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年輕人在工作上付出的時間越來越多,而陪伴孩子的時間卻少之又少。至此帶娃成為了難題,只有依靠老人幫忙。不過年輕父母和老人之間的觀念多少都會有差別。
「婆婆把寶寶種在盆里」,美其名曰為寶寶好
過年期間,果果帶著只有2個月大的寶寶和丈夫一起回到婆婆老家過年,本來都是高高興興的,結果果果就是去親戚家裡拜年的功夫,果果回家後就發現婆婆把寶寶「種」在了盆里,下半身埋在了盆里的泥沙里,寶寶也是哭鬧不止。
看到這一幕,果果也是十分心疼,急忙把寶寶從盆里抱出來,婆婆卻不以為然,笑著說:「我們這的大師告訴我,男寶寶出生後,要把下半身埋在泥土裡,這樣才能以後成為偉大的人」。
對於這樣的說法,果果竟然沒想到老年人竟然如此愚昧到這樣的地位,直接抱著孩子回到了自己家。
老人帶娃為何年輕父母有諸多差異?
「產前如美女,產後如仇人」。在帶娃上,老年人總是和年輕父母有不同的意見,甚至更是看不上年輕父母的科學育兒方法。
帶娃的任務交給老人,有些年輕父母難免會擔心。新時代的育兒理念不同,在培養孩子的方法上存在不少差異性。很多人認為老人帶孩子不好,總是與自己的想法越走越遠,因此少不了會產生一些矛盾。
事實上,老年人總是聽不進去年輕人的意見,這是普遍的現象,背後往往有下面幾種原因:
盲目的經驗主義:
年輕父母在帶娃這件事上是經驗不足和欠缺考慮的,而這些經驗卻是老年人所具備的,在帶娃的過程中,「我們那個時候就是這樣做的」更是他們的口頭禪,只是憑直覺和過去的做法在養孩子。
但這樣的直覺和經驗顯然已經不再適用現在的育兒方法,所以更容易和年輕父母發生矛盾。
錯誤的心態:
老人們之前生活的年代都是比較貧窮的,吃不飽、穿不暖更是常態,所以他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也會把這種不安全感帶到孩子身上。
具體表現為過分迷信和對物質的節儉和執著,在孩子身上表現為拚命喂飯和穿衣,從而常常惹怒年輕人。
家庭的和諧相處才更利於孩子成長,父母要多加註意
孩子的成長環境對其自身有著不小的影響,只有一家人和睦相處,才能創建更好的家庭氛圍。在此之中,父母要懂得平衡三代人的關係,多加註意方式方法。
1)積極地進行溝通,彼此互相體諒
「隔輩親」存有利弊,如何調和這其中的問題,需要父母與老人共同努力。父母要時常與老人進行溝通交流,只有彼此間的意見能夠統一,才能創建起好的家庭環境。不管是誰都會有難事,父母要與老人互相體諒。
2)建立親子關係,多加陪伴很重要
父母不能把孩子完全託付給老人,適當地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才能更好地建立親子關係。不管自己平日裡有多忙,與孩子的互動不能少,這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給予孩子陪伴的同時,也可減輕老人的負擔。
3)教育要重視方式,多顧及老人
年輕父母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少不了會與老人發生爭執。如果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那麼會對孩子的內心發展造成不小的影響。父母教育孩子要注重方式方法,而且儘量不要當著老人的面管教。
小島想說:
老人帶孩子雖有一些弊端,但父母要看到其中的優勢之處。身為父母要懂得更好地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只有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才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c3bdef67e009bfda91e0037e0c16b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