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13℃,「降雨+北風」模式已開啟!醫生提醒:降溫要防這10種病

2022-10-05     四川名醫

原標題:最低13℃,「降雨+北風」模式已開啟!醫生提醒:降溫要防這10種病

10月2日,中央氣象台發布了

下半年最早寒潮預警!

(2010年啟用預警發布機制以來)

相信不少人已經感受前兩天的那場大風,據 @成都氣象:今明兩天成都將啟動「降雨+北風」模式。5日白天到晚上陰轉小雨到中雨,西部山區個別地方大雨,偏北風3~5級,氣溫15~20℃。

成都氣象官方微博2022年10月4日發布的成都各區(市)縣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

6日白天到晚上陰天有小雨,西部局部地方中雨,東部偏北風3~5級,氣溫14~18℃;

7日白天到晚上陰天間多雲,夜間有分散小雨,氣溫13~20℃。

降溫後,警惕這10種病

成都已妥妥地加入「降溫」群聊模式。小康妹兒建議大家著裝以秋裝為主,可選擇風衣、帽衫、牛仔褲等單品。寒潮來襲,小心這10種疾病找上門。

1、中風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郭怡菁介紹說,氣溫驟降,晝夜溫差懸殊,低氣壓、高濕度,都容易刺激體內控制血管活動的神經,造成小動脈血管的持續痙攣,使得血壓驟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

應對:出現徵兆高度警惕

一旦發現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眩暈伴嘔吐等症狀時,必須高度警惕,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2、冠心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湯成春介紹到,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敏感性很高,特別是寒冷天氣。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應對:合理用藥控制血壓

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藥控制血壓。如果有胸悶、隱痛或心慌等情況,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要格外重視。

3、青光眼

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戚曉虹說,氣溫變化與青光眼發作有密切關係,尤其是當突襲的冷空氣導致氣溫驟降24小時內,很容易誘發青光眼發生。

應對:不要在暗處久留

發生青光眼要緊急救治。有青光眼病史的人,不要大量飲濃茶或咖啡,以防眼壓升高;也不要在黑暗處久留,防止瞳孔擴大,引起眼壓升高。

4、鼻炎

秋冬季,很多人又開始犯了鼻炎,噴嚏、鼻涕不斷,眼睛、鼻子出現過敏症狀。

應對:試試冷水洗臉

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中醫師熊明炤表示,氣候寒冷乾燥,鼻炎高發,建議堅持冷水洗臉,增強禦寒能力,老人可選擇較涼的溫水。

5、肺炎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張薔介紹說,天氣轉冷,老年人抵抗力低,身體各部分的功能減弱,一場小小的感冒就能引發肺炎。老年人患上肺炎後,還容易讓其他疾病加重,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肺炎還容易引發腦梗死、腦供血不足等腦血管疾病。

應對:防感冒,早就醫

首先要預防感冒。其次,感冒發生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不建議在藥店隨便買抗生素吃。再者,感冒患者最好不要與家人親密接觸,避免發生一個家庭「抱團」感冒。對於免疫力較低的老人來說,一旦患上肺炎必須馬上送往醫院。

6、哮喘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朱曉莉介紹到,冷空氣刺激後氣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損,繼而氣道反應性增高,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因此,氣溫驟降時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容易病情反覆或加重。

應對:重視4個部位保暖

體質弱的人寒冷天氣最好減少出門,出門時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視頭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著涼。

7、胃腸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陸楓林表示,天氣轉涼的時候就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因為低溫的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從而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

應對:多喝熱水,少吃冷食

本身有胃病的人要特別注意保暖,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腹部受涼。在飲食上也要注意暖胃養胃,多喝些熱水,少吃冷食,按時吃飯。

8、關節炎

天氣寒冷時,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容易復發加重。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溫建民表示,風大、寒氣大、濕氣大侵犯人體時,會引起「寒之凝固」,引起機體功能的降低、血液循環的降低,而血液循環降低可以引起關節滑膜滑液的代謝、關節液的代謝產生一些障礙,體內的酸性物質排泄不出來時,就會引起疼痛。

應對:用鹽熱敷關節

在佩戴手套圍巾、增加護膝護肩的情況下,還可以用熱敷來緩解關節冷痛。將食用鹽200~300克用鐵鍋炒熱,放入縫製好的沙袋中,在局部關節或是肌肉處熱敷。

9、糖尿病足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主任醫師楊川說,寒潮來襲,特別容易造成糖尿病人復發和加重,而且天冷時易燙傷凍傷,糖尿病人更要小心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

應對:防外傷、燙傷、凍傷

要保持足部的衛生,每天認真用溫水洗腳,洗腳之前用手試水溫,切記不要燙傷。不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洗過儘量擦乾並吸干趾縫中的水,足跟塗油保護防裂。每天檢查雙腳,有無腫脹、破損,注意皮膚的顏色、溫度等。要預防外傷、燙傷、凍傷。穿著合適的鞋子。

10、骨折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王宸介紹到,氣溫低,肌肉和韌帶柔韌性較差,對關節的保護力度減弱,運動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關節損傷及骨折。寒冷刺激下,還會誘發腰痛、肌肉痙攣等。

應對:鍛鍊前做好熱身

提醒大家尤其是老年人,寒冷天氣儘量減少出行,出行時最好有人陪伴或使用輔助拐棍等,不要穿易滑的塑料底鞋。在室外鍛鍊時,要儘量避開有水、結冰的路面,室內運動也要充分進行準備活動,伸展肢體,進行「預熱」。

收下養生小貼士,開心過完剩餘假期

當下季節是血管疾病的高發季,其實也是養護血管的最好時機。

那麼,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呢?以下6點建議,請收好:

戒煙

吸煙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導致血液含氧量減少、增加血液粘稠度,形成血栓、明顯增加呼吸系統疾病及癌症發病率……

如果您吸煙,請戒煙,包括二手煙,這是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戒煙較困難,可向醫生諮詢戒煙方法,包括通過藥物來幫助戒煙。

調整飲食、調整作息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常見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因此,低鹽、低脂飲食有助於控制血壓和血脂水平。飲食有節,避免「大魚大肉「、暴飲暴食,多進食水果蔬菜,多飲水,減少甚至避免酒精攝入。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血糖的控制。

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少熬夜,保持樂觀的心態。

多運動

中等強度的戶外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改善組織血供,也有助於控制血壓、血脂、血糖,有助於培養樂觀的情緒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肥胖者應積極減肥,控制體重。

同時避免久站久坐,必要時可穿醫用彈力襪,預防或控制下肢靜脈性疾病。

控制危險因素,規範用藥

對於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生活方式的保養外,遵醫囑規範用藥十分重要,甚至需要終身服用藥物,定期門診隨訪。

糖尿病足患者,溫水洗腳

對於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生活方式的保養外,遵醫囑規範用藥十分重要,甚至需要終身服用藥物,定期門診隨訪。

定期體檢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適用於所有的疾病。

文/編輯:醒醒

部分內容綜合成都氣象、健康時報

監製:清清

審核:黃利琴、藍嵐

圖:微博 千圖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2ad17f44b8ad87f86a9400cd981b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