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發展 | 藝術與傳統文化共舞,賦能鄉村新發展

2023-10-25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傳承發展 | 藝術與傳統文化共舞,賦能鄉村新發展

傳承發展 | 藝術與傳統文化共舞,賦能鄉村新發展

「傳承發展」系列談

面對當下日益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框架下,以鄉村振興為契機,以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路徑,構建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後農業文明」,是未來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藝術與傳統文化共舞,帶給鄉村的不僅僅是濃厚的藝術氛圍與生態環境的改善,還有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和肉眼可見的基於新農業文明的社會體系建構。

原文 :《藝術賦能鄉村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作者 |浙江傳媒學院 吳文瀚/教授 程逸/研究生

圖片 |網絡

後農業文明是近年來中國學者基於中華文明農耕傳統與當下信息革命高速發展之基礎提出的關於文明發展新模式的概念,是相對於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而言的。農業文明是工業文明的前身,但後農業文明卻不是後工業文明的前身,而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的再循環。

後農業文明與鄉村振興

工業文明的最大特點就是城市化。19世紀,工業革命快速興起,隨著鄉村人口大量遷移到城市,以及工業革命帶來遠距離交通運輸的實現導致的全球貿易,世界上的第一批大城市開始陸續產生。紐約、倫敦、巴黎、柏林、羅馬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工業化城市。二戰後,人類社會進入了城市化的高潮,1950年,全球有29%的人口(7.3億人)生活在城市,到2015年,已有過半數的人(約37億人)生活在城市。在中國,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記錄了當時約有5.8億人口,其中13%居住在城市,而到了21世紀的今天,已經有63.89%的中國人居住在城市裡,這也意味著人類這個物種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城市動物。然而,過於龐大的城市給環境與自然帶來多種形式的退化,人與人過於貼近的距離,也使得居住在城市中的個體急需在城市之外尋找更加寬廣的空間以安置身心。面對這些問題,重新認識自然,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城市轉型的新實踐,後城市化的概念為後農業文明概念的出現,為人們未來可以從城市走向鄉村,重新建構一種與自然相融的生活方式,打下了基礎。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在經歷洋務運動等一系列工業化改革嘗試以及新文化運動帶來的一系列西方現代文明的「啟蒙」後,其結果並非如這些運動最初的發軔者所設想的實現中華文明的自洽,反而一再淪為列強瓜分的對象。從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徑並取得勝利後,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改革實踐就一直離不開農村這個主題,從1978年包產到戶,2006年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5年提出脫貧攻堅,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成為國家戰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對當下日益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框架下,以鄉村振興為契機,以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路徑,建立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後農業文明」,應當是未來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融合與自由:創新性發展的動力

新農業文明作為後工業文明的新階段,高度的工業化科技是其內在構成,而其外在的文化表達則體現為科學技術知識分子、人文社科知識分子與藝術家集合而成的鄉村知識實踐與藝術創作的共同體,以及由此獲得的來源於人類文明本源的高度融合與自由,這種融合與自由是傳統文化獲得創新性發展的動力,其融合路徑如下。

其一在於農耕文化。作為農業文明的核心,農耕文化是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知識、技術、理念的綜合,包括農學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農業技術等,也包括了農業哲學思想和農業美學文化。當現代藝術遇見農耕文明會呈現出何種情境?早在 2013年,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入選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從江的稻田邊,層層疊疊的梯田延展到天際,魚兒暢遊在稻田裡,這種傳承千年的「飯稻羹魚」的生活方式不僅包含著生存的智慧,而且富有藝術的美感。藝術家林樂成將收穫的稻草秸稈作為材料,與當地村民一起編織成29條「稻花魚」,入夜,「魚燈」亮起,古老的梯田在月光與燈光的映襯下,就是一幅現代抽象派繪畫作品。

其二在於鄉村工藝文化。木匠、石匠、篾匠、刺繡、釀造等技藝凝結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著先民們的精神信仰與心理訴求。鄉村手工藝是一條紐帶,連接日用與審美,聯繫自然與生活,維繫人情與事理。作為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歷史悠久,是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其內容包括手捻紡錘紡紗、單錠腳踏紡車紡紗、三錠腳踏紡車紡紗、天然植物染色、織造面料、用色線在面料上刺繡精美圖案等,通過開展公益性傳統技能培訓,引導受眾參與黎族傳統的紡、染、織、繡生產過程,同時,通過設計製作如黎錦圍巾、滑鼠墊、電腦包、手機包、掛件、香包等符合大眾審美的時尚單品及生活用品,提升了黎錦國內外影響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其三在於鄉村景觀文化。鄉村景觀以農業活動為基礎,以大地景觀為背景,由聚落景觀、田園景觀、社會生活景觀和自然環境景觀等共同構成,集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如景德鎮浮梁縣史子園村,以「大地藝術節」的方式,藝術家設計以小規模村落、社區為項目實施地的在地藝術計劃,打造了「藝術在浮梁」的品牌。在一個小小的村落里,大片的茶田,幾十件散落在戶外的藝術裝置,藝術和村落和諧共生,藝術煥活了這片被漠視的大地。

其四在於鄉村節事與習俗。生活習俗與節事作為生活文化的載體,是衣食住行的方式,是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習俗,也是民間信仰與禁忌。節日節事內容廣泛,鄉村藝術和娛樂活動等也融合其中,成為鄉村文化的綜合性載體。節日節事活動形成鄉村文化景觀的案例不勝枚舉。溫州文城縣西坑畲族鎮讓川村發揮人文歷史悠久的優勢,村莊依山而建,錯落分明,以畲族文化為基礎,每年農曆「三月三」舉辦風情旅遊節,唱畲歌、跳畲舞、長桌宴更是常駐項目,節日民俗的開展形成了獨特的鄉村傳統文化景觀,也成為久居於工業文明中個體重新找尋自身價值的「通靈之路」。

百村實踐

自然、技藝、景觀、儀式等的創新構成了向個體後農業文明歸附的路徑,而如何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特色文化,實現文化傳統的創新性發展,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驗證。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2023年,浙江省鄉村振興局開展「百村爭鳴」十大系列文化藝術村評選活動,這十大系列包括以杭州市富陽區場口鎮東梓關村為代表的書法村、以天台縣街頭鎮後岸村為代表的體育村、以舟山市定海區干覽鎮新建村為代表的農民畫村、以慈溪市長河鎮寧豐村為代表的編織村、以平湖市廣陳鎮山塘村為代表的戲曲村、以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潞村為代表的刺繡村等,此外,雕塑村、攝影村、剪紙村等也各具特色。這100個特色藝術鄉村從傳統文化基因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村民為主體深入挖掘、傳承和保護村莊文化藝術,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從傳統村落古建築的設計到流傳在鄉間的小調,從幾代傳承的非遺技藝到原汁原味的鄉村小吃,100個藝術鄉村的藝術實踐看似以文旅為目的,但在藝術實踐中凝聚了村民的共識,優化、美化了鄉村景觀,吸引了外部的目光,使鄉村不僅成為城裡人休閒的居所,更通過鄉村藝術項目的共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資本進駐,城鄉融合,共同完善鄉村社會治理。在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不僅有體現江南水鄉的田園韻味、青山綠水的鄉愁醇味,還有體現城鄉融合的現代之美。行走浙江,很難察覺出城鄉之間的邊界。鄉村作為歷史人文最深厚的地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寄託著中華兒女的濃厚鄉愁。藝術賦能的浙江百村實踐告訴我們,鄉村是傳統文化的寶庫,是實現「兩個結合」的重要陣地。

鄉村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三重堅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鄉村是傳統文化的寶庫,在後農業文明的框架下,賦能鄉村傳統文化,除了需要把握鄉村文化所具有的可持續性來認識鄉村文化,更需要關照的是「人」這一特定主體與群體,以及依憑其上的對文化的敬畏與堅守。

首先要實現「以農民為主體」的藝術賦能。在實踐中,藝術賦能鄉村文化容易流於表面,藝術並非是割裂的景觀,而是真正能夠為村民所喜、為村民所用。在實踐過程中,以農民為主體,挖掘鄉村文化特色,方能用藝術真正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的歷次文件中,多次出現「農民為主體」字眼,這才是黨和國家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意義,根植在農民生產、生活角角落落的文化,就要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要敬畏鄉村傳統文化的在地性。煙火氣十足的鄉村傳統文化如何能夠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建設鄉村的各級政府和每個參與者都要敬畏鄉村文化的在地性,引導提升,而不是改造。參與、融入、體驗就是對鄉村文化最大的傳承和振興,只有讓更多的城市人感受到鄉村傳統文化的魅力,鄉村才能真正成為人人嚮往的「遠方」。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賞得了藝術,記得住鄉愁,這些在千年來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正是鄉村的魅力所在。進一步在創新中拓展鄉村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突破資源的局限,對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播具有重大意義。

最後在於守正創新的堅守。「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藝術賦能鄉村傳統文化創新仍在路上。如今的中國鄉村正在打開創新空間,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最新潮的藝術活動形式正在走進鄉村。西安蔡家坡「美好鄉村計劃」,作為「關中忙罷藝術節」中的一部分,通過一系列鄉村文化新場所營建和一系列圍繞在地文化的駐村研究、展覽、出版公共教育等主題活動,村民共同構建蔡家坡「新鄉村文化」系統。村民一起認識與尋找蔡家坡的鄉村之美,鼓勵村民參與鄉村美學共建,在植根村民日常生活與生產的前提下,共同營建蔡家坡「鄉村美學新場所」。

「後農業文明」是圍繞著知識和創意形成的文化性生態農業文明,是在工業化和全球化進程中重構適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創意實踐。在這樣的過程中,藝術賦能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既是城鄉融合的關鍵步驟,也是最有效路徑。若問藝術賦能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究竟帶來了什麼,除了持續的生命力、文旅產業的激活、鄉村價值的重塑,更重要的在於,藉助有特色的藝術活動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走進鄉村:生物學、環境學方面的科學家、農藝師、智能化工程師、文化工作者、藝術家、設計師、文藝工作者與媒體人等。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共舞,帶給鄉村的不僅僅是濃厚的藝術氛圍與生態環境的改善,還有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和肉眼可見的基於新農業文明的社會體系的建構。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3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關注 | 以本土知識傳承,延續活態遺產的生命力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華燦爛文明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66754eaa33c02f78651da9c151b2e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