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25日電(記者張斌、李浩、梁愛平)地處黃土高原的陝北地區曾氣候惡劣、風沙瀰漫,當地老鄉總愛在頭上圍一條形似羊肚的雪白手巾,用來遮風防沙。「帕帕頭上戴」也因此成為陝西民諺里的「八大怪」之一。
但在「退耕還林第一縣」延安市吳起縣,68歲的南溝村村民李志清,早在10多年前就將羊肚子手巾摘掉了。
走進她家,院外種植的格桑花很是喜人,院內嶄新的幾孔窯洞窗明几淨。她愛乾淨,家裡用瓷磚鋪成的地面被她擦得又光又亮。
吳起縣南溝村村民李志清在家中講述近年來家鄉的生態變化。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一條消失的「羊肚子手巾」,見證著吳起縣的生態巨變。
吳起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據縣誌記載,20世紀90年代,當地水土流失嚴重,「下一場大雨脫一層皮,發一回山水滿溝泥」的景象很常見。
在李志清的記憶里,「三口」問題曾長期困擾吳起人:缺水的梁峁多是「和尚頭」,喂不飽煙燻火燎的「灶口」;春種一面坡,秋收一瓢糧,喂不飽倒山種地的「人口」;羊蹄一踩就倒,羊嘴一啃就光,喂不飽漫山遍野的「牲口」。
「以前上山種地,風一吹,滿眼滿嘴都是黃土,羊肚子手巾可有大用處,擦土擦汗離不得。」李志清說。
90年代末,吳起縣率先在全國開展退耕還林。當地老鄉還總結出「封、改、退、還、建」五字要領。所謂封,就是封山禁牧;改,就是改放牧為舍飼;退,就是將低產坡地全部退耕;還,就是將退耕地和荒山荒坡還林還草;建,就是建設高標準農田。
吳起縣山峁新貌。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持之以恆,一代接著一代干。在吳起縣退耕還林展覽館裡,一張動態的遙感植被覆蓋圖格外醒目:隨著時間推移,光禿禿的山峁逐漸從土黃變成淺綠,再慢慢變為深綠。
「十三五」以來,吳起縣完成營造林71.6萬畝,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21.3萬畝,林木綠化率達40.9%,林草覆蓋率從19.2%提高到72.9%。
「如今,滿山都是綠樹,再也不用過那土黃色的光景了,還要那羊肚子手巾幹啥嘛!」李志清說。
離李志清家大約500米遠,還有一大片碧綠的湖泊。靠著青山綠水,南溝村順勢做起了旅遊生意,還申報了3A級旅遊景區。「今年夏天,有8個大學生來我們這裡體驗生活,他們吃住都在我家,三天時間我就收入2500元。」李志清說。
滿目新綠的吳起縣南溝村。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逐綠生金,南溝村的日子愈發紅火。南溝村黨支部書記白濤說,在旅遊產業帶動下,南溝村全村戶年均增收3000多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80萬元。
綠水青山帶來的效益還在不斷顯現。依託退耕還林形成的碳庫資源優勢,近年來,吳起縣持續開展林業碳匯開發,布局實施百萬畝綠色生態屏障、百萬畝森林質量提升、百萬畝碳匯儲備林三個「百萬畝」項目。
不久前,吳起縣與國家林草局西北院、北京元碳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簽約林業碳匯交易,首期碳匯量39萬噸,交易額1455萬元。這是陝西省首個國際核證自願減排碳匯項目。
吳起縣林業局局長劉興旗說,從黃土坡到碳匯林,吳起縣的綠水青山之路還在闊步向前。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