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難以抗拒的美:叫做掐絲琺琅

2021-10-09     天意文化

原標題:有一種難以抗拒的美:叫做掐絲琺琅

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可以說,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新中國成立後,景泰藍的發展歷經了時代的變遷,有了很大的發展,品種包括景泰藍和花絲景泰藍兩大類。其中景泰藍產品又分為金地景泰藍和藍地景泰藍兩大部分。花絲景泰藍又分為金地花絲、銀地花絲和藍地花絲景泰藍三大部分,同時花絲景泰藍里還包括金地泡絲、銀地泡絲產品。景泰藍被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已經成為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和長久不衰的工藝品。

傳說在元朝初年,皇宮失火,金鑾殿與眾奇珍異寶燒成了一片灰燼。但廢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斕晶瑩閃耀的寶瓶。群臣驚訝,獻給皇帝,說是上天所賜。皇上得到此物愛不釋手,當即傳下一道聖旨,調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殺頭。聖旨一下,可忙壞了京城裡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們。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參透這上天所賜的工藝。最後只能求助於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傳說他是女媧後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藝,才被人們譽為「巧手李」。

不久,「巧手李」稱女媧娘娘身披霞衣、腳踏祥雲給其託夢云:「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參透此夢,原來皇宮大火,金鑾殿里寶石金銀燒熔在一起形成此瓶。並下聖旨,不論「巧天工」 製作多少寶瓶,均歸皇宮所有,因為這種珍品是皇宮裡一場大火燒出來的,於是人們都稱其為「奇寶燒」。而女媧娘娘所云的「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正是關鍵的五步: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

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製作大師堅持「景泰藍首要的是手工藝美,從打胎到磨光,都必須是手工藝」製作的理念。如何拿捏花樣的形狀、掰出弧度大小,全憑師傅一雙巧手。

經過掐絲工序後的胎體,再經燒焊、酸洗、平活、正絲等工序後,方可進入點藍工序。點藍是藝師把事先備好的琺琅釉料,依照圖案所標示的顏色,用由銅絲錘製成的小鏟形工具,一鏟鏟地將琺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銅絲紋飾框架中。點藍時要填得飽滿、平坦,重輕色都靠師傅的把控,需一邊填色,一邊用吸水布吸干多餘釉料。什麼顏色要塗多少層釉料,一層都不能少,因為圖案的明暗變化,色彩的深淺過渡,都在這毫釐之間凸現。

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再拿到爐溫大約800℃的高爐中用一些礦物石頭粉作燃料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待冷卻後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磨光時,師傅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後反覆打磨,最後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後,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後通上電流,幾分鐘後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沖凈乾燥處理後,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物品不能言語,它的價值和傳承,全仰仗人心的取向。600年來,景泰藍的雍容華貴從不因歲月而磨滅,卻將因人心而不古。我們有理由認為,不經思索和沉澱的捧,當是對景泰藍工藝的殺。心系景泰藍的林徽因先生在她離開塵世時不忘囑咐,「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 是的,國寶,國之瑰寶,與世同輝,不應有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4107160_12015323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