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自從去年十月以來,巴以衝突就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然而在這次衝突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很不尋常的現象。
在哈馬斯跟以色列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作為巴勒斯坦最大的一支民族解放運動力量,法塔赫竟然像一個沒事人,一樣冷眼旁觀。
甚至還傳出了他們幫以色列抓人的消息,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以色列的皇協軍呢。
很多人都不理解,這個曾經的抗以英雄,怎麼變成了這副樣子?
法塔赫的由來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頭說說法塔赫這個組織的來龍去脈。
巴勒斯坦這個地方,原本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阿拉伯行省的一部分。
一戰之後鄂圖曼解體,慈悲為懷的英國人便在國聯的委託下,勉為其難地接管了這個地方。
眾所周知,凡是英國待過的地方,不給你整出一點民族衝突,都對不起他日不落的名頭。
為了在巴勒斯坦地區製造矛盾,方便日後英國居中制衡,英國人便把猶太人給放了進來。
殊不知正是這個舉動,給英國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二戰之後英國衰落,殖民地體系瀕臨瓦解。
猶太人抓住機會痛打落水狗,他們的民間武裝伊爾貢和哈加納,不斷對迦南地區的英國統治勢力發動恐怖襲擊,試圖迫使英國退出。
而當時在猶太人背後提供支持,還有美蘇兩大新興強國。
話說他們今天把哈馬斯定義為恐怖組織,可他們當年乾的那些事,跟哈馬斯又有什麼區別呢?
1947年11月,精疲力盡的英國人終於耗不下去了,被逼無奈之下,艾德禮政府只好向聯合國提出,終止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託管。
聯合國經過投票之後,通過了181號巴以分治方案。
這個181號方案對以色列偏袒很明顯,猶太人的人口只占該地區的34%,卻分到了53%的土地不說,而且還是最好的土地。
反觀巴勒斯坦人,分到的都是些貧瘠之地,而且還被切割得七零八落。
可畢竟英國人是以色列趕走的,當時聯合國又是美蘇的天下,這樣分也無可厚非。
而且,美蘇兩國當時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美國想要藉助以色列制霸中東,而蘇聯則想藉以色列的威脅,把中東各國逼到自己這邊。
但這就引發了阿拉伯世界的極大憤懣。
巴勒斯坦幾千年來都是我們的地盤,憑什麼劃給猶太人?
1948年5月15日,就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以埃及、沙特、約旦、伊拉克、敘利亞為首的阿拉伯五國聯軍,就打上了家門口。
說到這裡,筆者要給大家補充一個冷知識。
歷史上巴勒斯坦人,從來就沒有建過國,所以當時巴勒斯坦的人民也並不尋求建國,他們最大的訴求是像歷史上一樣,併入周邊的某一個阿拉伯國家。
那五國聯軍也不是來弔民伐罪的,他們其實打的,就是吞併巴勒斯坦這個主意。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五國聯軍對彼此的防範,比對以色列的防範還強。
最後這一盤散沙被以色列各個擊破,也就不足為奇了。
正因如此,他們跟以色列之間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不共戴天。
很多時候,巴勒斯坦的利益,是可以作為政治博弈的籌碼被犧牲掉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巴勒斯坦人發現周邊這幫阿拉伯兄弟,全都各懷鬼胎,沒有人真心為他們做主。
一部分巴勒斯坦人,開始萌生出了民族主義思想,我們不要再做誰的行省了,我們就要做巴勒斯坦自己。
當時巴勒斯坦也並非沒有抵抗組織,只是埃及總統納賽爾害怕他們各行其是,影響到自己的外交節奏,便把他們整合起來,在1964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
埃及總統納賽爾
這個巴解的政治主張,就是要藉助阿拉伯國家的力量,來解決巴以問題。
當時巴解眾多抵抗運動里,有一個信奉民族主義的小組織叫法塔赫,其創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
孤膽英雄
阿拉法特一直看不上巴解,這種充滿依附性質的爬山虎策略。
在他提出的綱領里,首次將巴勒斯坦定義為一個獨立民族,一個有別於埃及、沙特這些阿拉伯國家的阿拉伯民族。
而要實現這個目的只有一條路:武裝鬥爭。
當然,阿拉法特並不排斥猶太人,他認為可以跟猶太人一起,建立一個多民族國家。
當時,巴解運動全靠阿拉伯國家的資金援助才得以生存,阿拉法特的主張這麼不合時宜,人家自然就要關緊你的水龍頭。
而隨著分配到的援助越來越少,法塔赫過得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去,眼看著組織日漸衰弱,阿拉法特準備冒死一搏。
他知道正面跟以色列硬剛那是找死 ,於是他準備效仿當年以色列人的光輝事跡,對以色列發起恐怖襲擊。
可當年的法塔赫的實力真的很寒酸,整個組織能拿得出手的戰鬥人員,也就二十個人。
他們最開始,準備在以色列的一座水庫安放炸彈引起轟動,可由於手法不專業,最後功敗垂成了,以至於以色列壓根就不知道有這麼一伙人的存在。
更奇葩的是,這事情還沒幹完呢,法塔赫的新聞發言人,就迫不及待地把「捷報」投遞到中東各大報紙。
當時以色列淫威滔天,阿拉伯世界萬馬齊喑,法塔赫此舉無疑是平地一聲驚雷。
消息傳來,阿拉伯世界沸騰了,當天就有三個科威特少年,想方設法給他們捐了8000美元,隨後各種渠道的民間贊助也源源而至。
法塔赫的暴風戰隊,也由原來的20人暴漲到了600人。
但是法塔赫的崛起,雖然讓阿拉伯民間士氣大振,可卻引發了阿拉伯各國政府的不快。
他們認為,阿拉法特的這種行為打亂了他們的外交節奏,甚至是在綁架他們。
於是阿拉伯聯盟那幫人,就開始明里暗裡打壓法塔赫,比如跟以色列苦大仇深的敘利亞政府,一度還逮捕過阿拉法特。
而阿拉法特為了破局,只能一次又一次發動恐怖襲擊,吸引外界的關注,這搞得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
直到1968年,雙方的關係才迎來了轉機。
這一年以色列發起了第三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還有一個名字叫六日戰爭。
在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深得老仇人納粹德國的真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阿拉伯諸國,奪取了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領土擴張將近一倍有餘。
六日戰爭的失敗,也徹底打垮了阿拉伯人的心氣。
法塔赫內部很多人都認為,以色列武運昌隆,武裝鬥爭沒有出路,大家還是散了吧!
可阿拉法特卻認為,武裝鬥爭是巴勒斯坦唯一的出路,他堅持要跟猶太人斗到最後一刻。
當時阿拉法特並不在巴勒斯坦境內,而是在約旦的一處難民營,指揮反抗運動。
以色列在大勝之後,也想趁機將阿拉法特這個眼中釘一併除去,便派了大部隊前往難民營斬首。
部下都勸阿拉法特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他卻一意孤行要留下來。
在這次戰鬥中,法塔赫藉助難民營複雜的地形,讓以色列的機械化部隊大受限制,最終成功拖到約旦正規軍來援。
此戰以色列軍隊損失了27輛坦克、6輛裝甲車和兩架飛機,大大鼓舞了阿拉伯世界的民心士氣。
就在當年八月,一向仇視法塔赫的阿拉伯聯盟,召開會議正式承認了法塔赫地合法地位,並給予官方層面的援助。
自從難民營一戰後,法塔赫的人數急速擴張到了2.5萬人,擁有將近四個旅的兵力。
而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也開始被提上了議程。
1968年,巴勒斯坦國民大會舉行選舉,法塔赫獲得了100席中的38席,成為巴解運動最大的勢力,從此以後法塔赫就是巴解的代名詞。
而在取得政權之後,阿拉法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武裝鬥爭列入憲法,徹底廢棄了過去的外交建國方針。
可正當法塔赫滿懷雄心壯志,準備進一步完成建國大業的時候,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打破了他們的幻想。
這一戰阿拉伯國家臥薪嘗膽、機關算盡,甚至不講武德選在了以色列的贖罪日開戰,一度把以色列人逼到了亡國的邊緣。
可不曾想美國更不講武德,親自出手利用龐大的工業能力,短短數天給以色列運送了三萬噸物資,幫猶太人渡過了最危險的時刻。
這一戰讓阿拉伯人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美國還在,不管他們再怎麼努力,最後都滅不了以色列,巴勒斯坦恢復故土就是鏡花水月。
背叛革命
殘酷的現實讓法塔赫發生了蛻變,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成天叫嚷著武裝鬥爭了。
時間來到80年代後,情況更加讓人絕望,一直在阿拉伯世界背後提供支持的後台蘇聯,此時已經行將就木。
而以色列背後的老闆美國人,開始逐漸一家獨大。法塔赫不得不改變口風,宣稱不尋求幹掉以色列,只要恢復到1947年聯合國181號方案時的勢力土地就可以。
雖然仍舊是痴人說夢,但也可以看出法塔赫這回是真的慫了。
1988年11月15日,法塔赫在阿爾及利亞,召開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會議。
會議通過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方案,並正式承認了之前一直不被他們承認的181號方案。
從這一刻開始,曾經的法塔赫徹底死了。
但江山代有人才出,就在阿爾及利亞會議的一年前,一個叫謝赫·艾哈邁德·亞辛的人,在加沙創立了一個叫做伊斯蘭抵抗運動的組織,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哈馬斯。
謝赫·艾哈邁德·亞辛
與法塔赫這個以民族主義為旗號成立的反抗組織不同,哈馬斯是一個以宗教信仰為號召建立的組織。
筆者認為,在阿拉伯民族信心普遍低迷的時候,宗教確實是最好的替代手段。
也許宗教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與生存比起來,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 。
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哈馬斯的核心綱領就是被法塔赫拋棄的那四個字:武裝鬥爭。
與哈馬斯相比,法塔赫這個老前輩的表現,就有點讓人惱火了。
自從宣布建國後,他們的主張就開始由原來的武裝鬥爭,變成了所謂的以土地換和平。
當年「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的孤膽英雄,最後終究還是活成了汪精衛啊。
汪精衛
其實所謂以土地換和平,就是他們在面對猶太人定居點擴張時的委曲求全。
看看今天法塔赫統治的地方,都被以色列切割成什麼樣子吧!簡直是不堪入目啊!
真應該送這幫人一本《六國論》看看: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他們不僅自己不抵抗,還不要人家哈馬斯抵抗。
哈馬斯跟以色列對陣的時候,他們非但沒有幫忙,甚至還落井下石。
筆者認為,法塔赫對於哈馬斯的仇視,遠在以色列之上。
因為哈馬斯越是英勇,就越是顯得他們無能,而巴勒斯坦的民心就會愈發歸於哈馬斯。
2006年,哈馬斯在議會選舉中擊敗法塔赫,成為議會第一大勢力就是例證。
法塔赫見正規手段贏不了哈馬斯,就暗下黑手,在全國各地挑起兩派衝突,企圖將哈馬斯擠出巴解。
在經過一番明爭暗鬥之後,雙方最終以分治解決。
法塔赫主導約旦河西岸地區,而哈馬斯主導加沙地區,大家各過各的。
現在的巴勒斯坦明面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卻各自為政。
研究國際政治的時候,最好別把他們混為一談。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