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要問家長帶孩子最怕什麼?大部分家長會回答「生病」。要問帶小月齡寶寶的家長最怕什麼?大部分家長會回答「哭鬧」!不會表達的小寶寶,「哭」成為他們唯一的語言方式,然而家長的「嬰語」又不及格,孩子哭鬧時,家長總是顯得那麼手足無措!
很多帶過寶寶的家長反應,寶寶有時明明困意正濃,但是卻不能自主入睡,總是要在睡前哭鬧一番。因此家長要耐心地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才能解決問題!
引起寶寶睡前哭鬧的原因:
1)寶寶睡前是否吃飽
6個月前的小寶寶,在醒來的時候如果媽媽沒給吃飽,由於飢餓睡不著難受,那這個時候肯定要哭鬧。
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動作及狀態:寶寶的小腦瓜會來迴轉動同時嘴巴伴有吮吸動作,轉動幾次便會大聲哭鬧,家長要注意,這種情況說明寶寶現在是既餓又困。
2)寶寶體內是否缺乏維生素D
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寶寶身體鈣的吸收離不開維生素D,如果寶寶缺鈣就容易出現睡前哭鬧、夜半驚醒、煩躁不安等等。
3)寶寶身體不舒服
如果寶寶生病了,身體不舒服,又不會表達,只能用哭鬧來表示。
4)睡眠環境差
如果寶寶在有困意準備睡覺的時候,家裡太吵鬧、室內光線刺激、室內溫度不和適宜等等。
5)寶寶有睡眠「陋習」
與其說是睡眠陋習不如說是睡眠「依賴」。也就是說寶寶會在睡覺的時候依賴「什麼」,根據寶寶喜好的不同,大部分寶寶會依賴媽媽的懷抱,也有一些寶寶會依賴熟悉的聲音,寶寶如果在睡前沒有屬於自己的「依賴」便會哭鬧。
睡前長時間哭鬧不利於發育,月齡越小的寶寶哭鬧越應該重視
影響寶寶的身體發育。你小時候是不是聽過這樣一句話 「哭完別睡覺啊!」,是不是勾起了你童年的回憶。其實現在也是一樣,不建議孩子哭鬧之後立即哄睡,因為寶寶哭著睡著,會持續抽打很長時間,延長了進入深度睡眠的時間。
如果寶寶長時間的淺睡眠,會使大腦無法進行真正的休息,影響生長激素分泌,最終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
除此之外,睡前哭鬧還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安全感是後天培養的,嬰兒時期就應經開始全感積累。根據相關研究發現:三歲之前的寶寶的安全感來自於撫養人,以爸爸媽媽為代表的撫養人,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才能讓孩子有更多的勇氣探索新世界。
如何改正寶寶哭著睡覺的習慣,養成自主睡眠?
每個寶寶的身體狀況不同,睡眠情況也會不同。有的寶寶自身就能完成自主入睡,有的寶寶恰恰相反,就需要家長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干預。
- 家長要會抓寶寶的睡眠信號:當寶寶有困意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兩種狀態,第一種是相對平時比較安靜,另外一種是相對平時比較煩躁。大部分的寶寶會發出睡眠信號,比如揉眼睛、打哈氣、煩躁哭鬧、發獃等等。這個時候家長就要了解到孩子是睏了。
- 幫助寶寶調整睡眠節奏:每個寶寶的睡眠節奏都是不同的,家長要學會用最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戒掉壞睡眠習慣,建立良好的睡眠程序。過程可能有一點兒麻煩,但是一旦成功,寶寶不但不哭鬧,還能形成屬於自己的睡眠生物鐘。
- 幫助寶寶提高自主入睡的能力:該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家長的耐心和付出的,有的孩子自身自主睡眠能力不足,哪怕擁有了良好的睡眠節奏,也很難獨立自主入睡,這就需要父母的陪伴。
護芽媽媽想說:
寶寶哭鬧很正常,家長讀懂哭鬧代表的含義才重要。育兒路上有「喜怒哀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