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寶貝出生以後,我家表妹吐槽說,這都要8個月了,他們夫妻二人,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完整的覺。
她家寶寶總是沒完沒了地哭,也帶著孩子去醫院裡里外外、方方面面都做了檢查,沒有任何問題,健康的不得了。
平日裡還有小夫妻的父母來幫襯一下,過年這一個月,各自家裡都忙,於是小夫妻徹底傻眼了,不分晝夜、沒有休息日,一天一天,只多不少的疲憊不堪。
有過來人說,寶寶過了一歲可能就好了,這是階段性的鬧人。還沒有看到曙光,卻發現寶寶的脾氣卻變得格外急躁起來,一旦要求沒有及時得到滿足,比如日常的吃喝拉撒,寶寶就會哭個不停,有時候哭的臉紅脖子粗,看起來很嚇人的。
寶寶的情緒問題
情緒是寶寶最早發展的心理活動。雖然父母可能會很關注寶寶的早期教育、智力開發,卻往往把情緒問題歸為寶寶先天帶來的,沒有足夠的重視。
事實上,積極的情緒體驗會讓寶寶有條不紊地處於舒適區;而消極的情緒卻相當於在虐待自己。
對於寶寶來說,雖然他們具有一些先天特徵和差異,但在情緒培養上卻有很多相同之處。只有通過良好的養育方式和有意識的早期訓練,才能有效提高寶寶善待自己情緒的能力。
什麼是情緒自虐?
但凡虐待自己情緒的寶寶,都很容易出現非常依賴他人,又不容易接納他人的表現,同時還不善於自我調整。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反應過度,強烈地發泄自己的消極情緒。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寶寶出生後,前3個月的情緒會影響到大腦的變化。
善待自己情緒的寶寶,會釋放出抑制不良情緒產生的生化物質,例如腎上腺素等;而虐待自己情緒的寶寶,這種生化物質產生的作用就會弱一些,長大後產生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比率相對增多。
簡單地理解,就是不善於自我調整情緒的寶寶,折騰來折騰去,最終就變成了純粹的鬧騰,長此以往,不利於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個性,也不利於自己的人際交往。
幫助寶寶善待情緒的方法:
1、從寶寶剛出生時就開始培養情緒
當新生寶寶在清醒的狀態下,比較安靜,也樂於自己玩耍。這時媽媽不要急於和寶寶互動,而是讓寶寶自己與周圍環境有良性互動體驗,有益於培養情緒自慰能力。
當新生寶寶想吃奶或想入睡時,可能隨時會出現煩躁的心情。這時媽媽不必要立即滿足寶寶的需求,適當地緩慢幾秒鐘、多走幾步路等等,有利於培養寶寶的延時滿足能力,同時培養寶寶在希望滿足之前能夠自我安慰的能力。
2、根據寶寶的不同需要分別應對
寶寶哭了不要抱,不哭才抱,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還是趁早扔了吧!太不利於寶寶的成長,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要根據寶寶的不同需要分別應對才好。
當寶寶傳達出餓了、渴了、尿濕了、疼痛了等生理需求時,媽媽要積極地回應和提供幫助。當寶寶獲得足夠多的安慰信息,以後就可以模仿著來安慰自己,從而習得自我撫慰情緒的能力。
當寶寶傳達出煩了、寂寞了、無聊了等情感需求時,媽媽要逐步幫助寶寶學會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安慰。這個時候沒有必要立即把寶寶抱在懷裡,媽媽溫柔的聲音也有同樣的安撫作用,而同時給予寶寶一些情感上的共情,放一些舒緩的音樂等等,都可以對寶寶的情緒有所幫助。
簡單的說,就是在寶寶的童年時代,不要不加控制的把所有的愛都全部釋放給寶寶,這樣容易使他對別人的愛產生過度依賴,卻忽略了自己愛自己,也能夠同樣得到快樂和幸福。
3、客觀對待寶寶的壞情緒
若是寶寶情緒一直不好,媽媽不妨做一個表格,把寶寶的壞情緒來一個客觀的記錄,比如哭鬧的時間、表現的特點、可能的原因、採取的策略、最終的效果等等,這種個性化的記錄,更容易尋找到適合寶寶情緒調整的方法。
千萬不要進入惡性循環:媽媽受到寶寶壞情緒的影響,導致自己情緒變壞,又把自己的壞情緒轉到寶寶身上,寶寶的情緒更壞……
4、理智對待「天生壞脾氣」的寶寶
其實,寶寶一出生就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其中一類寶寶的確比較容易生氣、發怒、暴躁,還不容易接受安撫,這類寶寶被稱為「難養型氣質」寶寶。
科學養育,寶寶的這種氣質就會得到調整和改變;置之不理、任其發展,寶寶就會變得任性和難以調教。
所以,接納寶寶的情緒,逐步給他明確的行為界限,教他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就尤為重要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36b1f2bd6f01651b8af330302fd5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