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一個孩子,親戚家三個孩子,壓歲錢咋給更討喜?提前收藏起來
春節最令人期待的傳統節目,莫過於「發壓歲錢」。
它最初的用意本來有著「鎮惡驅邪」的寓意,護佑小孩免受鬼祟的侵害。現如今,它變成了一個「吉祥物」,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希望小孩能在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一到過年,凡是親戚家有孩子的,我們作為大人多少都要意思一下。
不過在發紅包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尷尬的情況出現,例如自家一個孩子,親戚家卻有三個,紅包究竟怎麼給才合適,畢竟給多了自己吃虧,給少了對方也不開心。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好友發問:自家一個娃,親戚家三個娃,壓歲錢怎麼給?
朋友露露就遇上了這個難題,她和丈夫結婚五年,有一個兒子。可丈夫那邊的親戚大多有兩個或者三個小孩,每次拜年發紅包都令她異常頭疼。
尤其是遇上一個難纏的小嬸嬸,家裡有三個小孩,每一年準備的壓歲錢都生怕她不滿意。
還記得頭一年,嬸嬸給露露的兒子包了200元的紅包,她回了300塊的禮,嬸嬸便陰陽怪氣,覺得露露小氣,她按照200元/人的標準來包的,結果分到自家孩子上,一個孩子只能分到100元。
露露心裡有些生氣,可顧及著長輩的面子,不敢反駁,只能委婉地「哭窮」,講述在大城市養孩子的壓力。
可嬸嬸卻不依不饒,覺得她既然在大城市生活,賺的肯定比她們多,並且催著露露去生二胎或者三胎,這樣能拿到更多的紅包,免得她發紅包時覺得吃虧。
為了躲避小嬸嬸的閒言碎語,第二年的時候,露露一口氣包了600給她們一家。小嬸嬸心裡自然是高興,可露露卻覺得心疼和委屈。
今年春節,露露忍不住向周圍的朋友們詢問,面對這種情況,究竟應該怎麼給才更討喜?
過來人支招
雙方孩子數量不對等的情況下,如果大人既想保住面子,又不想太傷錢財,成為「大怨種」,最有效的一點就是學會主動出擊+真誠回應。
例如,在別人發紅包之前,先把紅包送過去,這樣手裡就掌握了「主動權」。為了避免雙方的負擔過大,發壓歲錢的額度不用太大,畢竟這只是一份心意,並非用來攀比的工具。
另外,也要注意親疏問題和對方的性格,如果是比較親的家人,紅包可以適當多一點,不過儘量控制在自己的經濟承受範圍以內。
還有一點就是真誠地應對。可以直接跟對方商量一個合適的金額,例如一個家庭都發200或者600,讓孩子的父母自己去分,這樣大家都不吃虧。
如果對方家是三個小孩,儘量讓單個紅包能夠等額,例如發300或者600元,這樣讓能每個孩子的紅包數額都是平等的,避免引發家庭矛盾,惹得孩子們心裡不痛快。
PS:若對方的個性是比較在意錢的,你們平日裡關係又比較親近,在經濟範圍以內,可以多給別人100~300元,有時候不必過於計較,這樣一家人會過得更加和諧,對方或許心裡也更加舒坦。
延伸閱讀:變味的「紅包」,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如今不少地區發紅包,都成了父母的「面子工程」,彼此之間給的越來越多,以前一二十塊錢就可以很滿足的壓歲錢,到現在一千塊可能還滿足不了。
有人認為,紅包數額的提升代表著大家的經濟實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是好事一樁,何況現在人們的消費水平普遍也在增強,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可也有不少人覺得如今的壓歲錢已經「變味」,大家為了炫耀或者攀比,給的越來越多,這筆「人情往來」就像一座大山,壓的人喘不上氣來,這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專家認為,父母攀比的言行會「帶歪」孩子,導致小孩日後也養成了錯誤的消費觀和價值觀,變成了「消費主義」,影響日後的學習和生活。
而且父母攀比的心態,會讓孩子們不自覺地形成了跟別人家庭比較的想法,她們經常關注誰的家庭更加富裕,內心容易失衡,變得好勝心強、嫉妒心重,生活的幸福感可能就會降低。
綜上所述,「變味」的紅包,無論對父母本身還是對小孩,都是很大的負擔。父母沒必要為了這些表面的東西而煩惱,在送紅包的時候儘量控制在自己的經濟範圍以內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