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兵:馬克思異化話語能指與所指的辯證法 | 社會科學報

2023-10-25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張一兵:馬克思異化話語能指與所指的辯證法 | 社會科學報

張一兵:馬克思異化話語能指與所指的辯證法 | 社會科學報

馬克思主義研究

在哲學的思考中,不能總是停留在文本的表層話語能指的到場,而是要善於透過被非歷史錨定的凝固化意義假象,獲得不同話語格式塔轉換中所指的意義場。這才有可能進入學術思想的深境。

原文 :《馬克思:異化話語能指與所指的辯證法》

作者 |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張一兵

圖片 |網絡

我關於馬克思勞動異化問題的文章在《社會科學報》發表之後,除去同期發表的日本學者角田史幸教授的文章,先後又發表了王德峰教授、加拿大學者穆斯托教授和德國學者寬特教授的相關論文,他們基本上都不贊成我的觀點。他們表示了對青年馬克思早期的勞動異化理論的肯定,以及這種同質性的邏輯線索在馬克思中晚期經濟學研究的持續存在。

關於馬克思的異化概念、勞動異化批判理論的爭論,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我覺得,今天重新審視這一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中的重要問題,理論構境深層焦點並不在於青年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不是重要,馬克思晚年是不是仍然使用了異化概念,關鍵在於在不同時代存在於馬克思思想中的異化觀念的相同能指與歷史性的意義所指場境的縫合與開裂。

從扁平化的線性模式轉向立體的複雜歷史構境

福柯在1969年寫下的《認知考古學》一書中,提出了取代認知型的話語事件場理論。在他看來,死去的文本中激活話語的核心不是一種連續的語言系統,而是一個言說事件的突現式格式塔場境發生。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為外形、形態之義,動詞gestalten則有塑造、形成、構成的意思,後又逐步生成「完形」之義,並通指一種整體性的突現(Emergence)場境。我的話語格式塔分析,則是借用格式塔心理學和福柯話語事件場理論中整體場境突現特徵,特設性地說明相同的概念、觀念在不同的話語塑形與構序格式塔整體中發生的異質性思想構境。

這是我對馬克思思想史不同話語格式塔里出現的相同概念入序於異質性思想構境中的多重界劃邊界的方法論根據。這本身構成了概念考古和邏輯構式考古的基本構境分析法,它與量化的詞頻統計和文獻考據工作,共同構築了思想史考古的全新理論構境層面。以往的解讀爭議是由於只抓住了馬克思文本中在不同歷史語境中話語能指漂移中的某一種凝固化意義所指,而排斥馬克思並沒有清楚界劃出來的其他所指造成的。依話語格式塔分析中的能指漂移所生成的多重意義所指邊界的界劃,將會極大地推進我們對馬克思的文本解讀,從扁平化的線性模式轉向立體的複雜歷史構境。

正是在這一新的學術構境之中,我對馬克思Entfremdung(異化)概念和批判邏輯的思考就會轉入一個新的思考層面:仔細區分了Entfremdung(異化)能指在歷史性的話語格式塔中生成的異質性的意義所指,也歷史性地區分出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III的新認識,不同質性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先後構成了不同時期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內里話語構序和理論賦型的基本構件。

走向馬克思自己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

第一,青年馬克思早期在不同話語語境中使用過他性的異化概念。比如,在《伊壁鳩魯筆記》中首次使用了異化概念;在《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差別》中四次使用了異化概念;在《萊茵報》工作時期兩次使用異化概念;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中五次使用了異化概念等,但這些異化概念作為話語能指的出場,都還不是馬克思自主的理論構序,而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他性異化構式的零星意義所指在場。青年馬克思早期思想的異化概念,多為黑格爾觀念異化構式的他性鏡像分有,並沒有跳出一般詞語塑形的淺層話語構境。

第二,1843年底前後,馬克思最早是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借用了赫斯經濟異化範疇,馬克思此時關於貨幣異化的人本學批判,還是浮在話語能指構序的無編碼抽象表層,異化概念還沒有塑形出本真類本質的「應該」(sollen)與異化現實的「是」(Sein)之間的邏輯對置,作為我-它自反性關係異化中的「主體」格位的類本質還沒有被確認。其中的「我」(費希特的「自我」和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主體性)系異化邏輯設置中的主體格位,即理想化價值懸設中的應該本有的本真性規定,而「它」(費希特的「非我」和黑格爾的觀念外化和沉淪於對象物)則是由「我」創造出來的非主體他性存在狀態和自在客體力量,當這種被創造出來的客體力量反過來奴役和支配主體的時候,則構成特殊的自反性異化狀態。在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異化史觀構境中,則成了人的本真性類本質顛倒為上帝的我-它自反性異化。

第三,1844年進入第一次經濟學研究的「巴黎筆記」時期的青年馬克思,則開始將費爾巴哈、赫斯人本主義異化史觀中主體格位中的類本質(人的自然關係和交往關係)替換為價值懸設中的勞動。青年馬克思先是在「穆勒筆記」中,在同一個構序方向上進一步將赫斯的交往類本質異化從觀念賦型中改造成人的共同社會本質異化。這種邏輯構式中的話語轉換微調,並沒有根本改變作為人的類本質的交往關係。馬克思必須將對市民社會的批判焦點重新聚焦到與資本家對立的工人身上。在這裡,費爾巴哈-赫斯的人本學異化構架中的雙重他性鏡像里,赫斯的交往異化邏輯被解構了,因為馬克思從含混的市民-商業交換(流通領域)/交往的主體際關係轉換到工人-勞動(生產)領域,於是,源自赫斯的交往異化觀的他性社會聯繫的異化構式,就走向馬克思自己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

一個現象學解構和批判認識論缺席的時期

第四,在同一個「穆勒筆記」文本中,青年馬克思業已意識到,工人的確也參與資產階級社會中的交換,可前提是他們的勞動必須成為直接謀生的手段,這就造成了勞動本身的異化,這種異化的本質是工人受到資本家的奴役和壓迫。我認為,當青年馬克思從工人的謀生勞動導引出勞動的異化,這就徹底超出了赫斯停留在流通領域的交換/交往異化構式的他性賦型,自主創立了屬於自己的批判資產階級社會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在本真性的sollen(應該)層面,我-它自反性關係中主體格位發生了重要的替代性質變:青年馬克思是用主體性的愛多斯物相化活動的勞動類本質替代了主體際交往。

第五,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雖然馬克思的批判話語運行表層的他性鏡像為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但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勞動辯證法的啟發下,他創立了揭露資產階級社會「非人」本質的人本主義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I。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I已經升格為完整的人本主義異化史觀。在這時,青年馬克思還是在努力用費爾巴哈人本學話語構序場境,讓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思辨哲學在新的唯物主義信息編碼中改說「人話」,這是思辨觀念辯證法的感性肉身化。這時的馬克思還潛在地塑形著精神現象學、人本現象學和勞動現象學三種話語構序場境在信息編碼上交織疊境和相互易碼,這是馬克思這一重要思想實驗的最大構序特點。由此,更加深刻地批判資產階級社會的全新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I得以成型。從角田史幸、王德峰、穆斯托到寬特,他們的共同邏輯盲區是:在顯性意圖上已經是哲學唯物主義的馬克思,此時作批判市民社會的出發點的本真性類本質——勞動,僅僅是一種非歷史非現實的抽象價值懸設,工人的勞動類本質的異化不是對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特定經濟物相化中的現實關係場境顛倒,而是人本主義異化史觀的主觀邏輯推演,所以在方法論層面,這仍然是一種從理想化觀念出發的隱性唯心主義。

第六,在馬克思1845年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論誕生之際,馬克思徹底否定了從抽象的「應該」(sollen)存在的本真類本質出發的人本主義異化史觀,同時,在生產話語構序中暫時放棄了以異化批判構式為核心的整個現象學話語,批判「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努力,被置於實證科學的構境之中,從而開啟了馬克思思想進程中的一個現象學解構和批判認識論缺席的時期。可以注意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沒有再正面使用我-它自反性異化關係這樣的哲學表達,而啟用了一個重要的概念——自主活動(Selbstbethätigung)。從馬克思、恩格斯此處的話語構序場境中呈現出來的特定邏輯賦型來看,這個自主活動顯然是有明確針對性的,它不同於一般物質生產力所表征的客觀力量,而是將客觀生產力的本質特別定位為人的有目的的自主活動。在這裡,馬克思、恩格斯是用物質生產中客觀發生的自主性構序,取代了作為非歷史的價值懸設的sollen(應該)存在的本真性(類本質)的勞動。馬克思、恩格斯在這裡討論自主活動,最終還是為了說明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出現的新型奴役關係。實證性的歷史認識論並不能深刻地透視這一經濟物役現象的本質,恐怕這也是馬克思後來在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重新啟用勞動異化批判構式和批判認識論的原因。

僅僅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無法透視經濟的社會賦型

第七,寫作《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時,馬克思已進入一種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現象學構境中的批判認識論的入口。這意味著,從1845年開始發生的現象學和批判認識論缺席的邏輯空場狀態開始被打破了。Vergegenständlichung(對象化)、Dasein(定在)、Subjekt und Objekt(主體與客體)等一批傳統哲學詞語,開始逐漸「復活」和重新在場,馬克思甚至重啟了那個過去在人本主義異化史觀中起關鍵性的Entfremdung(異化)。因為,馬克思發現,僅僅用實證科學維度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認識論的方法,是無法透視經濟的社會賦型,特別是資產階級經濟中所發生的經濟物相化編碼和構序過程中的複雜悖反關係和顛倒的。這是他重新啟用異化概念的真正原因。馬克思再一次在狹義歷史唯物主義主體向度上重啟歷史現象學構境中的科學的異化概念,以說明在以資本關係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中,勞動交換關係事物化顛倒後發生的商品交換價值異化、貨幣權力異化、資本關係異化和勞動異化現象。在1844年青年馬克思的人本主義異化構式中,真實生成於話語格式塔場境中衡量歷史現實的尺度是作為價值懸設本真性的sollen(應該)存在的勞動類本質,而這裡作為話語能指的異化概念則是由資產階級社會現實經濟關係客觀發生的反轉性顛倒特性所決定的。完全相同的異化概念能指在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話語格式塔場境中,其具體所指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資產階級社會中客觀發生的事物化與勞動異化的前提,不再是人本學的抽象的sollen(應該)存在的價值懸設,而是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客觀歷史曾在(Gewesenseins),它構成客觀的勞動辯證法的現實起點。

第八,繼《大綱》中指認資產階級經濟物相化的流通領域裡的價值異化和貨幣權力異化、生產過程中資本關係異化和勞動異化批判後,馬克思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再一次集中指證資本主義經濟物相化過程中的異化現象。如果說,在《大綱》的經濟學研究中,馬克思還只是在歷史現象學的構境中,運用科學的異化概念面對複雜的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事物化畸變現象,那麼在這裡,馬克思則是在他的經濟學研究中開始確立一個全新的勞動異化批判理論,我將其命名為科學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II。它可以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視域:廣義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II,泛指馬克思在第三次經濟學研究中開始的,從《大綱》到《資本論》的全部勞動異化批判理論;而狹義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II,就是特指《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揭示的生產領域中作為勞動條件的資本關係異化、勞動能力本身的自我異化、簡單協作和勞動分工中的社會結合力的異化、機器與科學技術的隱性異化,以及資本主義分配領域中剩餘價值形式(利潤、地租、利息和稅收等)的多重異化。雖然馬克思在作為《資本論》初稿的《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第六章中保留了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II,但在《資本論》第一卷的正式寫作中,馬克思還是用比較通俗的經濟拜物教批判話語替代了有思辨意味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III,並非因為其不成熟,而是其過於深刻的思辨性。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思想實驗和理論構序的轉換過程。

我以為,在哲學的思考中,不能總是停留在文本的表層話語能指的到場,而是要善於透過被非歷史錨定的凝固化意義假象,獲得不同話語格式塔轉換中所指的意義場。這才有可能進入學術思想的深境。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3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回應 | 張一兵:死的概念與活的話語格式塔——兼答角田史幸先生

角田史幸:割裂的馬克思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a77d35e3e49a042710f94fffb97d2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