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嘯山莊》首譯者楊苡:活得有趣,才是最好的人生姿態

2024-01-10   十點讀書

原標題:《呼嘯山莊》首譯者楊苡:活得有趣,才是最好的人生姿態

紀錄片《吾家吾國》中曾講述過這樣一位老人:

她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貴族小姐」;

她的一生,歷經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種種大事;

她師從朱自清、沈從文,又與巴金結下了終生的友誼;

她一家人都是翻譯家,而且共同創造了中國文學翻譯事業的奇蹟;

她不是世俗眼中的名人,但她的一生都在名人圈裡度過。

這位老人,就是《呼嘯山莊》譯名首創者楊苡(yǐ)。

楊苡的人生歲月,正是中國櫛風沐雨、滄桑巨變的年代。

她經歷了總總浮沉和坎坷,幾度起落。

可不管命運如何疾風驟雨,她始終以稚趣洒脫的活法,譜寫著自己的傳奇。

2023年1月27日,103歲的楊苡先生離世了。

除了傷感,我們更多的是崇敬與懷念。

百年風華,呼嘯而過。

楊苡先生漫長而豐富的一生,讓我們明白:

活得有趣,才是最好的人生姿態。

1919年,楊苡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大家庭,祖輩身份顯赫,父親楊毓(yù)璋(zhāng)曾是中國銀行首任行長。

不幸的是,她出生不久,父親就病逝了。

從此,這個龐大的家族逐漸走向衰落,但好在家裡有些底蘊,所以楊苡依舊衣食無憂。

在8歲的時候,楊苡便進入了中西女校讀書。

在那裡,她過著大小姐般的休閒生活,不是上家政課,學禮儀,就是看話劇,看電影。

總之,這些斑斕多彩的課外活動,讓楊苡愛玩的天性得到了釋放。

有一次,楊苡寫了一篇《評中旅劇團的演出》文章,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得到了中旅劇團的邀請。

為了長見識,她就跟著當記者的表叔去了劇團。

正是在這裡,她認識了在《茶花女》中演女一號的唐若青。

從此,楊苡便開始了狂熱追星。

只要有演出,她就讓花店給唐若青送去一朵白茶花。

久而久之,因為這事,她被說成了「捧戲子」。

但楊苡並不在意,也沒覺得不妥。

畢竟在她看來,人活著,自己開心就好,不一定要別人來認可。

後來,唐若青墮落時,楊苡還專門寫信勸說。

只可惜,直到劇團離開天津,楊苡也沒有收到回信。

雖然第一次追星經歷給楊苡留下了遺憾,但這並沒有打擊她的熱情。

她又開始狂追好萊塢明星瑙瑪·希拉。

為了表達一個少女熱烈又理智的仰慕,衝動之下,楊苡竟然給瑙瑪·希拉寫了一封英文長信。

令她沒想到的是,大明星回信了,而且還寄來了親筆簽名的六寸照片,這讓楊苡欣喜若狂。

同樣地,她還給自己崇拜的作家巴金寫過信。

只不過,這次楊苡把「星」追成了摯友。

相信,這放在哪個年代,都是令人驚奇的。

然而,對於楊苡來說,她只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取悅自己。

有趣的人,大抵就是這樣。

他們不曾循規蹈矩,更不會用世俗的眼光,來左右自己。

相反,她們注重內心自由,崇尚有趣靈魂,更願意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1937年楊苡中學畢業,被保送到南開大學。

然而,就在她開學之前,「七七事變」爆發了。

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被迫西遷,在昆明合併成立西南聯合大學。

彼時,楊苡因為發表了抗日詩《失去爸爸的孩子》,被日本人當成了「眼中釘」。

迫於形勢,楊苡不得不離開天津,前往昆明到聯大求學。

烽火硝煙中,楊苡跟隨聯大師生,從天津一路輾轉,最後抵達昆明。

此時正值聯大最艱難時期,學生們的生活條件極其清苦,楊苡也不例外。

她的房間不僅簡陋到只有一張床和一套破舊桌椅,而且每逢下大雨,就會變成「水簾洞」。

儘管如此,楊苡也沒有傷感失落,反而對一切事物感到新奇。

興致乍起時,她會在一片雨聲中唱起在中西女校學的英文歌,而且一邊唱,一邊在小木床上扭來跳去。

王小波說:「趣味是感覺這個世界美好的前提。」

一個有趣的人,哪怕外界環境再糟糕,她也會從中找到可喜之處。

讀書期間,楊苡迷戀上了昆明的雲、山、水、樹、還有幾座廟宇。

作為一個租界長大的孩子,她覺得這一切都美極了。

哪怕是一片樹葉的搖曳、一朵小花的綻放,都能激發起她的幸福感。

正如1940年她在聯大蓮花池畔留下的詩句:「我愛日月,晨之晴朗,夜之朦朧,更愛看一條雨後出現的彩虹!」

在這個流亡歲月里,楊苡發自內心地熱愛著生活。

平日裡,她不僅和同學們一起淘米做飯、逛街、看話劇,還時常參加文協座談會。

在她看來,與其滿腹牢騷,不如把瑣碎的日子過得生趣盎然,滋味無窮;

所謂艱苦的生活,不過是另一種「好玩兒」的人生體驗。

只要積極地面對生活,熱愛生活,就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在西南聯大的日子,是楊苡一生最愜意美好的一段時光。

只可惜,她在那裡僅讀了兩年。

因為意外懷孕,楊苡不得已中斷了學業。

而休學在家的日子裡,楊苡總是忙於帶孩子和操持家務。

這讓她一度陷入了迷茫。

好在這時,巴金寫信鼓勵她:

人不該單靠情感生活,女人自然也不是例外。把精神一半寄托在工作上,讓生命的花開在事業上面,也是美麗的。

人不該單靠情感生活,女人自然也不是例外。把精神一半寄托在工作上,讓生命的花開在事業上面,也是美麗的。

楊苡豁然開朗。

很快,她找到了人生方向,並且立志把翻譯作為終身事業。

從那時起,楊苡便開始大量閱讀相關書籍,有時還會在雜誌上發表一些翻譯詩作。

恰是那一年,哥哥楊憲益告訴她,梁實秋完成一個譯本《咆哮山莊》。

怎料,楊苡聽到後,笑到岔氣,並直言此名「滑稽」。

哥哥楊憲益聽她口氣如此之大,便說了句:「有本事你來!」

哪曾想,天生不愛服輸的楊苡立馬當真了。

於是,這部以「呼嘯山莊」為譯名的經典作品就此問世。

自此,楊苡也走上了翻譯家之路。

除了《呼嘯山莊》,楊苡一生中還翻譯了《永遠不會落的太陽》《偉大的時刻》等一系列作品。

因翻譯的質量好,語言美,她也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和讚譽。

100歲那年,楊苡更是榮獲了南京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但儘管如此,楊苡卻始終把翻譯看作是「遊戲」。

有一次,她無意間看到一本雜誌上的文章和自己翻譯的一模一樣。

於是,她得意地去告訴了丈夫趙瑞蕻(hóng)。

不曾想,自己卻遭到了丈夫的嘲笑:「人家抄襲你,你還笑。」

但楊苡並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這恰恰是說明自己翻譯的足夠好。

就像她所說的:「翻譯就是一種玩法兒,真是夠快樂。」

不可否認,一個活得有趣的人,總是會把一切看的很開。

正因如此,跟翻譯打了一輩子交道,楊苡依然樂此不彼,並創造了不凡的成就。

楊苡百歲生日時,她的一位老友說:「當年在中西真是好啊,就是我們玩得太多了。」

而楊苡卻一臉不可思議,反駁道:「怎麼會,我還沒玩盡興呢!」

不得不說,楊苡一生都把「好玩」放在第一位。

小時候,八叔家的四哥讓楊苡喊楊憲益dear哥。

因為不會說英文,楊苡就將dear說成了der。

由於發音和「咯噔」很像,所以大家都把她當成了笑話。

但楊苡覺得「哥der」叫起來很有趣,便從小喊到老。

哪怕楊憲益90歲大壽時,她仍在充滿童趣的賀卡上稱呼一欄寫著「親愛的哥der」。

楊苡的一生,從未因年齡捨棄自己的童趣。

即使到了晚年,她家裡的沙發上和柜子里還都擺滿了可愛的洋娃娃,和各式各樣的貓頭鷹。

不僅如此,當有客人來訪時,楊苡還會像小女生那樣描眉毛、塗口紅。

任憑歲月呼嘯,楊苡始終保持著少女情懷,而且她的眼裡總飽含著孩童般的好奇。

97歲那年,楊苡憑藉新學的理財思維,一口氣買了10枚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幣,送給孩子們。

年近百歲的她,還會跟年輕人一樣,喜歡追熱播影視劇,愛刷朋友圈。

儘管韶華已逝,但楊苡依舊活出了青春的生命狀態。

所以,她在103歲時還是會被晚輩們喊作:「可愛的小女孩」。

作家法國羅曼·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了解生命且熱愛生命。」

無人能抵歲月流逝,因為那是生命不變的真相。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生只是一段漫長的等待衰老的過程。

從少年時的天真爛漫到晚年時的頑皮可愛,楊苡始終用她永不褪色的稚趣塗抹歲月的弧光。

翻譯家黃葒(hóng)曾評價說:「楊苡所經歷的百年滄桑,從來不曾抹去她身上一直存在著的天真一面。」

回首楊苡曾經走過的歲月,生於動盪年代,經歷家道中落,也曾顛沛流離。

但可貴之處,是她歷經百年的世情苦難,卻依然葆有童心未泯的熱情。

時代是殘酷的,大家族是悲劇的,但楊苡卻是幸運的,人生也是足夠精彩的。

她用「天真」的人生底色,換來了有趣的百年人生。

正如她自己所說:

「我想我這一生就如同浸透了濃郁的果汁,確實不虛此生,果實纍纍。」

人這一生,最要緊的,是把日子過得有趣。

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不斷繪就生命的底色,才不辜負來這人間一趟。

活得有趣,這大概就是楊苡先生長壽豐盈的秘訣了。

作者 | 子喬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