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談世界上存在什麼問題,而不去談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樣只能導致社會癱瘓,而非進步。
——《貧窮的本質》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人為什麼會窮?怎樣才能不窮?
有一對夫婦,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走遍五大洲、18個貧困人群最為集中的國家和地區,與住在那裡的窮人們交談,開展對照實驗。
得出了這樣一個答案: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懶,也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以下原因:
窮人所處的環境有重重限制,無法破局。
窮人身處這種環境中,接收的信息有限,造成了認知錯誤,做了很多錯誤決定。
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對夫婦就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阿比吉特·巴納吉教授、埃絲特·迪弗洛教授,他們也因為該項研究,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他們的獲獎作品《貧窮的本質》一書中,兩位經濟學家指出,要想幫助窮人們走出貧困,減輕全球貧困問題,學者們要放棄那些普遍適用的答案,走出辦公室,仔細觀察這個世界,收集正確的資料,提出對這個世界有用的想法。
通過對18個國家和地區的實地調查與隨機對照實驗,作者在書中質疑了學者與政策制定者對待「窮人」脫離實際的刻板印象,澄清了大量事實細節。
在《貧窮的本質》中,就記錄了這樣幾個經典的「打臉」故事。
第一個故事。
2009年6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表聲明說,全球超過10億人正在挨餓。
但作者所調查的實際情況是,大多數窮人(每天生活費用少於99美分的人),並沒有在挨餓。
調查數據顯示,食品消費只占農村極度貧困人口總消費的36%—79%,占城市貧困人口消費的53%—74%。
也就是說,窮人並不是買不起吃的,而是把錢花在其他事情上。
有一次,作者去一個貧困的村子考察,發現當地許多家庭里,孩子們面黃肌瘦,看起來營養不良,一副很久沒吃飯的樣子,但幾乎人人家裡都有一台電視機。
作者問:為什麼寧可把錢用來買電視機,卻不願意花錢買好一點的食物,改善孩子們的營養狀況呢?
村民笑著回答道,那是因為,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
作者在書中寫道:
比起溫飽問題,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這可以是一台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兒特別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的茶。
……
窮人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質醇含量,並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衝動型決定。
比起溫飽問題,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這可以是一台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兒特別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的茶。
……
窮人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質醇含量,並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衝動型決定。
窮人們更需要頻繁地釋放壓力,而生存環境註定他們不能有更好的耐心和解壓方式,因此只能在即時滿足上去尋求高頻低效的壓力釋放,比如吃一頓豐盛的晚餐、買一台電視機等等。
第二個故事。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會認為,窮人之所以常常因為疾病而死,是因為沒錢去醫院看病。
事實正好相反,作者在調查中發現,生活在印度烏代布爾地區的窮人,每個月的保健花費超過了228美元,幾乎是人均月消費的10倍。
為什麼窮人會花那麼多錢在看病上呢?
作者調查發現,雖然有很多國際救助組織會提供很多廉價甚至免費的預防治療手段,但窮人並不會選擇去正規的醫療設施機構接受疫苗和治療。
當他們生病的時候,他們會花大價錢去私人醫院找「孟加拉醫生」(未接受正規培訓的)治療,由於醫生的專業性和消毒措施的不足,救治的結果往往是花了大價錢卻讓身體狀況惡化得更快,因而也就花費更多的錢在治療上。
作者在書中寫道:
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像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
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像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
貧窮限制了他們的決斷能力,無法預期做這些事對於未來所能產生的巨大好處,他們的思維已經被定型為只能看到當下和即時的好處,把關於未來的一切都寄托在未來而不是當下。
除了以上兩個故事,作者還從教育問題、生育問題、貸款問題、創業問題等方面探討了貧窮產生的本質。
比如為什麼窮人兒童的輟學率高?是因為上不起學嗎?
其實在大多數國家,上小學是免費的,作者調查發現,窮人並非上不起學,而是窮人認為教育回報率太低。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的確,我們並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像中少得多。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的確,我們並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像中少得多。
作者在書中如此說道。今天我們學習貧窮,了解貧窮的本質是什麼,才能避免自己進入貧窮者的思維模式。
今晚8點,「吳聊·夜讀」直播間,一起來聽吳老師詳細解讀《貧窮的本質》。
點擊按鈕 立即預約
這是「吳聊·夜讀」直播間解讀的第四本書。
從9月14日吳老師解讀《單向度的人》開始,9月17日解讀《身份與暴力》,9月20日解讀《寬容》,再到今晚的《貧窮的本質》,可能有些人已經關注到幾場直播內容的連續性。
是的,這是我們和吳老師的一個全新嘗試。
我們想用一個主題、四本書的串聯方式,由吳老師帶領大家讀一些平日裡不怎麼讀但卻重要的經典圖書。
第一季的主題是「當代人的身份」 ,目前已經完成了這個主題下的三本圖書,今晚是本次主題的最後一本書。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第二季「什麼是好的社會」系列,吳老師會和大家一起分享張維迎的《博弈與社會》、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羅伯特·席勒的《金融與好的社會》以及斯底格里茨的《不平等的代價》。
你可以點擊收藏吳曉波的直播日曆,關於解讀書欄目的所有直播日程,小巴都會更新在這裡哦。
直播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