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藝術博大精深,伴隨著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無數代能工巧匠用智慧和技巧為我們創造了浩若煙海的非遺技藝,也留下了璨若星河的傳世珍品。「燕京八絕」、「嶺南九遺」,這些耳熟能詳的珍貴非遺藝術品向我們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匠心巨製,大美非遺——《福祿天呈尊》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件藝術品,集合了花絲鑲嵌、玉雕、雕漆、鏨刻四項非遺技藝。這與以往藝術品展示單一的非遺工藝截然不同,它就是由如琢藝術研究中心出品的《福祿天呈尊》。採用清代宮廷內藏葫蘆的造型,通體以花絲鑲嵌為主要工藝,四面開窗上以雕漆和玉雕呈現精美圖案,葫蘆頂端的「枝蔓」則用古法鏨刻完成,鑲珠嵌寶,極致奢華之美。
技藝精美的《福祿天呈尊》,不但擁有「燕京八絕」的美,更因為有頂級大師的創作團隊。正是因為有了非遺大師的匠心巧手,才有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福祿天呈尊》。現在,就讓我們走近鑄成《福祿天呈尊》的非遺技藝,感受來自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傳奇魅力。
「採金為絲,嵌玉綴翠」——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顧名思義是「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在古代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這是對花絲鑲嵌的高度讚美。「一件精美的花絲鑲嵌工藝品,往往是多種工藝的結合,製作工序較為複雜,首先要製成胎型,施以花絲、鎪、鏨等工藝,再經燒焊,製成半成品,然後經過酸洗、燒藍(塗以釉料)、鍍金或鍍銀、壓亮、鑲嵌寶石等技法製作而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花絲國禮第一人趙春明大師這樣介紹花絲鑲嵌的工藝難度。
「雄渾穩重,皇家氣象」——京派玉雕
京派玉雕也稱宮廷派玉雕,是燕京八絕之一。以宮廷風格為主,大氣、華貴、穩重、雄渾。簡約中透著穩重,雄厚中體現著皇家風範。京派玉雕在製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尤以俏色見長。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志平的話來說是「恢弘大氣,造型簡潔,文化底蘊深,傳承皇家文化,體現中華文化傳統的文藝理念」。在國家「86工程」中製作的4件翡翠玉雕作品《含香聚瑞》、《四海騰歡》、《群芳攬勝》及《岱嶽奇觀》是京派玉雕的代表性傑作,也是國家收藏的藝術珍品,張志平大師正是《岱嶽奇觀》的主設計師和主創雕刻者。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張大師是當代玉雕泰斗,《福祿天呈尊》的玉雕部分正是出自張志平大師之手。
「朱艷華綺,千年奇絕」——北京雕漆
雕漆技藝又叫「剔紅」,始於唐代,發展於宋元,明清兩朝達到頂峰。雕漆造型古樸莊重,紋樣精緻考究,色彩與光澤皆具,形態典雅,製作流程複雜嚴謹,要經過設計、制胎、髹漆、描樣、雕刻、拋光等10多道大工序。著漆逐層塗積,塗一層,陰乾後再塗一層,塗層少則幾十層,多為上百層,然後以刀代筆,按照設計畫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福祿天呈尊》上的雕漆工藝,完全採用古法技藝由李志剛大師手工創作,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匠心傳承,鬼斧神工」——古法鏨刻
古法鏨刻,屬於雕刻工藝的一種,作為我國傳統手工藝技法之一,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尤其是皇家鏨刻技藝最為精湛,當時造辦處為皇帝製作的御用之器,堪稱鬼斧神工,令人稱絕。古法鏨刻工藝打造的精美作品的背後,是一次次繪畫的線條勾勒,是千萬次對胎體的錘擊摟打,是匠人「精細到骨子裡」的一絲不苟,是鉗工、鍛工、板金、鑄造、焊接等多種技術的代代傳承,是極致的藝術理想,更是《福祿天呈尊》上那令人過目不忘的精巧絕倫。
《福祿天呈尊》憑藉大師天團、製作絕技,創造了非遺藝術品的一個傳奇,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工藝價值達到了難以超越的高度。製作工藝的複雜高難、造型畫面的精巧完美、大師創作的匠心獨具、使用材質的珍貴稀缺,都已經達到了當代藝術品最頂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