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戰爆發,我國必須死守的10座城!竟然還包括一個三線城市?

2024-01-13     華俊竹

原標題:如果三戰爆發,我國必須死守的10座城!竟然還包括一個三線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和平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實現。雖然有小規模的軍事衝突出現,但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是嚮往和平。不過隨著當前國際局勢的發展,有人表示三戰或許不遠了。

雖然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當三戰真的爆發,我們的生活也會受到波及。你知道嗎,一旦戰爭真的出現,這10座城市是需要堅守的,其中還包括一個三線城市。

一、北京

作為中國的首都,同時還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地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以來,數百年的建設讓北京成為一座兼具古香古色的現代化大都市。

北京作為現代政治中心,還是中國政府核心機構的所在地,一旦發生戰爭必然是要拚死守衛的。屆時京畿地區的衛戍部隊都將會全力馳援,以此鞏固北京的城防。

而背靠燕山的北京,自古以來都被稱為易守難攻。按照常規的登陸戰來看,北京完全能夠抵禦住小規模襲擊。如若在戰爭中失去了北京,那麼無疑是擊中了心臟。

因此北京是要全力防守,以此確保重要部門的安全,保障相關命令能夠及時下達。並且在戰後,較為完善的政府部門,也能夠儘快地恢復戰後秩序。

二、天津

1858年英法聯軍在天津大沽口附近登陸,並與當時駐紮在此的清軍發生了衝突,最終大沽口炮台被攻陷。隨後在1900年,八國聯軍也從天津大沽口登陸,從而進犯北京。

從這就能看出來,天津作為京畿防禦圈,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守住了天津,也就是守住進犯北京的一條要道。尤其是天津作為港口城市的優勢,保住天津則能進可攻、退可守。

天津還起到了連接北京和華北地區的作用。通過天津的港口,可以讓華北與東北對接。簡單來說天津就是糧食和工業的要道,作為戰略資源重地必須被守住。

三、瀋陽

瀋陽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也是中國裝備製造的主要城市。在解放戰爭時期,瀋陽也為全國提供了大量的裝備支持。如今它依然是中國工業重地,同時也是北部戰區的駐地。

作為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瀋陽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依靠著重工業和裝備製造,瀋陽也能在戰時保障裝備供應問題。

按照現代戰爭的打法,三戰出現必然不會是一場短暫的戰爭。屆時各國之間最終會走上消耗戰這條路。守住瀋陽也是保住了中國工業的基礎,更是保障戰爭能夠走到最後。

四、上海

上海作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同時也是全球一線城市,在經濟、金融和貿易領域有著絕對影響力。這也會讓上海在戰爭時成為主要目標,敵國想要打入中國必然會先攻上海。

曾經的封建階級統治時期,清政府就被迫將上海割為租界,這也證明了上海在侵略者眼中的重要性。而戰爭一旦開始,上海作為金融城市其價值非同一般。

戰爭不僅是考驗各國的軍事力量,同時也是一場經濟戰。屆時,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儲備,也會成為敵國的進攻目標。守住上海不僅是守住了通過內地的大門,更是守住了金融命脈。

五、鄭州

鄭州已經建設成了「米」字形鐵路。作為全國的中轉站,鄭州屆時將會成為一座交通城市。戰爭時期鐵路運輸將會成為主要的運輸力量,鄭州的作用也極其明顯。

另一方面,河南作為全國糧食大省,鄭州的鐵路更是貫穿全省主要糧食產區。這也能夠給戰時糧食供應提供便利,守鄭州也就是守住了中國人的飯碗,保障了糧食供應。

並且鄭州位於中原地區,也能夠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不僅能夠為沿海地區提供保障,還能夠連接西北地區的資源。在戰略意義上, 鄭州的價值非常高,這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所體現。

1944年,日軍在進攻華北之後就占領鄭州,並在此鞏固了城防。因此在解放戰爭時期,鄭州也被定義為重要城市。當時聶榮臻部就在鄭州至許昌駐防。

六、蘭州

蘭州的重要性,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都體現出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也使得蘭州成為一座紅色城市。當時的游擊隊採用邊打邊走的戰略,保住了日軍一次次進攻。

依靠著蘭州地理位置的優勢,也與陝西形成了夾擊。並且蘭州也是華中和西北地區的重要交通城市。守住蘭州能夠加深對整個西北地區的掌控。

如今的隴海鐵路,依然是貫穿中國東西的重要鐵路。如若失去了蘭州,等於說是將中國西北地區拱手讓人。三戰爆發的主要任務,也是將蘭州納入保護之中。

七、廈門

如果從空中來看,福建仿佛是一道壁壘一般,豎立在中國的東南部。自古以來福建都是軍事重地,如今更是有兩個軍駐紮在此。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福建擁有著天然的屏障。

位於福建東南方的廈門,更是被稱之為八閩門戶。地形多以丘陵、台地為主,這也讓廈門可以傲視於此。早在十六世紀,廈門就抵抗過多次西班牙海盜的侵襲,可見其防禦之堅實。

如今的廈門,不僅是中國東南沿海的盾牌,同時也是深入台灣海峽的一支長矛。依靠著矛盾結合,廈門做到了攻守兼備。如此有利的地理位置,自然是不能夠拱手讓人的。

最關鍵的是廈門作為港口城市,西北地區距離內地較近,可以在戰時獲得支援,而灘岸則可以讓援軍迅速登陸。便利的交通,也讓廈門整個半島增添了優勢。

八、武漢

有著「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不僅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更是一座擁有綜合交通的樞紐城市。與此同時它還是中國解放軍保障部隊的駐地,可見其位置的重要性。

漢江自西向東貫穿武漢,也為武漢提供了水上運輸渠道。從武漢出發的貨輪,一日就可抵達長江入海口。在軍事上這條航線也同樣有著不言而喻的價值。

清朝末年,武漢開埠也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展。因此武漢在政治、軍事和歷史文化上,都有很深的意義。在現代的戰爭中,武漢還能依靠著長江天險能夠阻止進犯者南進。

同樣關鍵的問題是,武漢的道路優勢十分明顯。和鄭州相同,武漢也為連接南北提供了便利,失去武漢就意味著半壁江山淪陷。為此在武漢設下重防,也是戰時必需的部署。

九、重慶

重慶在軍事上的優勢,其實在解放戰爭時期就體現出來。南京淪陷之後,當時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就將首都遷到了重慶。之所以會如此選擇,也是因為重慶自身的優勢。

首先就是背靠四川這塊富饒的土地,有著「天府之國」稱號的四川能夠為重慶提供源源不斷的物產資源。並且重慶遠離中原和沿海,距離前線較遠,戰略縱深也是一大優勢。

重慶的易守難攻也是另一個優勢。李白在《蜀道難》中就說過「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坐落於四川盆地的重慶,關隘也成了成了自身的天然屏障。

最後就是重慶毫無爭議的優勢,那就是防空。重慶的另一個別稱叫做「霧都」,一年中有超過三個月的時間都是大霧瀰漫。這對於空襲來說有很大的影響,這也讓重慶能夠避免空中打擊。

十、徐州

估計誰也沒有想到,十個必須失守的城市中,最後居然是一個三線城市——徐州。實際上自古以來徐州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也和它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聯繫。

位於中國東部的徐州,黃哥也流經於此,為徐州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便利。同時徐州又是華北和江南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上甚至要比北京都高。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秦朝就有白起前往徐州攻楚,三國時期徐州一度成為群雄稱霸的城池。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它又成為為重要戰場。

如今的徐州,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指標都位居全國前列,這也意味著能夠給國家帶來很多的戰爭支持。一旦開戰徐州的地位就會凸顯出來,守徐州也是守住了江南。

結語

以上十座城市,就是三戰爆發之後,我們無論如何也要死守。這些城市,除了是重要的戰略地區外,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著較高的地位。

不過我們更希望的是戰爭永遠不要出現,來之不易的和平也能夠促進人類的發展。但同時我們也要保持警惕,確保和平的同時擊退一切來犯之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fa21b8ebd66044f0a31a84ed9174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