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的鐵三玩家來說,特別是對游泳項目不擅長的朋友們,為了該項目總是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但當賽事經驗豐富之後,又覺得游泳訓練能帶來的成績進步CP太低,逐漸變成能混過去就好,每次聽到身邊的鐵友們這樣描述,總給人一種從情竇初開的初戀到老夫老妻的錯覺。
在常規鐵三玩家游泳的訓練當中,最常聽到的一般就是「我今天游1500m花了多少分種」或是「今天我遊了3800m」,大家總是會以比賽距離當作訓練目標,直接做對應距離的訓練。
但無論是游泳、騎車或跑步,我們都知道「只做」比賽距離的訓練,對於表現的成長幫助是有限的,這次的專欄就要分享針對「鐵人三項– 游泳」的各種主要訓練內容,了解這些主流訓練課表目的及效果。未來的游泳訓練,不要再一下水就直接訓練游比賽距離啦~
游泳訓練通常會包含「熱身」、「主項」和「放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會有不同的變化,例如熱身是以慢游開始,接著踢腿、技術動作、漸速等等,慢慢讓身體適應、以準備面對之後的主項訓練。
而主項訓練方面,有不少選手會有2~3種內容組成,課表洋洋洒洒,若完全用文字寫出來,可能需要不小的一塊面積,因此課表的表現方式都會以縮寫的方式呈現,以下是一些游泳時的代號或是時間表現方式。
(上述的代號為較常見的項目,每個教練的寫法也可能略有不同, 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我們的課表不會這麼複雜啦~)
非常特別的是在游泳訓練時,多數以「單組完成總時間」作為標示,例如「IM 100 *10 @ 1′45″ 」代表了十趟100m混合式,每趟包含休息要在1分45秒內完成,也就是若你完成第一趟是1分38秒,還有7秒的休息時間可以緩和,1分45秒一到,就要進行下一趟。——我們通常也會說成145包干。
這種寫法相對就比較常規,也是訓練中能看到比較多的呈現方式。如:8*50M--1′00″ 就是8個50米的一分鐘包干。
(利用Garmin室內游泳模式,更快掌握單組時間及休息時間的關係)
以這樣的方式去標示訓練/休息時間,主要是因為游泳不像單車、跑步,進行過程中還可以一邊確認時間,游泳的過程中沒辦法停下來去確認每個50、100m的分段時間。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各種課表吧!
有氧耐力對於三項鐵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畢竟一場三項鐵人賽無論總距離長短、奧運距離或226,都屬於有氧耐力運動,好的有氧底子也才有速度再向上提升的空間!
1. 有氧短間歇
目的:有氧耐力、配速能力
比起一下水就沖一趟長距離的訓練,短距離、短休息、多趟數的方式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有氧訓練效果,同時也因為多趟數的關係,可以讓操作者更快速掌握適合的配速,加上每一趟都有短暫的休息時間,可以重新調整節奏,對初學來說會更適合!
而在這樣的訓練當中,前面的趟數可能會略顯輕鬆,甚至有「休息時間會不會太長」的錯覺,然而這樣的課表有如慢火煮青蛙,如果前面趟數的配速過快,很可能導致後段游不完。剛操作這樣的課表時,休息秒數可從較長的上限開始,摸索自己的能力與配速逐步下調整。
2. 長距離訓練
目的:有氧打底、穩定速度、動作檢視
開頭所說的「我今天游1500m花了xx分」或是「今天我遊了一趟3800m」,並不是沒有其訓練效果。這類時間較長的同一連續性訓練內容屬於長距離訓練,在所有訓練課表當中,相對來說強度較低,目的在於有氧能力的累積,也可以在過程中檢視個人動作,通常會放在距離目標賽事比較遠的基礎期。
這樣的主項目加上前後熱身、放鬆時間,就是一次完整的訓練,若覺得略顯單調,可以改變換氣的節奏,去刺激肺容量和心肺,以「3下劃手換一次氣/5下劃手換一次氣/7下劃手換一次氣(7下結束後再回到3下劃手)」的方式進行,若心肺能力還欠佳或是無法雙邊換氣,也可以用「3/5/3/5…」或是「2/4/2/4…」的節奏進行。
3. 有氧長間歇
目的:有氧耐力、肌耐力
和「有氧短間歇」課表設計邏輯類似,訓練目的也同樣著重在有氧耐力上,隨著配速能力的提升,可以把距離逐漸拉長,但「長距離訓練」強度略低,「有氧長間歇」大概就介於兩者之間,進行這樣的訓練時,除了穩定配速之外,更能有效提升肌耐力,因為當每趟休息時間固定後,操作者必須在逐漸下滑的體能當中,再出多一點的力量去維持配速。
有氧長間歇可以從200m、400m,甚至專項選手會做到800m,要根據自己的配速能力及肌耐力能不能負荷來看,另外可以由劃板的輔助去增加阻力、強度上的難度,進一步的刺激心肺及肌耐力。
只做有氧耐力面向的訓練,表現成長到一定水平之後就會遇到瓶頸,畢竟同樣的速度即便花再多的時間去訓練,也只能讓維持的「距離拉長」,而不會讓「速度變快」,想提升速度,終究是得靠速度訓練來提升!
1.短衝刺間歇
目的:速度刺激、爆發力
衝刺短間歇有較長的休息時間,讓操作者有充分時間恢復,也因次每趟都要全力以赴。
短衝刺對於速度刺激有非常大的幫助,建議初次接觸以25m開始(很多健身房就是25m池,操作起來也比較方便),確保以「真正的全力衝刺執行」,同時儘量減少換氣次數,以25m來說,應該是要可以再不換氣的狀態完成單趟。而除了上述表列的25/50m,能力允許的話,也可以做100m的衝刺,會是很高強度的刺激。
雖然鐵三在整個賽事過程當中不會有這樣的節奏,但適時加入這樣的訓練內容,或是在熱身後加入3~5趟的衝刺短間歇,是有助整體泳速的進步!建議將這樣的衝刺訓練安排在休息周的游泳訓練,一來總量低不會累積太多的疲勞及心理壓力,二來可以在休息周較短的訓練時數中做出有效率的內容!
2.速耐力訓練
目的:速度刺激、速度感知
鐵三選手不宜太頻繁安排的衝刺訓練,不過除了短間歇訓練,「速耐力訓練」也是對泳速提升很有幫助的訓練內容,原理類似跑步的法克雷特(Fartlek)速度遊戲,以變速的方式達到刺激,在兩種速度之間不休息的狀況下,同時刺激速度及耐力。
這項訓練對於實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一來刺激速度,二來由於在賽事中可能受到其他選手的刺激、干擾,亦或者是緊張帶來的腎上腺素激增,開賽不小心超過預期配速,速耐力的訓練同時有助於速度的調節及認知,幫助你在賽事中調整回該有的節奏,因此速耐力訓練非常適合安排在接近賽事的調整階段。
游泳的訓練對比騎車、跑步來說,由於可以輔助監控強度的科技較少,相對來說更依賴教練經驗、提供組休秒數和建議完成目標秒數,若在自己給自己做課表的時候,可以先以上限的休息時間開始設置,隨著操作經驗及完成度提高再慢慢縮短休息秒數,一來有較高的完成率,二來也能循序漸進的掌握個人能力,找到自己在比賽時適合的速度和耐力的平衡。
(利用Garmin Connect將規劃好的課表上傳到手錶中,避免游著游著忘記課表內容的窘境。)
另外,要多關注你的swolf,也就是你的划水效率。練好了的話,可以幫助你節省很多體力。有一些游友會有劃很多下也不如別人劃一下的前進力,游泳是個技術活,不完全依靠蠻力的,怎麼樣游,才能讓效益最大化,是鐵人們應該多考慮的,畢竟後面還有2個項目,真的需要我們做好體能的節約與分配。
*註:swolf是個合成詞,Swolf = Swim + Golf。Swolf是衡量游泳效率的一個指標。它考慮了游泳的速度和划水次數。游得越快,划水次數越少,表明游泳效率越高,swolf值就越低。目前我們的專業鐵三表如:forerunner 945/955都是支持監測該數據的。
希望通過這次提供的游泳課表,以及針對有氧和速度訓練主項目的變化,讓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模式和方法,歡迎在評論區交流游泳訓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