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基辛格重評韓戰:中國是最大的贏家,蘇聯是最大的輸家

2023-11-03     文史風雲

原標題:2011年基辛格重評韓戰:中國是最大的贏家,蘇聯是最大的輸家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11年,基辛格出版了新書《論中國》。

基辛格可謂是一個研究中國的專家,在新書里,基辛格也談到了許多中國的往事。

其中,他還重點講了韓戰,這是一場對朝鮮、美國、中國都影響深遠的戰爭,基辛格在書中指出,這場戰爭奠定了世界的新秩序。

勝敗誰定

引人深思的是,基辛格談到了一個在韓戰中經常被忽略的國家——蘇聯。

基辛格說,毫無疑問,中國是韓戰最大的贏家。但是,基辛格認為,韓戰最大的輸家,不是打了敗仗的美國,而是一直游離於場外的蘇聯。

這個說法,乍一聽,恐怕很難令人信服。蘇聯雖然間接的參與了這場戰爭,給中國和朝鮮提供了援助,但主要戰場上,依然是中國與朝鮮,和美國所率領的聯合國軍抗衡。

蘇聯在這段歷史故事裡,往往充當一個坐山觀虎鬥的角色,怎麼可能會成為最大輸家呢?

因為,許多人會忽略一點,韓戰的爆發,有蘇聯在背後的推動。

蘇聯本身是想從這場戰爭里得到巨大利益的,然而,最後事與願違。

所以,基辛格說蘇聯輸了,也並非無緣無故。

蘇聯如何推動這場戰爭,又想達到什麼目的呢?一切要轉回到蘇聯與中國的關係上。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蘇聯迅速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中蘇也迎來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

不過,平靜之下,暗流涌動。蘇聯的霸權主義在50年代已經日益凸顯,而中國是不願意受蘇聯控制的,這就導致兩國之間的根本利益出現了衝突。

史達林為此非常焦慮,他已經看出,毛主席不是一個願意輕易對蘇聯妥協的人。

毛主席此前已經對史達林提出,中國計劃廢除建國之前,所有的不平等條約。

之前中國打仗的時候,蘇聯也沒少趁火打劫,乃至於中國建國那一年,東北方面還有幾個重要的港口及鐵路控制在蘇聯手裡,但現在,毛主席要把一切收回。

史達林

史達林無法容忍這一切的發生。

而正在這時,朝鮮半島開始蠢蠢欲動,金日成打算通過戰爭實現統一。

他的這個想法是相當危險的,雖然南韓不堪一擊,可南韓背後還有強大的美國。

美國對亞洲一向有著巨大圖謀,不可能坐視不理。

北韓一旦出兵攻打南韓,那正好給了美國軍事干預的理由。

到那時,朝鮮半島或許就真成了美國的天下。

所以,當金日成就戰爭一事向史達林請示的時候,於情於理,史達林應當勸阻。

但最後,史達林竟然對金日成的戰爭想法表達了支持。

步步為營

史達林考慮了兩種結果。

第一種,是朝鮮成為戰勝國,這樣的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會驟然降低。

朝鮮即便統一,也還是要依靠蘇聯的幫扶,蘇聯可以從朝鮮半島攫取更多利益。

第二種結果,便是朝鮮無法應對美國。

這時候,中國的邊境也岌岌可危,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必然會捲入戰爭洪流之中。

史達林認為,到那個時候,中國無論是出兵救援朝鮮也好,不出兵也罷,總歸,靠中國的力量是無法抵禦美國的。

所以,無論是中國還是朝鮮,都不得不向蘇聯求助。

到時候,蘇聯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再次把軍隊開赴東北,重新獲得港口與鐵路的管轄權,以東北和朝鮮半島為基地,繼續在亞洲和美國唱對台戲。

即便戰爭結束了,蘇聯也可以找到一萬個理由繼續滯留東北。

時間一長,生米煮成熟飯,中國就再也沒有機會把領土從蘇聯手裡要回來。

正是出於這種想法,史達林沒有阻止金日成,反而火上澆油。

這使得金日成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朝鮮半島迅速爆發了戰爭。

最開始的走向如史達林所料,南韓的軍隊根本無法抵擋朝鮮人民軍。

看起來,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指日可待。

美國也果然按捺不住了,沒多久,美國就在聯合國會議上提出了出兵的草案。

而向來和美國唱反調的蘇聯,在這件事情上驚人的保持了沉默。

蘇聯本可以投出反對票,但這一刻,史達林並不想阻止美國的行動。

而後,一場新的戰爭在朝鮮半島爆發了,中國和朝鮮不出所料的捲入了戰爭之中。

史達林的目標看起來很快就能實現,他將控制東北,控制朝鮮半島,得到中國和朝鮮兩個亞洲重要國家的臣服,在美國這個老對頭面前,也能占盡優勢。

如果一切按照史達林所想,那麼,蘇聯將會成為韓戰中最大的贏家。

然而,故事卻朝著史達林意料不到的方向發展了。朝鮮半島局勢惡化沒多久,史達林得到了消息,中國召開了軍事會議,討論是否出兵的問題,他還得知,毛主席堅決要求出兵。

這打亂了史達林的計劃。因為,在史達林看來,中國大機率是不敢和美國硬碰硬的。

中國的軍事條件如此落後,哪有什麼和美國抗衡的資本,這不是白白送死嗎?

史達林還想到,中國現在開軍事會議討論,或許還是寄希望於蘇聯,希望能得到蘇聯的大規模援助。

不過,若是這樣的話,史達林一定會反覆推諉,直到把中國逼得無路可退。

然而,毛主席不會被史達林牽著鼻子走。

事實上,毛主席已經想過了,即便是蘇聯完全袖手旁觀,中國也必須和美國打這一仗。

美國入侵朝鮮半島,對整個亞洲來說都是空前的危機,但是毛主席卻從危機之中,看到了中國立國的希望。

中國當時作為一個剛剛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備受排擠,即便在蘇聯這個社會主義老大哥面前,也同樣抬不起頭來。

因為,蘇聯並沒有真心把中國當作朋友來看待,而是把中國當做了自己潛在的附屬國。

這種不平等,源於蘇聯的傲慢,更來源於兩國實力的巨大差異。

但是,如果我們和美國打了這一仗,並且成為贏家,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戰爭是最能考驗一個國家能力的方式,也是換取和平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哪怕絕大多數人反對,毛主席還是做出了出兵的決策。

出乎意料

志願軍在1950年跨過了鴨綠江,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和美國人展開了艱苦的戰鬥。

當然,在出兵之前,毛主席也的確爭取了蘇聯的援助。

因為,中國志願軍當時沒有空中力量,在這個方面,我們必須尋求蘇聯的支持。

但這依舊不符合史達林原本的規劃,僅僅提供空中力量,根本沒有辦法去控制中國的領土。

然而,在談判桌上,史達林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赤裸裸表露出來。

何況,蘇聯與中國和朝鮮之間,存在大量的利益連接。如今,朝鮮和中國都已經開口相求,蘇聯雖然可以百般推脫,可又的確不能一點兒力都不出。

糾結半天之後,史達林還是允許蘇聯空軍對中國進行援助。

可是,他並沒有放棄他的大計劃。

史達林認為,即便得到了蘇聯部分空中力量的援助,中國還是打不過美國人的。

所以,蘇聯陸軍進駐東北,指日可待。

史達林從來沒有正視過中國的軍事力量,所以,才會有這種莫名其妙的自信。

但很快,史達林笑不出來了。

因為,中國軍隊竟然憑著自己的力量,把美軍趕回了三八線以外。

中國的東北並沒有受到美軍的侵擾,所以,蘇聯也就沒有任何理由插手東北的事務。

不過,史達林還有後招,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所以,當時依然有一批蘇聯軍隊駐紮在大連和旅順這兩個港口。

按照此前蘇聯與中國的協定,不平等條約廢除之後,蘇軍應該撤出。

不過,1952年,史達林堂而皇之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他說,基於目前戰爭的需要,蘇軍不能撤離,這是為了防止美國侵略中國。

對於史達林的這個要求,毛主席同意了。毛主席當然清楚,請神容易送神難,但是,毛主席更清楚,接下來戰爭的走向,將決定蘇軍的去留。

史達林以為,這是中國永久性的妥協。但事實上,這份妥協只持續了一年。

因為,1953年,戰場的局勢徹底發生逆轉,美軍已經很難在正面戰場上取勝了。

由於勝利無望,美軍不得不考慮簽訂停戰協定。

史達林傻眼了,他當時硬把蘇聯軍隊留在大連和旅順兩個港口,用的是戰爭需要的理由。

但現在,美軍自己都要望風而降了,還有什麼理由呢?

史達林之前百般算計,甚至不惜默許戰爭的爆發,就是因為非法駐軍這種事情,是不能擺在明面上提的,必須要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現在,他唯一的理由不存在了。

1955年,蘇聯終於按照雙方協定,將軍隊撤出了大連和旅順。

建國六年之後,新中國終於成功的收回了屬於自己的兩個港口。

和抗美援朝一樣,收復大連、旅順,同樣是一次偉大的勝利。

更大的勝利還在後面,戰爭的勝利,讓全世界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水平。

美國意識到,中國是不能輕易戰勝的,從而開始調整自己在亞洲的戰略。

而蘇聯也開始更加重視和中國的外交關係。

史達林終於明白,想要把中國變成自己手下的傀儡,幾乎不可能。

但他不能放棄和中國的外交關係,所以,此時此刻,蘇聯才終於願意平等的和中國進行來往。

1955年之後,中國在外交領域取得了大規模的進展,許多過去排斥中國的西方國家,開始考慮與中國建交,中國終於打破了此前的外交孤立狀態。

之所以發生這種變化,正是因為中國在戰場上證明了,中國不再是過去那個被視為東亞病夫的國家。

現在的中國,可以在戰場上,和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一較高下。

全世界任何國家,再也不能輕視中國。

所以,人們認可,中國是韓戰之中最大的贏家。

得不償失

中國通過這場戰爭維護了國家的和平安定,並一舉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地位。

而且,用毛主席的話說,這一戰為中國打出了50年的和平。

在韓戰之後,中國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一個落後貧窮的農業國,逐漸成為一個繁榮的工業國。

雖然距離戰爭已經過去了大半個世紀,可是,今天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崛起,依然要感謝那場遙遠的戰爭。

而蘇聯,成為了中國的對照組之一,這場戰爭,蘇聯幾乎沒有獲得什麼收益。

史達林想要在亞洲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可戰爭之後,中國和朝鮮兩國反而獲得了更大的獨立自主權,在國際上說話更有分量,蘇聯沒有辦法像過去那樣,對兩國頤指氣使。

朝鮮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對蘇聯來說更是一個壞消息。

史達林並不希望亞洲如此團結,所以,在之後的幾十年里,蘇聯一直在挑撥中朝兩國的關係,也曾度接近成功。

不過結局是,蘇聯解體了,中朝兩國的關係卻依然穩定向上的發展。

蘇聯的國際地位並沒有因為戰爭而降低,卻也並沒有升高,世界依然維持在兩極格局之下,美國依然是蘇聯最難纏的對手。

至於史達林對於中國領土的圖謀,更是徹底破滅。

史達林本人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前夕去世,他的野心,也隨之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在這場戰爭里,蘇聯角色並不引人注目。

不過,回頭細看的話,卻會發現,蘇聯表現的十分貪婪。

只不過,蘇聯遇到的中國,並不同於其他國家,中國是一個即便在最艱難的境地,也想要求得獨立自主的國家。

所以,在這場戰爭里,蘇聯成為輸家,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參考資料:

基辛格《論中國》

陶思萌《韓戰:前蘇聯和朝鮮的合謀》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94ffa7b44453f59aa18bea4cf70bb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