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求上進!利用同學間的互相比較,能改變「鴕鳥心態」嗎

2020-12-10     父母堂

原標題:孩子學習不求上進!利用同學間的互相比較,能改變「鴕鳥心態」嗎

我在最近的一次直播講座中收到了一位小學班主任的留言提問

現在的社會確實是充滿了競爭,我們當然要讓孩子做好準備,但身邊有些父母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屏蔽一些"比較"的影響,這樣的孩子會成為"鴕鳥"嗎?

我之所以選擇這個問題來討論,是因為它來自一位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而且還是班主任,他/她的一部分觀點正反映出目前教育領域存在的現狀和問題。從老師的提問中我接受到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如果家長不對孩子們的成績作比較,就不能鞭策自家的孩子進步,於是會導致孩子變成「鴕鳥」,不思進取。

孩子產生「鴕鳥心態」,

根源在哪裡?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鴕鳥心態」,也稱鴕鳥綜合徵(Ostrich Syndrome),是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Weiner最早提出的。

「鴕鳥心態」描繪的場景是當鴕鳥遭遇危險時,會把頭埋入沙坑,讓自己非但看不到危險而且還覺得安全得很。

把這個理論用到人類身上,就是在說自己不希望看到、或者不想面對的事,就會迴避或者放棄。反正我看不見,那就當無事發生,自得其樂吧。

那什麼樣的人更容易產生「鴕鳥心態」,更容易迴避或放棄呢?

我給大家看下面這張圖,這是創立逆商理論的Stoltz博士在他的著作《逆商》中的一個插圖,圖上的紅字是我大兒子的讀書筆記,他這樣寫到:很好的圖示,要記住這張圖。

Stoltz博士藉由一個真實的登山遇難事件,將面對逆境的人比喻成登山的人,他們被分為三類人:

第一類:放棄者

他們見難而退,隨遇而安,遇到困難習慣性放棄。這類人在普通人群中占比為10%-15%,只要擁有了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等生存資料後,他們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第二類:紮營者

他們努力過,但容易在攀登的途中滯留停頓,只要獲得了一定的物質安全感後,努力的積極性就會鬆懈下來。這類人占比在75%-80%,最容易選擇停留在舒適區里觀望。

第三類:攀登者

即使遇到困難仍拼盡全力探索,永不停止。這類人占比在10%,最看重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對理想境界的奮進。

再來打個比方:我們今天這裡有10個人在建房子,按逆商的攀登理論,我們中起碼有一到兩個人會說,這太難了,我不想做,便直接放棄了;同時,一定還會有一個人說困難再大,我也要做下去,想辦法把房子建起來;而其中的7~8個人會說,不錯啊,建得差不多了,就這樣吧,幹嗎要那麼努力做到最好呢?

Stoltz博士用這張攀登的圖來告訴我們一個概念,就是人和人真的有區別,有些人更傾向於放棄,有些人卻堅守到底,而大部人則比較願意走走停停,在自己發現的舒適區里呆著。

而那一個堅守到底的人,不會左顧右盼,不會比較著看別人怎麼做,自己才怎麼做;相反,他一定是被自己內心的一個信念推動著向上攀登的人。

在我看來,「比較」孩子之間的成績不會讓本來就具有鴕鳥心態的孩子變得更勇敢;相反,還會讓原本對成績沒有自信的孩子變得更膽怯,更想迴避學習,更想逃避不利於自己的現實,畢竟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完善,遇到自己暫時無法改變或不知道如何改變的現實時,就會選擇做「鴕鳥」。

因此,我認為孩子如果有「鴕鳥行為」,不是因為缺乏「比較」而產生的,而更可能是因為太多「比較」形成的壓力下,孩子對父母慣用的負面言語、激烈行為和無法自拔的現實的逃避,讓孩子覺得毫無自信心。

不作橫向"比較",

孩子就不知道自己落後了嗎?

我們的家庭和老師都會聯合起來對孩子的學業成績作比較,一方面是為了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鞭策孩子後來居上,趕超他人。而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排名次是最好的「比較」模式,它看起來公平透明,但其實對孩子稚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種極大的損害。

要解決「鴕鳥行為」,就要從根源上解決孩子對學習缺乏自信、缺乏自我掌控感的問題。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我們應該學會一種大度的教育,有時候孩子學習上失敗了,已經特別沮喪了,我們就不應該再打擊他的自尊。應該要勇於找到孩子其他的閃光點,去肯定他,鼓勵他。

具體怎麼做呢?我依然要拿出心理學家馬努·卡普爾教授的「有效失敗「模型圖來做一點解釋:

有效失敗是一個思維模式,我在《學習的格局》第一章《差生陷阱》中介紹過它的四象限原理,我再來舉個例子吧:

我的小兒子今年從原來的雙語學校,考入了現在的公立學校。公立的學校對中文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要學習大量的古文,而孩子在雙語學校里古文學得不多,可是英文是他的強項。

就在剛過去的期中考試後,他頗為驕傲地對我說,媽媽,我的英文考了118分。原來,他不僅得了滿分100分,還拿了18分的加分項,因為有一些難的題目他都做出來了。但在我看來這雖然是成功,卻屬於「無效成功「,因為他英文水平本來就已超過現在學校所教的能力範圍,他真實的學習進步不大。

然而,當他告訴我語文考了60分時,我非常激動,為他豎起了大拇指。因為試卷中有古文題目,還要用中文寫作,原以為他只能考30分或40分,但他居然考到了60分。這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是一次雖敗猶榮的進步,所以是「有效失敗」。

「有效失敗」的思維模式能引導孩子理性地看待失敗,即使做孩子間的比較,也是在保護孩子對未來的自信基礎上做正向的比較,為孩子分析出失敗或者錯誤中的有利之處。

就在我的直播過程中,接到了一位媽媽的留言,她說:

女兒5年級,成績在班上前五,只要考試,無論成績好壞她都會哭。因為考得好,她會擔心下一次考不好;考得不好,她便感到失落萬分。

這個孩子自信很低,對學習已經完全失去應有的掌控感,所以即使成績保持在前五,也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愉悅感。相反,她已被排名和比較綁架了,學習的真正意義完全丟失在對成績的恐懼心理中。

今天,我還和小兒子聊了一會兒天。我問他,家長「比較」同學之間的成績,對孩子的學習有推動作用嗎?

他告訴我:「其實你們不比較,我們孩子的內心自有比較。我知道自己的學習程度在哪兒,我的動力來自我的內心。任何來自家長的壓力對孩子都是負面的,這樣的壓力越少對孩子則越好。」

小兒子說的這番話,指出了一個痛點,就是孩子內心的學習動力,缺了這股動力,即使今天是100分學霸,也會成為明天的鴕鳥。這就像跑馬拉松,勝者不是跑得最快的那個人,而是用信念和韌性堅持到最後的那個人。

不比較

怎麼驅動孩子學習?

互相「比較」、爭奪"第一"只是一個淺層次的外部驅動力,信念和韌性的鍛鍊必須來自孩子內心對興趣的一份執著,對一個目標的追求,最後把興趣變成熱愛,把目標上升為使命感。

使命感對我們成人來說好像很寬泛,不現實。但其實,一個青春年少的孩子最需要比現實更大的使命感來驅動他們去做一番「大事」。否則,他們就會變得毫無生氣,就像他們的父母親一樣地思考問題,當學習這件事變得只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時,孩子的動力會變得越來越小,因為既不好玩又不動聽,而且沒有任何理想色彩。

我的做法是:先瞄準孩子要做的一件事,然後想辦法把這件事的意義感升華一點,讓孩子感到自己完成這件事的成就感將會很大,這樣他的內心就會升騰出一股強大的使命感了。

我大兒子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說,他找不出自己有任何特長,不知道自己在校園裡要做些什麼。我跟他分析說,你的人緣不錯,喜歡交朋友,而且你的領導力也很好。你要不要進一步加強你的領導力,並圍繞著交友的興趣打造你的目標。

他說可以啊,那同學們怎麼讓我做領導啊?我說有兩件事可以做,第一,你學習很好,老師指派你成為課代表;第二,你人緣好,你可以讓大家給你投票做領導。他馬上說我不要做第一個,我要做第二個,讓大家選我。

他問,那怎麼能夠讓別人選我呢?我說你就找一件有趣的事去做,而且這件事能夠為大家服務,做好了,大家自會選你。結果他還真做成了一件「大事」。

他發現學校里的伙食比較單調,就發動小伙們一起做了次伙食調研,並把幾百張調研的問卷匯總成表格,做了詳細的分析報告,還附上一份午餐菜單建議。就這樣,他的領導力和使命感顯現出來了,不僅為學校的伙食帶來重大的改變,也為以後的同學造福許多。

最後,大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獲得了學校最大的一個獎,叫「學生領袖獎」,以此獎勵他對學校做出的特別貢獻,以及在同學中的重大影響力。

由此可見,當我們把精力放在「比較」上,就會不可避免地為孩子製造恐懼感和無力感。

但如果把關注點放在為孩子營造內心的驅動力和行動上的成就感時,這種正向的、積極的影響力就會產生驅動作用,促進孩子的內心生長出自信和韌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xihS3YBX2TYn2u-SM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