里要有效地利用課間10分鐘,在家中要每40分鐘左右適當活動、休息一會兒。

有實驗證明,學習中間進行適當的文體活動,能比坐著不動學習提高神經功能恢復率30%。

有些孩子在學習時間長了,或者熬夜深了,就是用冷水洗臉、風油精抹額頭、沖泡咖啡等方式來強迫自己大腦繼續興奮起來。

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科學,因為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都有一定的程度,興奮過度就會轉向抑制,而原來抑制的部位開始興奮。

如果不斷地強行刺激大腦,那麼大腦的興奮和抑制規律就會被打破,紊亂的大腦又怎會讓孩子有高效的學習?

所以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的學習故事,更應該是一種激勵孩子刻苦學習的精神,而非孩子學習時所要使用的方法和狀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d20df26b5842a5af906ac61df0720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