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為什麼是比刀叉先進3000年的餐具?

2023-12-27     車解讀

原標題:筷子為什麼是比刀叉先進3000年的餐具?

筷子,古稱「梜」、「箸」,是中華文化圈的常見餐具,目前使用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和新加坡等國家。這種頗具東方特色的進食工具,至少已經有6000多年歷史了。

江蘇省高郵龍虯莊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骨制筷子,距今已經6600-5500年,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筷子實物,一端平或鈍平,另一端尖圓,也有個別兩端尖圓。

湖北長陽縣香爐石遺址出土的骨制筷子,經檢測為公元前15世紀商朝的物品,長度約16厘米;殷墟也出土了商朝後期6支銅筷子。《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這是中國最早的有關筷子的文獻記載。

筷子最早用作撈取湯羹里的菜,那時候中國的人餐具主要是餐匙(古稱匕、匙)。

西漢,筷子的材料為竹子,東漢貴族,喜歡使用銅筷子。隋唐五代,金銀玉犀及木香都成為筷子的材料,當然只有富有人家才用得起。

明朝開始,「筷子」一詞開始在民間使用,之所以在口語中用「筷」取代「箸」,因為在南方話中「箸」音同「滯」,為了討吉利,所以叫做「快」,寫作「筷」。清朝時期,已經非常流行了。《紅樓夢》:「鳳姐和鴛鴦商議定了,單拿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給劉姥姥」。但是直到《康熙字典》,「筷」一字還沒有進入字典,字典里只有「箸」一字。因為編纂者認為這個字太俗太土。

直到現代,普通話中才統一叫做「筷子」,但是在方言中「箸」依舊在使用。

其實筷子比刀叉更加科學,也更加符合禮儀。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高度評價中國筷子:「中國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學者以文化英雄的優勢勝過了武士。」

第一,中國人認為民以食為天,吃飯是高尚的事情,而用刀叉處理食物相對比較「低賤」。考古文物證明,中國最早也使用過刀叉,但是後來人們認為用刀叉切割食物是廚師做的事情,食客只負責把食物送入嘴裡。

第二,中國人學習刀叉易如反掌,但是讓西方人學習筷子,則需要很長時間,這也說明筷子是高級餐具。筷子能夠鍛鍊手指的靈活性。中國人廢棄刀叉作為餐具已經3000年了,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第三,筷子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筷子一頭圓一頭方,表示著「天圓地方」;筷子長度七寸六分,表示七情六慾」;使用筷子,拇指食指在上,中指在中間,而無名指小指在下,表示為「天地人」;筷子成雙成對,表示太極、陰陽。

筷子不僅在中國流行,很早就流傳到朝鮮半島,因為紂王叔叔箕子在朝鮮半島建立了半島第一個華夏政權——箕子朝鮮(中國地方政權,非今日朝鮮之前身),把中華文化帶入朝鮮半島,後來傳播到半島南部三韓。朝鮮和韓國的筷子身細足平,便於夾豆子和撕開泡菜。朝鮮人和韓國人崇尚金屬,所以筷子用金屬製作。

接著筷子傳播到越南北部,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越南北部一直在中原王朝直接統治之下,文化與中原無異,直到北宋時期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後來還傳播到東南亞不少國家,包括新加坡。

到了中國三國時期(日本彌生時代晚期),因為戰亂,很多中原人渡海來到日本,筷子跨海又傳播到日本。古代日本非常仰慕中華文化,連筷子也一起學過去使用。在此之前,日本人直接用手取食(史書《魏志·倭人傳》)。當然在日本民間廣泛流傳則是在隋朝。日本的筷子比較尖,據說是為了方便挑魚刺。另外日本資源匱乏,所以日本筷子比中國短。日本用木筷,也是和資源有關。

西方人古代也是用手進食,到了文藝復興之後才普遍使用刀叉,雖然不久就從中國傳入筷子,但僅限於貴族和國王使用。由於飲食結構不同,筷子在西方流行得很慢。

雖然東西方使用不同的餐具,雖然筷子先進幾千年,但是我們中國人仍然對使用刀叉的西方人給予起碼的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036e6a3705b72bef5d329e0ba1cc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