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凌晨,傑迷打榜已經告一段落,「夕陽紅粉絲團」也就地解散,各自回歸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了。
然而,在熱度已褪的今天,筆者作為一個周杰倫18年的老歌迷,作為一個熱愛音樂,時刻關注華語樂壇的聽眾來說,我覺得可以靜下心來總結一下這次的打榜的前因後果,以及對於如今被很多人認為「畸形」的演藝圈造成的影響了。
起因
整件事情的起因是本周二7月16日豆瓣上的一個帖子:周杰倫微博數據那麼差,為什麼演唱會門票還難買啊?
這則帖子雖然被很多人認為是無知,但是語氣還算中肯,可以說代表了一小部分目前的低齡粉絲群體的真實想法,但是這並不是能引起這麼大一個事件的理由。
其實網上關於周杰倫的討論與質疑一直都有,也有很多可以說是黑周杰倫的帖子發出來,但是都沒有激起什麼水花,為什麼偏偏這個帖子就引發了這次的傑迷大規模打榜事件呢?
這個帖子的特別之處,首先,在於它的發布時間。
7月16日,許多的路人粉,甚至周杰倫的新歌迷都不知道7月16日這個日期代表著什麼。
今年的7月16日,是第17個周杰倫日,這則帖子就在這一天好巧不巧的發了出來。在「周杰倫是80後90後的青春」這句話被喊爛了的今天,周杰倫日,就是傑迷們集體回憶青春的日子,那麼青春最值得回憶的是什麼?不就是那種不服輸,不放棄,不妥協,不低頭的激情嗎?
於是,這個適時的帖子在發布之後,不知是被人有心或者是無意的搬運到了受眾更廣的微博,勢必在正處於回憶激情青春的高亢時期的傑迷中引起軒然大波。
其次,以往對於周杰倫的討論和質疑,都是相比於同期的林俊傑,陶喆,王力宏等人,還有少數是相比於更老一輩的羅大佑,李宗盛,而這個帖子對於周杰倫的質疑,則是相比於現在被人們詬病更多的「流量」。
近些年來,關於一些流量明星數據造假,天價片酬,商演假唱,海外刷榜等等一系列的新聞屢見不鮮,但是敢於拿流量明星與周王林陶這些老一輩實力頂尖的歌手相比的粉絲還是少之又少,但是這個帖子則直接用看待「流量明星」的眼光直指老一輩實力歌手中的佼佼者周杰倫。
不光是傑迷,很多的實力歌手的歌迷,或者說真正喜愛華語音樂的聽眾,都對如今「流量明星」霸占螢屏卻幾乎無法帶來好的作品深惡痛絕。
所以與其說這次屠榜是傑迷為了證明該偶像依然能打,倒不如說是「天下苦流量久矣」的一次輿論瘋狂反撲。
經過
在這樣的前提下,這件事在微博上瘋狂發酵,「周杰倫需要做數據嗎?」也被推上熱搜。
就像JayCn微博說的這樣,傑迷們不願意做數據,畢竟周杰倫連微博都沒開,但是傑迷更不怕做數據,因為周杰倫作為全國國民度最高的男歌手,歌迷群體有多龐大真的不是如今的「流量明星」可以比的。
於是,一場看似荒誕卻實實在在發生的傑迷打榜開始了。
各種奇葩的打榜方式,花樣百出,卻從周三開始正經的把流量做了上去,直到周六上午,周杰倫的超話排行榜到了第二位,面前,是遙遙領先的蔡徐坤。
本來只想玩玩的傑迷們這時也是騎虎難下,繼續的話前面還差很多,放棄的話又不捨得。於是,前面埋下的種子在這個時候生根發芽,他們青春時候的那種不服輸的激情讓他們繼續了下去。加上之前微博CEO的下場幫助周杰倫打榜,於是這場「戰爭」勢必要戰鬥到最後一刻了。
從影響力2000萬左右開始的拉鋸戰,終於在21日凌晨,影響力達到5000多萬時周杰倫超話超越蔡徐坤超話到達了第一位,而蔡徐坤粉絲們面對持續了54周的超話第一被超越的事實,瘋狂拋分守榜的行為,加上持續幾天熱度的發酵,則是引發了全網的爆發。
從22日早晨開始,周杰倫的圈內好友蕭敬騰、林俊傑、郎朗等人,明星李現、陳赫、蔣欣等人,人民法院、人民網、CCTV6等官微,紛紛下場為周杰倫打榜。加上英雄聯盟、天貓、聯想等為周杰倫號召,周杰倫超話的影響力一天之內幾乎翻了一倍。從5000多萬躍升至1.1億。
結果
整個事件的結果,在7月21日23:59,周杰倫超話以史無前例的1.1億登頂周榜。
而此時,人民日報官微作為政府媒體,則及時的站出來定調收尾,「結案陳詞」。一如既往的有水平,卻又不失公信。
「夕陽紅」打榜團前赴後繼,送周杰倫上了微博超話榜首。中老年歌迷用一次行為藝術解構了數據與熱度:流量不等於流行,榜單在網上更在心上,音樂品格終究由時間檢驗。過去的經典會過去,未來的流行還會來,老歌迷有自己的倔強,也希望:今天的中國音樂,有足夠精彩供明日迴響。
影響
很久以來,「流量歌手」一直是許多人眼中影響華語歌壇發展的一大「毒瘤」,他們拿著比實力歌手更好的資源,更多的收入卻無法產出更優質的作品。
從《超級女聲》開始,到現在的《明日之子》,《創造101》,不計其數的選秀綜藝成了歌手的重要產出手段,觀眾的投票成了選擇一個歌手出道的重要指標,這種「造星」的參與感讓越來越多的粉絲們覺得自己是自己偶像的創造者,進而用自己的最大限度去擁護從自己手中走出的偶像。但是自己能為偶像做的,也僅僅是流量而已。
於是就造成了一個可怕的循環,粉絲創造歌手,歌手卻拿不出優質的作品吸引更多的粉絲,老粉絲為了保證自己創造的歌手有市場而做數據刷流量,歌手沒有優質的作品依然有著表面上很高的人氣,從而各種代言,綜藝接踵而來,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創作優質作品。
在實體唱片行業名存實亡、歌手行業普遍浮躁、資本控制市場的今天,本身優質的音樂人也很難有安心創作的環境,再加上一眾「流量歌手」搶占資源,我們這些普通的聽眾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歌手,卻接受不到更多的優質作品。
這無疑是一種悲哀。
回想曾經華語樂壇最鼎盛的90年代末到2008年左右,那個號稱華語樂壇「神仙打架」的年代,那個時候沒有流量,選秀和綜藝很少,網絡甚至都沒有這麼發達,我們獲得音樂的途徑,一個是電視,一個是磁帶和CD,還有一個,就是口口相傳。
我們看不到那麼多的炒作,也沒有那麼多的綜藝,也不了解那麼多的歌手,我們從來都是先聽到作品,再去知道這個作品是誰的。那個時候的聽眾,都是因為作品而喜歡上某位歌手,而不是像現在,因為參與感或者是因為外貌、人設等原因喜歡上某位歌手而去喜歡他所有的作品。
在這次打榜過程中,尤其是21日凌晨,當周杰倫超話超越蔡徐坤到達第一的時候,許多傑迷去蔡徐坤的超話表達了問候,他們從這一次的打榜體會到了粉絲們打榜的不易,更能理解「流量明星」的粉絲們所作所為的辛苦。而且這次的打榜並不是針對蔡徐坤,而是單純的只想要第一,不論第一是誰。
但是當蔡徐坤的粉絲說出「他只有我們」,「數據是他唯一的底氣」的時候,大多數的傑迷可能會感到可笑吧,卻又不忍心傷害這些為了偶像辛苦的粉絲們。所以只能說一句「蔡徐坤有你們這些粉絲真的是他的福氣,加油。」
周杰倫在出道之前,相比於如今的一些「流量歌手」,當時的周杰倫真的可以說是一無所有,甚至連一個可以唱歌的舞台都找不到,但他有對音樂的熱愛和一絲不苟的認真。吳宗憲找到他說:「你這些歌曲,別人不喜歡唱,但是我感覺還不錯,那就你自己來唱,如果你三天之內能寫出個十幾首歌,我就從中挑出十首歌,給你出一張專輯。」
周杰倫買了一整箱方便麵,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終於他不負眾望,《Jay》專輯橫空出世,當年在台灣拿下五十萬張的銷量。從此走上了屬於自己的音樂道路,而且越走越寬,直到走向頂峰。
而現在的「流量歌手」們,在粉絲的擁護之下,不忍心讓他受到一點的批評甚至是建議。只要出現任何一點不和諧的聲音,就會被定義成黑粉,或者營銷號,然後控評甚至辱罵。
這點筆者深有體會,曾經在寫關於一位「流量歌手」的新專輯的文章時,我只是用了「希望歌曲早日出圈」這幾個字,便被粉絲扣上了「欣賞水平低下」的帽子。說我不懂欣賞不配聽這位「流量歌手」的歌。
既然選擇做了公眾人物,那麼,接受公眾的評判和建議不是很正常的嗎?
就好比一個人如果永遠活在一個(粉絲為自己創造的)「無菌」的環境里,那麼免疫力永遠都不會提升。
這次的傑迷打榜事件為眾多「流量名星」敲響了警鐘,比你們有實力的,他們只是不需要流量而已,而當他們也做起流量,你們的流量簡直不堪一擊。
與其整容化妝用外型吸引粉絲,或者參加綜藝用人設吸引粉絲,再或者讓經紀公司與粉絲們日復一日的打著那些已經被刷得毫無公信力榜單,都遠遠不如拿出一首可以出圈可以廣為流傳的作品更為有用。
流量總有用完的一天,外型也有衰老的一天,但是只有作品,是可以流傳下去的。
很高興現在的華語歌壇有以梁博,鄧紫棋,李榮浩等人為代表的新生代優質歌手出現,也希望「流量歌手」們在自己相比於其他歌手有更大優勢的情況下,可以沉下心來專心打磨作品,讓自己的作品流傳下去。
最後引用人民日報官博的那句話。
希望:今天的中國音樂,有足夠精彩供明日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