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水產主推技術

2020-04-03     中國水產養殖網

技術概述:通過科學的稻田工程改造,營造出適合小龍蝦生長、繁殖的生態環境,投放適量的蝦苗(種),實現稻蝦連作、稻蝦共作與小龍蝦生態繁育的良性循環,提高稻田綜合效益。

產量與效益表現:每畝可產小龍蝦100千克以上,水稻500千克以上,產值3500元/畝以上,利潤2200元/畝以上。

技術要點:

(1)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土質為壤土或黏土的稻田,面積10~50畝為一個單元。

(2)加寬加高加固田埂,開挖稻田環溝。環溝面積不得超過稻田總面積的10%,溝深1.2米左右;環溝內種植水草,種植面積占環溝面積30%左右。進、排水口裝密眼網袋。

(3)通過使用茶粕、茶皂素等清除野雜魚。

(4)6~8月,畝放養規格30克/只左右的親蝦15~25千克;或者3月下旬至4月上旬,每畝投放規格200~400隻/千克的幼蝦6000~8000隻。

(5)苗种放養時將苗種分開輕放到淺水區或水草較多的地方,讓其自行進入環溝內水中。

(6)適時調控水位並定期使用微生態製劑和環境改良劑改良水質及底質。

(7)養殖期間按照「四定原則」投喂餌料,餌料種類有配合飼料、菜餅、豆渣、大豆、螺肉、蚌肉、萵苣葉、黑麥草等。

(8)科學捕撈,適量留種、及時補種。

適宜區域:全省各地水源充足的稻田,優先選擇平原湖區稻穀低產田、低湖冷浸田。

技術依託單位: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主要技術負責人:程咸立

2.技術名稱:池塘「3+5」分段養蟹技術

技術概述:通過將河蟹池塘養殖分為3個月和5個月兩個階段,分別在不同的池塘進行養殖,有效地解決了外購蟹種質量沒有保障、水草資源容易遭到破壞的難題,規避了養殖風險,進一步提高了河蟹出塘規格、產量以及養殖效益。

產量與效益表現:每畝可產河蟹100~150千克,產值8000~12000元/畝,利潤4000~6000元/畝。

技術要點:

(1)配備大、小兩口池塘或將一口池塘用圍網分隔成大、小兩口池塘,大池塘與小池塘面積比為3:1。

(2)小池塘11月份種植伊樂藻,大池塘在3月中旬左右種植輪葉黑藻,水草種植面積為池塘面積的40%~50%。

(3)蟹種進入小池塘後,水溫達到8℃以上時,開始喂高蛋白全價顆粒料。大池塘在3月底、4月初投活螺螄100千克/畝。

(4)大池塘套養少量鰱、鱅、鱖,不放養其他魚類。

(5)小池塘的蟹種在1月前後放養。配備大、小兩口池塘的,在5月10日前後用地籠捕撈小池塘的蟹種,將規格大於20g/只的蟹種挑選出來投放到大池塘,大池塘的蟹種密度為800~1200隻/畝;用圍網分隔成大、小兩口池塘的,直接撤掉圍網,讓小池塘的蟹種進入大池塘。

(6)根據河蟹生長特點適時調控水位,高溫季節定期使用微生態製劑和環境改良劑改良水質及底質。

(7)水草一旦露出水面,就及時刈割水草,割去後的水草保持30~40cm株高。水草面積始終控制在不超過池塘面積的60%。

(8)在每一次蛻殼前後都投喂粗蛋白含量不同的全價配合飼料並採取綜合預防措施減少或避免河蟹病害發生。

適宜區域:長江中下游地區養蟹池塘

技術依託單位: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主要技術負責人:湯亞斌

3.技術名稱:池塘網箱養鱔技術

技術概述:在池塘內設置網箱,投喂動物性餌料與全價配合飼料的混合料,移植水草,改善網箱內養殖環境,減少疾病發生,提高黃鱔網箱養殖的成活率、養殖產量及養殖效益。

產量與效益表現:產量4~6千克/平方米,產值300元/平方米左右,效益120元/平方米左右。

技術要點:

(1)網箱規格:3.0米×2.0米×1.5米(或1.0米)或2.0米×2.0米×1.5米(或1.0米)。

(2)網箱設置:網箱面積為總水面的40%左右。箱內移植水草,覆蓋面積為網箱面積的80%~95%。水草高度不能超過網箱。

(3)鱔種選擇:選擇深黃大斑鱔或淺黃細斑鱔。

(4)鱔种放養時間為6月下旬至7月中旬,放養時要求前後3天都是晴天。

(5)苗種規格在15~30克/尾為宜。放養密度控制在1.0~1.5千克/平方米。

(6)做好鱔種入箱後的攝食馴化,投飼堅持「四定」,投喂動物性餌料與全價配合飼料混合的食物。

(7)早晚查箱,越冬期間加厚箱內水草。

(8)病害防治:以中草藥和生物方法預防和控制疾病。

適宜區域:全省各地養殖池塘。

技術依託單位: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主要技術負責人:丁仁祥

4.技術名稱:池塘工程化循環流水養殖技術

技術概述:池塘工程化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即「跑道」模式)是將傳統池塘「開放式散養」模式創新為新型的池塘循環流水「圈養」模式,通過添加氣提式增氧推水和廢棄物收集處理等設備,對魚類排泄物和殘剩飼料進行收集和再利用。在池塘中興建流水槽,將其分為魚類養殖區和水質凈化區。流水槽用於「生態圈養」優質魚類,而水質凈化區套養濾食性魚或種植水生植物。該技術可實現節水60%以上,總氮、總磷減排80%以上。

產量與效益表現:單槽產魚1萬千克以上,摺合池塘畝增優質水產品400千克以上,畝增效4000元以上。

技術要點:

(1)池塘工程化改造:改造原有池塘,建造流水槽(每條槽的規格:長22m、寬5m、高2m,一般每10畝池塘可建一條流水槽)、廢棄物沉澱收集池、增氧推水設備、吸污裝置、凈化池等。

(2)我省主要養殖品種、放養規格和單槽放養量分別為:草魚,250g,1萬尾;斑點叉尾鮰,100g,1萬尾;團頭魴,50g,2萬尾;加州鱸,10cm,2萬尾。魚種要求經嚴格鍛鍊後方可入槽。

(3)科學飼養:飼料建議使用膨化浮性飼料。魚種下池後進行適應性鍛鍊和為期7天左右的投餌馴化,每天定時定點敲聲音刺激魚攝食。馴化後,堅持「四定」投餌法,控制魚吃「八成飽」。

(4)飼養管理:每月使用生石灰15千克/畝·米對水質凈化區潑灑以調節水質、殺菌消毒。

(5)要密切關注推水增氧系統的正常運行,由於槽內魚類高度密集,一旦停機缺氧,後果十分嚴重。建議配備發電機和純凈氧氣。

(6)廢棄物收集池內不能有任何魚的活動,否則集污能力下降。

(7)水質凈化區內可設置生物浮床,除投放濾食性魚類外,不要養殖吃食魚類。

適宜區域:全省各類可控養殖水域。

技術依託單位: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主要技術負責人:易翀

5.技術名稱:鱉蝦魚稻生態種養「三高」技術

技術概述: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生物技術手段,對稻田進行結構改造和功能完善,利用水生動物攝食與頻振誘蟲燈綜合防控稻田病蟲害,大幅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實現修復稻田生態,實現糧食生產安全,實現稻田「三高」(高產、高質和高效)。

產量與效益表現:畝產中華鱉60千克左右,大規格小龍蝦60千克以上,水稻500千克以上。產值10000元/畝以上,利潤5000元/畝以上。

技術要點:

(1)選擇水源條件好、地勢平坦、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積10~50畝。

(2)加寬加高加固田埂;開挖稻田環溝,環溝面積占稻田面積的8%~10%;溝深1.0~1.2米。田埂上建防逃設施,在環溝設置曬台、餌料台並配頻振殺蟲燈。

(3)在溝內種植水草。水草品種為輪葉黑藻、伊樂藻、水花生等,種植面積控制在環溝面積的1/3左右。

(4)清明前每畝投放活螺螄100~200千克。

(5)在6月中旬投放鱉種,放養密度在60隻/畝左右,規格400~500克/只。在春季投放小龍蝦幼蝦30~40 千克/畝或秋季投放抱卵蝦20~30 千克/畝。6月份在環溝內少量放養鯽、鰱、鱅夏花。

(6)水稻選擇抗病蟲害、抗倒伏、米質優的中稻品種。栽插時採取寬窄行交替栽插的方法。

(7)根據水稻以及水生動物生長需要適時調控水位。

(8)鱉的餌料以低價的野雜魚為主;魚、蝦以稻田內的天然餌料為主,適當補充投喂。

適宜區域:全省各地水源充足的稻田。

技術依託單位: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主要技術負責人:楊蘭松

6.技術名稱:黃顙魚池塘養殖技術

技術概述:在池塘養殖條件下,放養適宜密度的苗種,投喂全價配合飼料,利用精準投喂及健康養殖管理技術,實現產量適宜、產品質量優良及較高養殖效益。

產量與效益表現:產量1500千克/畝,產值3萬元/畝左右,效益7500元/畝左右。

技術要點:

(1)養殖池塘:面積5~20畝,水深大於1.8米。

(2)養殖設施:增氧機功率達到0.6千瓦/畝以上;自動投餌機每5畝配置1台。

(3)苗種選擇:優先選擇「黃優1號」黃顙魚苗種。

(4)苗种放養:放養寸片或稍大規格苗種;放養密度為1.5萬~2.0萬尾/畝;套養250~500g規格的花白鰱苗種,畝放150尾左右。

(5)精準投喂:主要養殖期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大規格苗種期的投喂率在3%~8%,食用魚養殖期的投喂率在2%~3%。根據苗種規格、水溫、水質狀況及天氣情況適度調整。

(6)水質調控:主要養殖期的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定期使用優質的微生物製劑、肥水產品及底改產品調節水質。

(7)增氧機使用及溶氧管理:根據季節、水溫及養殖密度科學使用增氧機;池塘的溶氧一直保持在3mg/L以上,每天16小時以上保持在5mg/L以上。

(8)病害防治:調節池塘水質適宜,以提高養殖魚類的免疫力;控制投喂率以減少消化道及肝膽疾病;以中草藥和生物方法預防和控制疾病。

適宜區域:全省各地養殖池塘。

技術依託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主要技術負責人:樊啟學

7.技術名稱:翹嘴鱖池塘主養技術

技術概述:通過選擇合適的養殖場地、合理控制苗種投放密度、科學安排飼料魚配套、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成活率、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

產量與效益表現:鱖魚池塘主養,放養當年早期鱖苗,一般每畝可產鱖魚500千克以上,畝平利潤5000元以上。鱖魚套養模式,一般每畝可產鱖魚5~10千克,畝增效益可達300元以上。

技術要點:

(1)放養前池塘消毒:在魚苗放養前7~12天進行清塘消毒。

(2)放養前餌料魚的投放:鱖苗放養前10~15天培肥水質,選擇鯪、鰱、草魚等其中的一種水花作為鱖下塘時的基礎餌料魚,放養密度為60~100萬尾/畝。

(3)放養前池塘水的處理:加註新水至水深1.0m以上,使用氯製劑消毒池水,殺死水中有害細菌和寄生蟲。

(4) 鱖苗种放養:一般4.0~5.0cm規格,密度1200~1300尾/畝;6.0~7.0cm規格,密度1100~1200尾/畝;9.0~10.0cm規格,密度800~900尾/畝。

(5)餌料魚配套養殖:鱖主養池與餌料魚配套池面積比為1:2~4。5~6月用本地鰱、鯽、草魚作為餌料魚,其它時間段以廣東麥鯪作為餌料魚,麥鯪養殖密度50~100萬尾/畝。

(6)水質管理:每3~5畝安裝1.5kw增氧機一台;每隔10~15天,用生石灰或用微生態製劑調節水質。

(7)魚病防治:苗種下塘前浸泡消毒;魚種階段重點防治寄生蟲疾病;8~9月份重點預防細菌性及病毒性疾病。

適宜區域:全省所有精養池塘。

技術依託單位:武漢市水產科學研究所

主要技術負責人:曾可為

8.技術名稱:池塘「零排放」圈養綠色高效循環養殖技術

技術概述:將主養魚類圈養在圈養桶內,通過圈養桶特有的錐形集污裝置高效率收集殘餌、糞污等廢棄物,廢棄物經吸污泵抽排移出圈養桶、進入尾水分離塔,固廢在尾水分離塔中沉澱分離、收集後進行資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廢后的廢水經人工濕地脫氮除磷後再回流到池塘重複使用,實現養殖廢棄物的 「零排放」。

產量與效益表現:精養池塘單產可達1萬斤/畝以上(按1畝池塘安裝4個圈養桶折算,下同),年產值12萬元~16萬元/畝,純利潤4萬~8萬元/畝;提升池塘養殖容量5倍。單位勞動力產能提高,方便捕撈,利於均衡上市,節約勞動力成本,漁民養殖收益顯著增加。

技術要點:

(1)圈塘比:1畝池塘安裝圈養系統1組(4個圈養桶+1個尾水處理系統)。

(2)圈養池塘處理:種植苦草或輪葉黑藻,種植面積為池塘面積的40%左右;掛生物刷2000個/畝。放養鰱鱅以凈化水質,鰱鱅放養量150尾/畝。

(3)適宜養殖對象:加州鱸、鱖、長吻鮠、花䱻、泥鰍、翹嘴鮊、草魚、鱅、團頭魴、鯽、鯉等,可多品種單養。

(4)放養密度:參照散養池塘1畝的放養量確定每個圈養桶的放養量。以加州鱸為例,放養密度為每個圈養桶3000~3500尾,規格宜不小於200尾/kg。

(5)飼喂管理:同散養池塘,宜飽食投喂;每天開增氧泵微孔增氧。

(6)排污:每天至少排污一次,養殖中後期宜每天排污2次,每次排污1小時。每次排污時,前2分鐘排出的黑水直接抽入尾水分離塔,後續排出的尾水直接入養殖池塘,依靠池塘自凈能力降氮除磷。進入尾水分離塔的污水,靜止4小時後排出上清液入三級尾水處理桶降氮除磷後入池塘循環利用;尾水分離塔底部固形物每4天排出一次,收集到的固體廢棄物可用於蔬菜種植或蚯蚓養殖等實現資源化再利用。

(7)收穫:當養殖對象達到上市規格後及時起捕上市。捕撈時2~4人升起捕撈網隔板即可抄捕商品魚上市,捕撈時不影響臨近其他圈養桶的正常飼喂。

(8)水位管理:當蒸發或滲漏池塘水位下降時,及時補充新水,以保持水位穩定。

適宜區域:全省各地養殖池塘。

技術依託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主要技術負責人: 何旭剛

9.技術名稱:泥鰍池塘健康養殖技術

技術概述:投放合適密度和規格的泥鰍苗種,充分利用養殖池塘水體寬闊、溶氧充足,天然餌料豐富的特點,通過架設防逃防天敵設備和人工投喂配合飼料,使泥鰍苗種經過一段時間的人工養殖,成為商品泥鰍。對比其它養殖模式,在池塘中飼養泥鰍,產量更高,經濟效益更好。

產量與效益表現:春季投放規格為600尾/千克左右的鰍苗,每畝放養量為10萬尾左右,經過5個月的飼養,平均個體可達40克以上,畝產可達1500~2500千克。出塘平均價格20元/千克,畝產值3萬~5萬元,利潤1.5萬~2.5萬元/畝。

技術要點:

(1)池塘面積以1~5畝為宜,池塘底質為腐壤土,帶中性或弱酸性。池塘周邊要架設防逃設施,水面上要架設防鳥設施。

(2)在放苗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殺滅池中的致病菌、野雜魚和敵害。

(3)清塘後在池塘四角和魚溜中堆放經過發酵腐熟的混合有機肥,如豬糞、牛糞、雞糞等,培育池塘中天然餌料生物,使鰍苗一下塘便可攝食到天然餌料。

(4)規格為600尾/千克的鰍苗,一般每畝放養量為10萬尾;規格為1000尾/千克左右的鰍苗,一般每畝放養量為12萬尾。

(5)在進行池塘飼養時,除了施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外,還應投喂魚粉、魚漿、蠶蛹、豬血、動物下腳料等動物性餌料,以及麩皮、米糠、菜餅、豆餅、豆渣等植物性飼料,也可用配合飼料進行投喂。

(6)當池水的透明度大於25cm時,就應追施有機肥,增加池塘中的橈足類、枝角類等泥鰍的天然餌料生物;透明度小20cm時,應減少或停施追肥。

(7)在飼養過程中,每星期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漂白粉或微生態製劑,進行水質調節和水體消毒,殺滅致病菌。

(8)在飼養過程中的高溫季節,應經常加註新水,並在池塘寬邊或四角栽種蓮藕等挺水植物遮蔭,降低池水水溫。種草的面應控制在10%左右。

(9)根據泥鰍逆水的生理習性,可採用沖水捕撈、網片或魚籠誘捕,也可進行乾池捕撈等方法。

適宜區域:全省的精養魚池。

技術依託單位: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主要技術負責人:印傑

10.技術名稱:池塘種青養魚技術

技術概述:在養魚池塘及其周圍種植各種青飼料、綠肥,然後利用作為養魚飼料或肥料,提高養魚產量和品質,節約養魚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產量與效益表現:池塘畝產量500~800千克左右,畝產值5000元以上,畝效益2500元左右。

技術要點:

(1)要根據各地條件和養殖模式,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草種,湖北省大多數地區可選擇黑麥草和蘇丹草交叉種植。

(2)黑麥草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種為宜,蘇丹草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種,紫花苜蓿春、夏、秋季均可播種,雜交狼尾草在春季播種。

(3)根據成魚的產量、草食性魚類的比例、青飼料的品種產量及各種青飼料的餌料係數等因素,合理確定種植青飼料的面積。

(4)黑麥草採用撒播或條播,畝用種量1.5~2千克;紫花苜蓿採用撒播,畝用種量0.8~1千克;蘇丹草畝用種量2~3千克;雜交狼尾草畝用種量0.1~0.2千克,也可用根莖扦播。

(5)根據不同草的生長需求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6)黑麥草一般可割3~4次,4月上、中旬開始刈割;蘇丹草、雜交狼尾草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刈割,一般可割4~5次;紫花苜蓿在4月初開始收割,可割3次,越夏後再刈割1次。另外還可套種一些補缺品種,以確保每天有鮮草喂魚。

(7)以草食性魚類為主要品種,搭配混養雜食性魚類,濾食性魚類的放養比例適當縮小。

(8)每日投喂飼草的數量根據當天的氣候、水質、魚的食慾等情況而定,投喂時間一般應在上午8~9時投喂,投喂量應以在下午4~5時吃完為宜。吃剩的草應於當日傍晚撈出,以免腐爛影響水質。

(9)通過使用微生態製劑、環境改良劑以及換水等方法調節水質,以使水質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最好在25~30cm之間,pH值為7~8。

適宜區域:全省各地養殖池塘。

技術依託單位: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主要技術負責人: 王勛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gz-QnEBfwtFQPkd83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