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煙民請注意:小心頸動脈狹窄,會讓你惹上腦梗死

61歲的湖北男子老江(化名)40多年煙酒從來不離身,每天半斤酒、一包煙雷打不動。家人也勸過他戒煙,但是卻說就這點愛好。不過前一陣他突發急性腦梗死,就差一點沒爬起起來,栽倒在這愛好上。

「醒來一根煙」是老江的老習慣,今年4月13日早上,老江像往常一樣到走廊抽煙,手上的香煙突然握不住丟了下來,老江趕緊伸手去撿。不過當他往下身去撿煙的時,身子一下子沒有力氣癱倒下去。由於老伴和子女都在外地,獨自在家的他想爬起來,卻怎麼也爬不起來。兩個小時後,老江被朋友發現送到當地醫院急診,被診斷為急性腦梗死。檢查發現,老江雙側頸內動脈起始段狹窄(右側約狹窄約75%,左側狹窄約60%),這也是導致腦梗死的罪魁禍首。在當地醫院進行內科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老江症狀雖有所好轉,但左側肢體無力,頻繁發麻的症狀並沒有緩解。

由於當地醫院技術條件限制,經多方打聽,馬大爺來到了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找到了神外八病區主任周忠清。

周忠清主任介紹,頸動脈是將血液由心臟輸送至頭、面、頸部的大血管,是大腦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 由於年齡增加,血管老化,血脂沉積,會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再加上一些如高血壓、高血糖、吸煙、酗酒等不良因素,都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久而久之,頸動脈官腔變窄,官腔內面潰瘍、血流變慢,血栓形成。

美國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30%的腦梗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的。頸動脈狹窄對腦部的危害有兩個方面:一是頸動脈是向大腦供血的主要血管,它狹窄後,管腔變細,大腦可能缺血;二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粥樣斑塊或表面血栓一旦脫落,就會進入大腦,有可能直接堵塞大腦血管造成腦梗塞,引起「小中風」。

斑塊導致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是一種極易被忽略的疾病,早期不容易引起症狀,一些患者沒有任何痛苦,這就導致許多患者檢查發現頸部斑塊後卻疏於治療,而這一忽略常常導致「定時炸彈」的引爆——腦卒中發生。雖然症狀有輕有重,但是頸動脈狹窄的情況如果不積極治療,只會越來越重。周忠清表示,患者的症狀表現主要與血管狹窄程度相關。頸動脈狹窄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導致腦缺血(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慢性腦缺血),主要表現幾大症狀:頭暈、記憶力和定向力減退、一側面部或肢體麻木無力、言語不利、不能聽懂別人說話等。

綜合考慮其年齡、自身身體條件及狹窄位置等條件,周忠清主任為老江制定了顯微鏡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的分期二次手術方案,首次手術剝脫狹窄程度最為嚴重的右側頸內動脈(有症狀),計劃3個月後,進行二次左側頸內動脈剝脫術。

今年7月31日,周忠清主任為老江成功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手術中,周忠清主任熟練地阻斷動脈、切開血管壁、剝離斑塊、縫合血管,順利結束手術。手術團隊還為患者採取了腦電監測等技術手段,使得手術過程更加安全,評估手段、監控手段更加齊全,也為手術醫生術中的決策提供直接的證據。術後,老江的左側肢體無力、麻木的症狀明顯緩解,沒有發生任何併發症。

周忠清表示,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可以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被國內外稱為治療頸動脈狹窄、預防腦梗塞的「金標準」。凡頸動脈有缺血症狀且狹窄程度大於50%的患者,或無明顯症狀但狹窄程度大於70%的患者,以及經常性發作的患者(說明頸動脈存在有不穩定的斑塊),都適合採用這種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另外,它對「三高」患者來說也較為合適,尤其對那些斑塊較多的糖尿病患者尤為合適。

雖然這次及時解除了危機,周忠清提醒老江,日後切不可再大意,尤其要戒煙限酒,飲食上少鹽少油膩、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定期複查,才能防患於未然。「老江的病與長期吸煙、飲酒有關,所以術後一定要注意生活方式的管理。」

吸煙和頸動脈狹窄的發生有明確相關性,其嚴重程度和吸煙量呈正比,大量吸煙者腦卒中的危險性是少量吸煙者的2倍,其危險性在停止吸煙2年內明顯減弱,5年後恢復到不吸煙時的水平。長期大量飲酒也會損傷血管壁內膜,並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這些因素加速了斑塊的形成,進而增加了腦中風的風險

此外,糖尿病也可增加頸動脈狹窄風險,血糖控制良好者能明顯降低腦卒中發生幾率。高脂血症雖然和腦卒中的關係不確定,卻與頸動脈狹窄相關。

需要提醒的,一旦出現反覆頭暈、手足無力、麻木甚至摔倒等情況,一定要引起注意,可能是腦血管狹窄引起的腦缺血症狀,要及時就醫。(錢宇陽)