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高息存款「消失」!錢還能去哪?

2024-05-16     海報新聞

銀行高息存款「消失」!錢還能去哪?

郵儲銀行日前發布公告稱,自5月15日起,存量可自動轉存的個人通知存款產品將不再自動轉存,通知存款產品的到期日為最後一個轉存周期的到期日期,到期後不自動銷戶。

部分銀行大額存單停售、通知存款自動轉存功能取消、「手工補息」高息攬儲被叫停……傳統高息「攬儲利器」漸行漸遠。

伴隨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和貸款利率下行,不少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將再次迎來新一輪存款利率調降。為什麼高息存款會「消失」、存款利率持續下降?錢還可以投向哪裡?

Q

哪些高息存款逐漸淡出視野?

近日,通知存款、中長期大額存單、手工補息等一些高息存款產品或攬儲手段淡出視野。

郵儲銀行自5月15日起個人通知存款不再自動轉存;興業銀行個人智能通知存款產品將於5月15日起自動終止;長沙銀行將在5月上旬對智能通知存款產品終止自動滾存,包括單位智能通知存款、個人智能通知存款等;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近日停售中長期限大額存單。

Q

高息存款上演「消失術」,是何原因?

傳統高息攬儲工具逐漸退出,與銀行所面臨的凈息差壓力緊密相關。存貸利差是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之一。隨著利率水平的不斷下滑,存貸利差持續縮小,導致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受到挑戰。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的商業銀行凈息差已降至1.69%的歷史低位。A股上市銀行中,僅青島銀行一家截至2023年末的凈息差同比走闊,其餘41家上市銀行凈息差均收窄,降幅最大的達48個基點。

Q

傳統高息攬儲工具受約束,將帶來哪些影響?

目前智能存款等高息攬儲行為已迎來嚴格政策約束,市場普遍預期部分企業可能將原先對於銀行存款的配置轉向理財等非銀產品。開源證券研報顯示,預計短期將對存款規模形成小幅擾動,但中長期有利於切實降低銀行負債成本。

一般來說,存款與理財規模存在季節「蹺蹺板」效應。據多位業內人士預測,4月存款理財產品規模或將環比增長2萬億元以上,更多是存款降息和手工補息禁令的影響發酵。

Q

近年來,銀行存款掛牌利率調降情況如何?

通常是國有大行率先下調,股份行、中小銀行跟進,「梯次」輪動調整存款利率。2022年以來,商業銀行存款掛牌利率已經歷四次下調,其中定期存款利率下調的頻次和幅度都高於活期。

Q

會迎來新一輪存款利率調降嗎?

市場對降息降准存在一定預期,普遍預測存款利率有繼續下調的空間。

回顧2022年,四大行的四輪掛牌利率集中調整發生在6月、9月和12月。國信證券分析師王劍預測,為緩解凈息差下行壓力,預計2024年存款利率或出現多輪下調;申萬宏源研報顯示,維持三季度降准降息判斷不變,預計二季度國有大行存款利率進一步下降的機率在提高。

Q

對於普通人來說,當前銀行高息存款越來越少,未來,大家的錢可以去哪?

總體而言,應平衡風險和收益綜合開展資產配置。

某國有大行理財經理介紹,若風險偏好較低、傾向於穩健收益,推薦配置存款、銀保產品、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債券基金等產品。「我行目前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的利率是3.0%,建議長期持有。二級理財可能在某個階段會有凈值波動,但是長期來看利率還是可以的。」

若希望在風險一定前提下博取較高收益,該理財經理建議,配置指數基金等涉及權益市場的產品。

(中國證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5c1331a4f11adb90e750556767f96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